《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3篇中医文化随笔1中医的养生原则遵循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德全不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德全面的话,那么它的身心健康程度就不很“危险”。那么,如何做到“德全不危”呢?黄帝内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3篇,供大家参考。中医文化随笔1中医的养生原则遵循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德全不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德全面的话,那么它的身心健康程度就不很“危险”。那么,如何做到“德全不危”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2、以其德全不危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志向娴雅而淡泊名利,内心安详而不患得患失,积极上进却不因为执著而感到疲倦,体内气机调顺而不嗔怨,待人则宽容奉献,尽量顺从他人的心意,满足他人的愿望欲望和各种诱惑都不能使他的感官疲劳,使清静的内心动摇这样的人之所以长寿而在老年时仍然行为动作不衰减,是因为他们的功德修养全面的原因,从而不危及到自己的身心健康。现在的人则不然,“半百而衰”。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大意是说,今人则不然,他们迷于饮酒,贪着欲望,胡思乱
3、想,恋于房事,发泄自己的欲望而没有节制,以至于耗损了体内的真气,不知保持体内真气的饱满,不知调驭自己的内心世界,崇尚快乐主义而不计后果,违背人的正常生活规则,起居无规律,所以到了半百就开始衰老了。要做到“德全不危”,也可以配合三才养身心。三才就是“天、地、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为什么要配天、地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天展现给了我们道德,也就是“天空之气”的道德(其内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3治疗中“天空之气”的内容)。地给予了我们“气”(能量)。所以,我们应该在上效仿“天”
4、的道德而给人带来光明而无怨无悔;在下效仿地的道德成就他人而任劳任怨;中则用“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理来养我们的五脏(具体内容可参见五常赋)。其中,仁王经疏:“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可见,“仁”养肝木,“义”养肺金,“礼”养心火,“智”养肾水,“信”养脾土。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大意是说,大道是通晓于三才的道德的,只有这样事物才能达到长久。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修养,效仿三才的道德,不断涵养身心。*古代著名
5、长寿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可见,“德全不危”主张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中医文化随笔2关于治病,内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大意是说,圣人治疗疾病时,重在教人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使身体的机能保持稳定而不混乱。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再用药物进行治疗,身体机能已经混乱了再进行治疗,就像口渴之后才掘井一样,临上战场才想到铸造武器一样,不就晚了吗?这说明了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预防呢?黄帝
6、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关于这个道理,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提到了。这说明了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是保持正气、预防疾病的重要修心原则,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体内正气充足,才能抵挡住“邪气”的干扰和侵犯。如何培养自己的正气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大意是说,对于苍天之气(大自然界),我们效仿它的清净,情志、志向就保持正常稳定。顺从它,体内的正气就牢固。即
7、便有贼邪入侵,也不能伤害我们。这是因为我们保持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所以,圣人内守自己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领悟着大自然的奥妙。那么什么是“苍天之气清净”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大意是说,大自然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大道,容不得一丝一毫邪气,光大而显明,隐含着高尚的道德而健运不止,故能够持久永恒。例如太阳,默默无闻、自然而持久地照耀长养万物却从来没有居功自傲过,古往今来,一直如此,不停地运转而永恒。我们所效仿和随顺的就是这样的品格。那么如何才能够精神内守呢?难道是每天什么也不做才叫精神内守吗?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8、乃绝。”大意是说,要保持精神的正常稳定,就需保持体内阴阳的*衡,处事则应中道。如果阴阳不*衡,不能互相之间很好地牵制,就会耗损人体的精气。例如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经常自卑多虑,不能自信而乐观地行为处事,也就是没有做到“阴*”,那么他可能就因为自卑多虑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忧(悲)则气消。一个性格偏于外向的人,张扬自己而不谦虚,好发脾气而没有节制,那么仍然会因此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喜则气缓,怒则气上,都在耗散自己体内的精气。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克服性格上的偏颇,中道处事,努力做到谦虚而不低沉,积极
9、而不亢奋,“阴*阳秘”。中医文化随笔3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心神有一定的关系,而影响心神的是人的情志。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藏(脏)六府(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脏)六府(腑)皆摇”大意是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者,悲哀愁忧等情志活动影响到人的心神,人的心神不稳,就会影响到脏腑或身体的机能。那么,是如何影响的呢?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伤肝,经常嗔怒的人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如肿瘤)和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疾病;喜伤心,过度兴奋和追求刺激可能会导致心神狂躁(如癫狂)和心气不足(如早搏一类的心脏病)等疾
10、病;思伤脾,过度忧思则容易导致脾脏的运化不力(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恐伤肾,过度恐惧则导致肾气消损(如遗尿)等疾病。所以我们*时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心神要稳。其方法除了佛学上说的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禅定外,中医中还有相应稳定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是:悲胜怒。当一个人有了很大的怒气时,可以用“悲”来作意克服。例如可以想一下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能就会制怒;也可以用慈悲、同情心来作意克服,慈悲、仁慈、同情心(怜悯心)是佛家常用对治嗔怒的方法。恐胜喜。当一个人只图一时的快乐而过于追求刺激的时候,应该想到后果,想到快乐的不永恒,这样追求刺激的心就会放淡。当一
11、个人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时候,不妨想到自己的功劳应该归属于他人,自己还应该前进,或者用这些成绩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要意识到骄傲的人未来一定要落后和失败的。这在佛家则称为回向。怒胜思。对于患得患失、思虑过多的人,应该克服小家子气,学会金刚处事,雷厉风行,不要婆婆妈妈,孬里孬气。没有必要担心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担心的就要放下心来。要主动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虚下心来随缘行事,赶快学习,没有必要胡思乱想的不要想。不要认为没完没了地胡乱思考是好习惯。其实它是自心难以自制的不良习气。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要注意开朗、开阔胸襟。要学会良性心理暗示(即良性作意)。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会恶性循环。思胜恐。当一个人过分恐惧的时候,要注意定住心神。要理智。同时要学会分析情况。如果问题能解决,就赶快落实执行,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暂时放下,恐惧并没有用。而且要坚信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合乎道德法制规则,那么以后一定会结出好果子来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意是说,我们的胸襟合于宇宙虚空,处事乐观、豁达、中道,人体内的真气(正气、元气)就会调顺;精神内守,情志*和而不偏颇,身心就会很健康而不容易得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