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五).pdf
《2021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五).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年中考复习 记叙文阅读(五)【五】(2020吉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算盘 李森祥 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
2、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锦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
3、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模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吗?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般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工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
4、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
5、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答 案】以 竹 竿 做 喻 体,生 动 形 象 地 写 出 陈 老 师 的“瘦”“高”“直”“挺拔”的特点。示例:他穿着一
6、件白色羽绒服,两肩宽阔,整个人像球一样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从题干中可知,本句要求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句中写陈老师“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是用竹竿来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的“瘦”“高”“直”的特点。示例:姐姐七岁,是一年级小学生,穿着白衬衫和蓝色的学生裤,胖墩墩的像个小冬瓜,又像是粒圆鼓鼓的花生米。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1)算盘,特点:(2)算盘,特点:【答案】(1)石或石制(石质);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2)黄杨木;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已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
7、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一块是作者在第段描写的“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另一块是作者在第段描写的“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据此作答。3.第-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打算盘的熟练自然,出神入化,表现出技艺的高超;通过对同学的神态描写,写出他们的惊讶,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里通过侧面描写,衬托陈老师打算盘的技艺的高超。【解析】本题
8、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对我们招招手”“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是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陈老师对石算盘的重视与珍爱,对打算盘技术的娴熟;”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老师说:你们看住了。”“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 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是神态与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陈老师对教算盘的认真态度;“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这是对同学的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对陈老师技艺的惊讶与敬佩,侧面展示
9、了陈老师打算盘的技艺的高超。据此总结概括即可。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答案】原因:看到我们打算盘很勤奋,夜以继日,不断进步,对育人成果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好处:表现出陈老师的认真负责,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第段“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可知,我们打算盘很刻苦,夜以继日,不停歇地勤于练习,这让陈老师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表现陈老师对教我们打算盘的认真与负责;作用:作为文章的结尾,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
10、化主题,表现了陈老师的认真、敬业、负责的精神,写出了我们对陈老师的赞美之情。【六】(2020江苏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母亲的爆米花 江 子 每到年末,女人们就都要忙碌起来了。在我家乡,再穷的人家,都要准备几件像样的年货待客。比如三两斤炒瓜子,自家种的卖给贩子后余留下来的花生,还有就是爆米花。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因为只有她知道,一到年关,招待客人要钱,去长辈亲友家拜年要钱,年后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要钱。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她只有早早地就催着父亲带着我去走村串巷打爆米花。二姑父买了一套爆米花的行头。可他后来患了痨病,近不得烟火,就
11、打不得爆米花。母亲就催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借了二姑父家的这套行头去打爆米花。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活计。我和父亲每天就像钉在了两条矮凳上。父亲负责摇机器,拉风箱,待加热到了一定温度,让机器炸响。机器里的大米就变成了松脆的体积暴涨的爆米花。我负责把柴,配合父亲“爆破”作业,死死捏紧装爆米花的麻袋,以免气流冲溢让爆米花散落。然后,我解开口袋,将爆米花装给主人。如此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那时候每一爆加工费是一毛。十多天时间下来,可以挣个一百多块。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要到大年二十九,我们才会回到家里,父亲先把那些带着黑色锅灰的毛票交给母亲,然后在自己家的厅堂,摆开架势,打自己家
12、的爆米花。很明显,父亲摇着机器拉着风箱的节奏变慢了。我把柴也是。经过了十多天的熬夜打爆米花,我和父亲都太累了。而在我和父亲出门的这些天,母亲早已把家里的一切都安顿妥当,包括其他年货的准备,孩子的新衣晚上,母亲会把糖倒入有水的锅中。她在灶前把柴火,待糖水煮沸,父亲会将爆米花倒入爆炒,到一定火候,再铲出通过人工压实,然后用刀切成薄片,爆米花年货就做成了。那一夜,家里就都是糖分的味道:穷人的家庭里少有的幸福的味道。年终于到来了。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也就是最忙碌的时候到了。母亲穿着浆洗得干净的旧衣服,在家中进进出出,微笑着为前来拜年的亲友续茶水,看着客人面前茶盘里年货空了,就返回屋内补上些许量肯定是经过
13、精密计算的,不能太多,不然后面来客就不够了,撑不到春节过完,但也不能太少,不然就不体面。那爆米花片是茶盘里最显豁的茶点。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也许她穿过,那该是新婚的时候,可惜我没能见到。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她很少上桌,总是坐在灶膛前,吃每一顿剩下来的东西。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成年累月,我们早已接受了这样的母亲,认为母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有一天,我发现母亲在无人的角落吃着爆米花。离大年初一
14、过去已经有几天了。亲友们都已散去。大人们开始闲了下来。我还沉浸在寒假与春节给我带来的美好和自由之中。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到处找着寻欢作乐。我忘了我是去找谁还是为了躲避谁的追赶,急匆匆地走在某个离家几栋屋的一个巷子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母亲,正在往嘴巴里送着爆米花。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母亲怎么会在这里?她是不是专门要躲在我们不容易出现的地方,来享受她其实非常心仪的食物?她为什么不在家里,当着我们
15、的面吃着爆米花?有什么清规戒律,阻止了她这么做?母亲看到了我,脸上立即露出惊诧进而尴尬的表情。她迅速停止了咀嚼,转身急匆匆离开了巷子。母亲只比我大 25 岁。我呢那时候才十一二岁。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从我记事以来,她就是一个很心酸的老妇模样,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选自 2020 年 2 月 20 日新民晚报,有删改)1.以“爆米花”为线索,补全文章情节。(2 分)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母亲用爆米花待客 【答案】“我”与父亲打爆米花 母亲躲尝爆米花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对应第至段
16、内容;“家人制作爆米花年货”对应第至段内容;第一空可由第段内容概括为:“我”与父亲打爆米花。“母亲用爆米花待客”对应第至段内容,第二空可由第段至文末概括为:母亲躲尝爆米花。2.文章第段有何作用?【答案】交代了家境的贫苦和拮据(表现“我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是驱使母亲极度节俭、苛刻待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围绕爆米花发生的事件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而作为村里最穷人家的主妇,母亲的忙碌里,就会多几分恓惶”“可因为进账少,她的口袋,差不多已经空了”写出家境的贫苦,这是后文“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即使过年也是”“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
17、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她对自己,几乎到了残忍的程度,即使过年也是”等语句表现出母亲极度节俭的原因。结构上,贫苦的家境为下文母亲催父亲打爆米花、制作爆米花年货、用爆米花待客等情节作铺垫。3.文中的“爆米花”承载了母亲哪些具体的愿望?【答案】维护好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面子(表达出最穷人家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或“有钱待客”“有钱拜年”);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由“年关和我们的学费,就全都指望着这件事”可见,母亲的愿望包括年后众多子女能够继续读书。由“它的成本不高,少量的大米和糖,但因为经过爆米花机的
18、加工,体积增大了好多倍,适合表达新年里虚妄的富足感”可见,母亲的愿望有维护好最穷人家新年中待客、拜年的面子。由“她轻轻地咬着,咀嚼着。她脸上的表情,似乎是非常享受爆米花片带给她的愉悦感,以至于她显得有点陶醉,有点贪婪”可见,母亲的愿望有苦难岁月中的新年里自己也有品尝爆米花感受甜蜜的机会。4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她吃得很细致,好像一小片爆米花片,有着她细嚼慢咽的计划。她手里有个袋子,里面还有着三两片。【答案】“细致”是品尝过程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表明母亲所拿爆米花片之少而小,写出了母亲苛刻待己的节俭,也表达了母亲在生活艰难时期
19、对甜美生活的渴望。【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此题要求从词语角度入手,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致”在这里写母亲吃得很慢很享受,表现出母亲对享受爆米花片机会的珍惜。“一小片”“三两片”是说母亲拿的爆米花片既小又少,表现了母亲苛刻待己的特点。母亲偷尝爆米花片表现了她对甜美生活的渴望。5.通读全文,分析第段中“我”的复杂情感。【答案】“即使新年也不能让她看起来年轻些”与母亲没有条件打扮自己(新年也只穿浆洗干净的旧衣服)有一定关系,本段主要凸显母亲在“我”心中从未年轻过,既表达了“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之重感到心痛,也表达了“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的心
20、理的惭愧,还表达了“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更表达了“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体会“我”的情感。“母亲那时候还很年轻,不到四十。可母亲在我心里从来没有年轻过”,母亲在贫苦的家境中苛刻待己,“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母亲好像也从没吃过她精心准备的那些吃食”“平日里,她给我们的印象是节俭到抠门的”。因此,语句中包含有“我”对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生活苦难的心痛之情,有“我”对母亲为家庭无私付出的感激和赞美,也有“我”对自己儿时不能主动为母亲分忧的内疚。联系“离开了打爆米花的那张小矮凳的束缚,我就像一个野孩子,
21、到处找着寻欢作乐”可见,还有“我”对儿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懂母亲的心理的惭愧之情。【七】(2020成都 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
22、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趙水,收入依然微薄。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給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
23、。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
24、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徳。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
25、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結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注】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1.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概括。【答案】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对卖水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中 复习 记叙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