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学问。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背诵并默写文章。 3.赏析本文写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_,号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和宋代的_、_、_、_、_、_。苏轼作为杰出的词人,开拓了_词风,同杰出词人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_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_。 背景连接
2、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出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借居于承天寺。 字音 遂()寝()藻荇() 4.重点词说明 念()遂()相与()中庭() 盖()但()耳() 5.重点句翻译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初探 文章可分为几层?请简要概括。 课文深究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欣然起
3、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景句子美在何处?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困难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驾驭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驾驭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观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然、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嬉戏,放松放松: 屏显
4、: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满意,悠然心情安适。 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安适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会“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觉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
5、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沟通,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漫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务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6、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料,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沟通,老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
7、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望见漂亮的月色,立即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毫不犹豫,为所欲为,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漫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然。 B.小结:在这个漂亮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改变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改变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困难改变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兴奋)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
8、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似乎有一汪清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犬牙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说明只有“清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澄澈见底?) 提示:纯净、安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净、安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
9、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其次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安静、纯净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茅塞顿开”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
10、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化,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看法,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事实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当也会
11、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的人啊! 预料,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潇洒,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理想,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行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由。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欢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家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
12、总结,提升感受。 1.最终,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缓缓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很多快乐,这是他的悠然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逆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别时,他却说:“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
13、,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漂亮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多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妙祝福。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
14、,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留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安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困难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沟通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
15、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接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坚决果断(读出坚决)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
16、的遭受、共同的感受,同是天际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织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清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犬牙交错的形态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摆,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茅塞顿开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确定迷失在这月光里。遗忘了月光,遗忘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
17、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观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遗忘了因为作业被指责的不快,遗忘了因小冲突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
18、空明?”,你现在已经遗忘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遗忘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清澈透亮!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清澈透亮、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观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
19、,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挚友张怀民的悠然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安静之美、色调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观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看法。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将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5个字表现出来的。 .美在
20、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美在情感的波澜。 .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终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爱好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旧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看法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
21、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主动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主动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酷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长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备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溢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
22、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福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恒久清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缘由: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困难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驾驭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尝文
23、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美丽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老师再作强调。) 2、简
24、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相互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留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比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驾驭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说明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月色入户窗户 欣然起行兴奋地 念无与为乐者思索、想到 遂至承
25、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澄澈、透亮 水中藻、荇交横交织纵横 盖竹柏影也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美丽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
26、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探讨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安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终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详细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
27、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建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别心情。它似乎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烁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珍贵。 五、拓展延长。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非常精彩。信任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纳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绽开探讨,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
28、举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长的练习“月夜下那最漂亮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闻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导入新课: 我们宏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多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珍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颂。我国北魏时期闻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喜闻乐见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
29、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羡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或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比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 叠嶂(zhng) 曦(x)月 襄(xing)陵 沿溯s) 素湍(tun) 绝巘(yn) 长啸(xio) 属(zh)引 哀转(zhu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30、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探讨: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探讨:“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精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洁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探讨:“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精确传达文
31、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探讨: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日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楚。 探讨: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涵四季景,排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详细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觉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行缺少。假如缺少
32、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验:那么我们事先推想,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想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比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
33、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依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化理解文意。留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兴奋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欢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细致品尝,并不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索: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妙的想象,用了两个新颖的比方。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
34、如藻荇交横。)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酷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35、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看法,理解作者的特别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观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
36、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性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旧乐观,旷达。并不“哀痛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
37、果(留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奇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奇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从详细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改变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
38、遂(毫不犹豫中的激烈)-寻(急迫访友的心愿)-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观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悠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事实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到处都有,有了人的观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观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驾驭常用文言词
39、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实力目标: 领悟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困难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尝本文美丽的意境,感悟作者困难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特别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主动、洪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溢期盼和信念。先请同学们观赏奇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日奇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闻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留意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