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论语读书笔记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 论语读书笔记_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志同道合的挚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欢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n)语”,也有念成“论(l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其次声“论(l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肯定,念第四声“论(ln)语”时,“论”就是“探讨”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其次声“论(l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许多对话
2、修改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常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兴奋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兴奋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常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奋吗?”“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
3、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备的人。“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挚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挚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许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部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具体的读,但
4、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才智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靠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化、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守成期”,顺理
5、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气,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主动进取,追求胜利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主动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得胜利,这是天地自然社会给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书笔记3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
6、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挚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学问里得到新的学问。这也说别把学过的学问给丢掉了,常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挚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挚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意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见,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化意义的。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他认为一
7、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假如连孝顺父母,敬重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听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全力以赴,他说:“对父母,要特殊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简单的就是对父母态度温和,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须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莫非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
8、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视了。对于挚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行以的。就似乎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尊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牢靠的人,也就值得敬重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敬重你,你就得先敬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孔子的思想,相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许多,值得我们反省的也许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
9、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须要重新找回,并学习,接着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学问体系,也须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须要学习的。 论语读书笔记4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宽敞的教室,暖暖的。沐浴着日光,我翻开了论语的第一张,开启了一场思想和心灵之旅。再读论语,这一次,经验了更多的生活磨练后,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才智和古代的礼仪道德所吸引。阅读着一句句充溢才智的言语,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受最多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
10、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困难多变,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镜子里的另一个你,不会有人完全读懂你,观赏你,甚至还会误会你,损害你,可我们为此而生气、郁闷,真的值得吗?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没必要因大众而同流合污;也没有不要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变更原本优秀的自己。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了别人,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就恒久无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何必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郁闷呢?前几日消遣圈内一位闻名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信任一颗陨星就这样坠落。从
11、前的他阳光、帅气、有才华,是消遣圈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是父母最大的傲慢,可再优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灵所战胜,他承受不住巨大的舆论,他痛恨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难过别人对他不理解。最终,他选择提前离开这个压迫得他无法呼吸的世界,在痛惜这个年轻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为此深切地思索:为何舆论会使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上绝路?这实在让人痛心。世间充溢了不解或误会,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反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常常性的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是自己变得更强,百毒不侵。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处于人生中的花季,但也处于一个心灵脆弱的时期。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不解而
12、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别人的误会而难过落泪。别人的不知都是正常的,终归我们无法看透别人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努力做好自己,说明清晰,没必要为之生气,这样,别人的行为就与自己无关了。这个世界是杂乱多变的,当我再次受到别人的不解或误会时,我想我不会再生气,而是放平心态,提升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然后笑着感叹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读书笔记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与高校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
13、十篇。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其次,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化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化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仰慕赞颂;尧曰其次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时常的实习,不一
15、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相互沟通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愤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宋代闻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意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见。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假如不自重,就没有威历: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信奉忠信宣扬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挚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历、
16、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志向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历深厚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牢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擅长结交挚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看法,可以说,这一思想闪耀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志向中的完备品德,对于探讨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全科5班 胡徐静 13810531 论语读书笔记6 真理是最朴实的,就似乎春天恒久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似乎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育,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安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17、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傲慢时能低下傲岸的头、弯下目空一切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溢;发觉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休戚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逆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当如何应对,在什么状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欢乐。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
18、的爱好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果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果像刺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苦痛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足,数学成了让我恐惊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觉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慢慢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精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念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洁)。成果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
19、,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嘉奖,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意和愉悦,从而增加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处。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育,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论语,我人生中不行或缺的一本书,感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读书笔记7 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
20、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书里的内容告知大家的东西恒久是最简洁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才智”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爱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沉醉!书中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许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书中的文字充溢了哲理,我最喜爱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常常温习学过的学问,这
21、莫非不欢乐吗?有挚友从远方来做客,这莫非不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莫非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知我们:“经常保持开心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假如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受,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在论语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间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消逝的时间一种时间静静流走的感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志向,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来。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一般而又最珍贵、简单被遗忘而又最让人懊悔的事的东西。还记得高尔
22、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允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散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或许不能让时间停留或者延长,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些珍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论语是孔子一生的精华,他告知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8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行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
23、、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也许是君子的心性品行、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定是为了大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非常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24、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意,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儒家才智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论语读书笔记9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很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
25、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谆谆教导的训诲之言,或简洁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夸夸其谈;富于改变,娓娓动人。论语又擅长透过神情语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述,而且有关于他的特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胜利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潇洒俗等等,都称得上特性显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思索其不同的素养、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详细状况,赐予
26、不同的训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珍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仅是因材施教教化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职责心。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
27、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正大。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开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开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
28、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气。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毅、坚决、质朴、语言虚心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羞辱,待人宽厚就会得
29、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胜利,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到达仁是极不简单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够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忙培育仁德。而仁德的人就应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期望到达也帮忙别人到达,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30、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一天都要一再反省自己:帮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挚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强调从自身动身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依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那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相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能够激昂人的精神,礼节能够坚决人的情操,音乐能够促进人们事业的胜利。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
31、要。 论语读书笔记10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其次,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诞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听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恳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学问。比照这些,敬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常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
32、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挚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恳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验: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奢侈了自己很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相识到我奢侈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
33、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读完论语,我发觉我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肯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11 世界上的真理恒久是最朴实的,就似乎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似乎春天恒久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恒久是最简洁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似乎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许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
34、也是一种教化。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实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肯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重、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志向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合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合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气,我们假如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气,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看法特别平和,而他的内心却非常庄重。因为其中有一种力气信念的力气。孔夫子是一个特殊讲信念的
35、人。宋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仰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看法,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看法。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
36、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洁。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线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12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即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细致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常经常用以提示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洁的说:它告知我们的是为人
37、处世的原则。在今日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到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或许我们无力去变更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变更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看法,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气,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当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当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
38、,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志向,在论语中孔子谈志向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志向是大是小,实现全部志向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恒久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挚友,社会环境中挚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挚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挚友也如此,从身边挚友的身上也可以干脆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挚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
39、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挚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志向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气始于人格与内心。假如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懊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简单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实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常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涵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赐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
40、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胜利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根据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它是一个谆谆教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气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赐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书笔记13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
41、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也。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四书章句集注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这点呢?用冷冰冰的刑法
42、,还是以德服人?“政”字小篆答案明显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德”字小篆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依据。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详细的政策、方案等围围着德可见机行事,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定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护你(共之)。所以有范氏
43、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所谓学,即高校之道也。有以独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书章句集注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
44、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体会也。“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有见道,是为觉悟。“志”字金文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听”字繁体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
45、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欲而当于理,天理也;欲而不当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行骄恃自满,亦不能自暴自弃,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由,从也。事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四书章句集注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依据,一层胜于一层也。“视”甲骨文写法上为“示
46、”下为“目”,意为眼睛望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简单。“视”字甲骨文“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殊好,观比视而言须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须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观”字甲骨文和金文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担心,盖未能融会擅长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须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化,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由此
47、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14 孔子始终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奇妙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孝悌“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子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假如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当化作主动的行动才有意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