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pdf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课型 新授课 撰稿人 朱力 审核人 周桃玉 杨泗潮 朱长许 负责人 曾 杰 学生情况 小组情况 教师评价 班级 姓名 学号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2 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知识。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过程与方法】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
2、情节和人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自学】(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 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 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 前 632 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虽 郑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
3、有名”的理 由)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 4、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家)5、杨孙戍之(戍守)6、朝济而夕设版 焉(晚上 )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危险)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军 队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达到)10、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1 )3 ”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 了。(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三)知识链接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
4、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四)预习检测(1)字音辨识 汜南(fn)杞子(q)佚之狐(y)夜缒而出(zhu)逢孙(png)阙秦(qu)戍之(sh)失其所与(y)(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已”同“矣 ”)(“共”通“供”供给 ”)(“说 ”通“悦 高兴 ”)(“知”通“智 ”明智”)(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解释下列词语体会
5、这一特点。、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然郑亡(灭亡、夫晋,何厌之有?(满足)【课内导学】(一)疏通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概括文章脉络:(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晋军撤离(二)品读课文,再次感知文本:1.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是怎样的?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 小的郑国,郑国面临 覆灭的危险情形。2、.烛之武“出场 在故事情节上的特点?把人物置于风口浪尖,表现烛之武卓越的才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大小权衡,表现 其爱国,故事既紧张又张弛有度,波澜起伏。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目的:存郑,出发点:言谈之中处处
6、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却 显。4、重点诵读第三段,赏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简短,有理有据有节,说理透辟,被后人评为“三寸巧舌,力挽狂 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找出这段文字,试着分层写在下面,并说说烛之武是 怎样说服秦伯的。第一层: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层:阐明利害,动摇秦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_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层:以史为例,挑拨秦君(君之所知也)第五层: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5、如何看待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退兵理由?“不仁”:不想“敝”秦,却围攻郑是假仁。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讲 仁义,当初就不
7、会攻郑;“不智”:“才是实质,这个“智”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的后果的冷 静判断。“不武”:用正当途径取得胜利,“不武”实际是胜负之数,难以预料。(三)探究思考:1、你觉得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抓住“利”做文章,暗为自己,明为对方,得处处为对方着想。抓住有利的地理机遇(秦晋驻军相隔,劝退秦军成为可能)事理事实相结合,为对方分析利弊(揭开当年晋国对秦国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事情,勾 起秦穆公的旧恨。火上浇油。为秦国提供东道国的供应,用小惠来吸引秦王)合情合理。利用秦晋均想称霸诸侯的心理,各个击破,瓦解其同盟。2、探究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他怀才不遇,却在国家临危之时
8、,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智慧至极,总之,他是一个集“义”“勇”“智”于一身的形象。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巧设伏笔,首尾呼应(3)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课内检测】(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连词如果没有)1.微 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微小)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2.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臣之壮也,犹不如(用在
9、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3.之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4.其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与郑人盟 3夜缒而出(名词作动词 )结盟 (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4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6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7且
10、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8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变雄厚;变薄弱 (3)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4)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I夫晋,何厌之有?译文:宾语前置句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2且贰于楚也。译文:状语后置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烛之武退秦师 语文 必修 苏教版 武退秦师 导学案 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