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六年级《最后姿势》教学反思.docx
《2022六年级《最后姿势》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六年级《最后姿势》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六年级最后姿势教学反思六年级最终姿态教学反思1今日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终的姿态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态、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老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
2、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需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胜利的关键。公开课与平常课的区分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常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信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常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忙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状况下紧惊慌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确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
3、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加了无限信念。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刚好体察民情,本学期确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盼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六年级最终姿态教学反思2最终的姿态这篇课文是依据2022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
4、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2)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3)楼房摇摆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立刻要坍塌,状况非常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态成为永恒的瞬间。)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
5、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洁单能用说明来说明的。那究竟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全部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拦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6、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终的姿态!”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态,也正是这个姿态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终的姿态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态,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态。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终的姿态”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视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还有就是我上课时
7、候太过注意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殊留意。六年级最终姿态教学反思3最终的姿态是依据2022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务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呈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终的姿态为题时更是觉得特别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仔细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化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
8、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沟通。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验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很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沟通中,学生心情激烈,为之感动。二、紧扣题目,抓住细微环节,研读文本“这是一个怎样的姿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终姿态。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微环节,研读这些细微环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宏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写,这些
9、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诞生命最终的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决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六年级最终姿态教学反思4接到上课任务,根据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终的姿态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找寻教学的最佳姿态。一、创设情境,找寻教学的最佳基调“xxxx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10、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沟通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沟通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消遣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
11、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沟通的深化,学生已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老师的讲解并描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呈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终一刻的姿态,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二、整体感知,找寻训练的最佳形式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终的姿态”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终的姿态是什么样的姿态,再供应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好像
12、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态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纳的方法或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动身,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样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三、品读语言,找寻阅读的最佳路径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一般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姿势 2022 六年级 最后 姿势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