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段战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段战锋.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居 住 区 交 往 空 间 设 计 研 究 摘要 交往需求是居住生活中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住宅 从开敞自然的住屋形式演变为高度密集的公寓楼的现代社会,邻里交往更成为人们沟通 情感,舒缓情绪的方式之一。而居住区户外环境,正是邻里交往的物质载体,居住区户 外交往空间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交往的效果 本文是从人交往需求的角度对居住区外环境设计提出要求,并进行分析研究给予设 计对策。首先,论述了我国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居住区环境设计中 对人的交往行为的关注不足。其次,对人的交往心理、交往行为特征及交往空间特征进 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出了交往的空间的一
2、些设计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探讨 居住区交往空间及交往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 关键 词:居住区;交往;交往空间 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SPACE DESIGN OF DWELLING ABSTRACT The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residence. In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dwelling houses have varied from op
3、en and natural houses to departments with high density. The contact between neighbors has become a way for people to communicate and release emotion.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of the dwelling house is the physical carrier of the contact between neighbor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esign of outside envir
4、onment is vital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This article studies and analyses the design of outside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the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First, I discuss the actual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our environmental
5、 construction of housing area and point out the shortage of concern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housing area. Then, I analyses the mental, behavioral and dimensional character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analyses, I get some principle for th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Under these principle, I disc
6、uss the design method for the element of communication space. Key words: housing area,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pace 目录 it it . i 1.1研究背景 . i 1.2研究目的 . 3 1.3石开究意乂 . 3 1.4研究方法 . 3 1.5论文框架 . 3 第二章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 4 2.1交往的社会心理学概念 . 4 2.2交往的需求 . 6 2. 3交往心理 . 9 2.4交往行为 . 11 4 . 15 第三章行为场所与交往空间 . 16 3.1行为
7、场所 . 16 3.2交往空间 . 17 第四章居住区中有利于交往的空间设计 . 21 4.1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 21 4.2广场空间的设计 . 22 4.3道路空间设计 . 24 4.4庭院空间 . 27 4.5住宅入口空间设计 . 30 4.6山墙空间 . 31 . 32 第五章居住区中有利于交往的元素设计 . 33 5.1 職 . 33 5.2 7K . 34 5.3绿化 . 35 5.4小品设施 . 36 娜 . 37 it . 39 . 40 Ik i射 . 43 彳乍 . 44 第 一 章 绪 论 1 第 一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1.1.1人、居住、交往 1.1.1.1人
8、与居住 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人类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 1。住区环 境是与人类居住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物质实体和社会状况。今天人类对住区环境的追 求,已由关注住宅内部环境,移向外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 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再是单纯为居住,而是有意识、有情感、 有交往等要求的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场所。 以 “ 人为核心 ” 是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根本。空间环境只是由于人的活动才有其存在 的必要,只有在人使用环境时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华沙宣言指出: “ 人类居住建筑的设 计,应提供这样一个生活环境,既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的特点,有足够手段保持互
9、相不干扰,又能进行面对面的交往 ” 。 2,3 1.1.1.2人与交往 古语有云: “ 人之生也,不能无群 ” 。 4其实从类人猿进化为人,人类就以 “ 聚 ” 居 的生活方式组织着自己的社会体系,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交往行为便成为维系社会关系平 衡与发展的重要活动。人们通过交往来组织生产、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在交往中获取信 息、在交往中得到启示 .交往无处不在,正如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 AH 列昂节夫所 说: “ 在一般情况下,人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关系总是通过他同人的关系和同社会的 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的 ” 。交往是人类社会性的反映,同时也是个人情绪状态的重要决 定因素 , “ 人的整个情绪领域都
10、是在人们交往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由此可见保 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社会交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和交往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工作 交往、居住交往、同事交往、亲友交往等分支。人的一生有 2/3的时间是在居住区中度 过的 5,这里是儿童性 格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老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因 此创造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对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增 强住区的活力和吸引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 1.1.2我国居住环境的现实问题 1.1.2.1现实问题 随着住宅建设的蓬勃发展,一方面看到了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面 临了一个更
11、为严峻的事实:居住区邻里交往及邻里空间设计问题比较突出 m。虽然有的 居住区也注重对居民交往空间的创造:开辟大块绿地,配以活动设施以期成为居者交往 2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活动的场所,但是这样的空间并无多少人前来光顾。对邻里空间的设计更是简单划一: 清一色的 “ 美丽 ” 花台,行道树加直线道路,单调乏味、拥挤封闭的楼梯间 .没有适 宜的地方供人们谈天拉家常。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缺少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变得 “ 老 死不相往来 ” ,传统生活中鸡鸣犬吠相闻、和邻睦友相伴的浓浓生活气息荡然无存。 1.1.2.2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邻里交往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所谓 “ 远亲不如近邻
12、 ” 。但 什么样的空间才更能吸引人们进行交往活动呢?如何才能创造出真正为人所用,为人爱 用的住区邻里交往空间呢?邻里交往是社会交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邻里交往 与其它交往形式相比有随机性更强、交往活动更频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更突出等特点。 空间环境的创造不仅是设计者创意的表达,更应关注使用者在其中活动的适宜性和心理 需求的满足。空间与发生其中的行为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只 有通过行为学、心理学中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方法,了解人们在空间中的使用状况 并反馈到设计中,才能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要求的 空间。 1.1.3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与传统的交往空间相同,现代居住区中的
13、所谓交往空间,并不是某一特定专门提供 交往活动的空间,它不是排除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的,是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住区的每一类空间在其现有的具体功能基础上,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激发和 承载交往活动的作用。任何能使居民聚集、停留、进而能提供其从事一定户外活动的场 所都可以视为交往空间。社区的街道本身具有交通功能,当人们在出行的道路上相逢, 发生驻足交谈、共同参与某一活动等等的情况时,街道就成为交往空间网络的一部分 ; 相反,如 果街道没有进行有利于交往的良好的设计,人们在这里没有余地可以逗留或者 严重受到车辆交通的干扰而不能自然和安心地活动,那么这样的道路只是交通性的道 路,就失去了
14、它作为交往空间的意义。 居住区中的交往空间与城市公共场所的交往空间不完全相同,这里是指住宅空间的 向外延伸,人们在这里的交往活动更自然、自在、随意,因此这里的交往场所应是遍布 在住区的每一个角落,不同的公共和私密程度的空间提供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交往活 动,满足人们即时交往的需求,并且更适宜采用亲切宜人的尺度和组织方式,给人以亲 近感和舒适感(如图 1-1)。 图 1-1住区交往空间示意 第 一 章 绪 论 3 本文所探讨的交往空间是指住居住区中户外一 -即户门之外的交往场所,这里没有 把一些专门供人们交往的建筑类型 (如活动中心,会所等 )列在其中。 1.2研究目的 论文从对我国住区环境建设
15、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日益多样化的环境设计现象入手 分析,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通过对人的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的分析,探讨更能有效 促进交往行为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方法。 1.3研究意义 新时期我国居住环境的建设强调 “ 以人为本 ” ,开发商和建筑师们也在环境设计的 不同角度提出和尝试着人性化的环境空间创造,论文的研究在深入分析人的交往与环境 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居住环境中交往空间的创作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 邻里关系的促进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建立现代新的环境观念,拓展居住区环境理论研 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1.4研究方法 直接与居住区空间环境使用人群接触,进行交流与提问,试图来
16、了解被访者所想、 所感和所行,知道、相信及期盼什么。发现不易外露的心理行为与生理需求。从而对环 境认知做出正确评价。 1.4.1实例考察分析 在进行论文调研工作期间,主要对西安商品住宅小区环境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考察, 总结出有利于交往的空间的特征。 1.4.2理论研究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著作和论文的阅读,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1.5论文框架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居住区室外交往空间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研究的基本框 架。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人的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及行为场所的关系,总结出居住区交 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第三部分: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提
17、出居住区交往空间及交往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 方法。 4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第二章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2.1交往的社会心理学概念 2.1.1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 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任何 个人或群体进行的交往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需要而展开的 8。交往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 实践中 9。 社会学家把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称为 “ 直接交往 ” ;通过媒介建立的 间接关系的交往称为 “ 间接交往 ” 。可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人际关系中最原始 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虽然随着科技
18、进步、通讯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人 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依然是无可取代的。我们这里要谈论的住区中的交往空间正是人们 建立直接交往的重要场所之一。 2.1.2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重要活动之一,具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2.1.2.1群体构成的功能 群体中的交往可以使得群体的成员之间加强了解,取得相互的认同感。住区中的交 往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进而对于住区的安全和良好风气的形成起到作用。 2.1.2.2扩大眼界、相互启发的功能 交往活动使得人们有机会观察或倾听他人,这意味着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周围 环境的一般信息和与自己工作及生活有关的信息。 当今的时
19、代信息量极大丰富,许多信息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没有足够的 信息渠道很难获得及时的信息,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住宅中的人们日常交往活动属于非正式的交往活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非正式交 往不仅比正式交往获得的信息真实和自然,而且比正式交往活动的信息传递更迅速 9。 除此之外,交往还会给人以启示,通过观察他人的活动可以激发灵感,丰富自己的 生活。所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也正反映了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的作用。 2.1.2.3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人作为个体变得渺小,似乎对周围的环境变得更无 能为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默
20、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私密的同时也带来了恐慌,正如对 于安静的环境更容易使人感到惶恐一样,这时候交往的发生满足了人们对于激情的需 第二章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5 要,使人们在目睹人间百态中体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进一步认识自我,过健康的生活。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于个人、群体、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住区作为人们日常 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基本维胞,活跃的交往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而且具有更深 刻的社会意义。 2.1.3人际交往的类型 人际交往以是否利用语言符号系统这一交往工具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语 言交往是交往的主要方式,而非语言交往是各种非口头或书面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 流的活动,它主要
21、有以下几种形式: 2.1.3.1视 一 动符号系统 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都属于这个系统。动态无声的皱眉、微笑、抚摸或静 态无声的站立、倚靠、坐姿等,以及眼镜、口红、发型等附加物在交往中都能起到一定 的作用。 2.1.3.2时 一 空组织系统 双方处于某种特殊的时空关系中时,往往会促成交往的发生及发展。例如火车上面 对面坐着的旅伴。心理学家发现 (1)不同文化程度者对空间距离的要求是不同的。研究发 现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越高; ( 2)不同社会地位者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也不 同。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交往的空间距离要求更大; ( 3)生人之间无论是同性间还是异性间 对空间距离都有一定的要
22、求,当距离过小时两者都会产生不安全感; ( 4)人对正前方的空 间距离需求比对后方所需的空间距离大,当人的正面对象空间距离过近时,人容易产生 一种压迫感,导致对前方所需空间距离要大些; ( 5)异性之间对空间距离的要求,存在明 显的差异。女性与男性接触时,空间距离小,而男性与女性接触时,所需空间距离大; (6)个别差异很大。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体对空间距离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这与家庭住房 大小、所在地区人数的多少有关。 2.1.3.3目光接触系统 在交往中视线接触的作用是巨大而强烈的,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眼睛的交 流可以认为是最明确的感情表达的方式。 2.1.3.4辅助语言系统 音质、音幅及
23、语言中的停顿、速度的快慢、附加的干咳、哭泣或微笑,都能强化信 息的语义份量,具有强调、迷惑、引诱的功能。 这四种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加强 或减弱口头语言的力量。对建筑设计师而言,这些非语言系统的交往活动是必须关注的。 对有助于交往的空间特质进行分析,有助于在空间关系的处理上找到某种规律,并以此 为依据设计出提高交往机率的空间环境。 6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2.1.4人际关系的种类 为了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 每个人都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 从事社会活动。这些关系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 血缘关系:构成家庭及直系未属的父往关系;
24、 (2) 姻缘关系:构成夫妻及直系亲属的交往关系; (3) 未缘关系:由宗族和婚配双方组成的未友父往关系; (4) 地缘关系:由社区和地域的认同感形成的乡里交往关系; (5) 业缘关系:由共同的实践和职业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 (6) 类缘关系:由 “ 兴趣群 ” 、年龄层、性别、阶层构成的类属性交往关系。中国有 一句俗话,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说的就是志同道合者具有共同语言和相似志趣,容 易相互结识。 (7) 机缘关系:由于随机性的事件关联,如同路、同游戏,共同参加某种活动、临 时性的互助结伴等,产生偶发性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最初是浅层的,但可以引发进一 步的向深层交往的媒介。 不
25、同种类的人际关系其稳定程度不同。所有这些关系相互交织,使社会上的每个人 毫无例外地处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投入社会生活,组成一个有文化、有秩序、有生气 的人。 住区中的交往首先是基于地缘关系下的交往,这样的交往具有一定基础。在住区环 境设计中提供有利于交往的因素,提高环境的吸引力,则更可以创造人们相遇相识的机 会,也就是产生基于机缘关系的 交往,在此基础上又会引发基于类缘的交往关系。 2.2交往的需求 孤独是生物的一大恐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依赖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工作都强调了人性的这个方面。 “ 现代生活的特征是对个人英雄 主义的渴望,表现在城市中是个体空间的强化
26、和公共场所的丧失,而在个体化进程中, 孤独化现象又是生物本能上最大的恐俱之一 ” 。 1() 2.2.1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的需求层次论中,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若干层级, 从低级的需要开始到高级的需要,排成梯级 11。按发生的前后次序排列为五个层级: (1) 生理的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如:饥、渴、寒、暖等。 (2) 安全的需要 (Security Need), 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 (3) 交往的需求 (Love Need),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 (4) 尊重的需要 (Esteem Needs),
27、 如:威信、自尊、受到人们的尊重等。 第二章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7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Self-actualization Need)。 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 要的发展过程,当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也 只有当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才可能产生高一层次需求。这些需求层次之间相 互重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各类需求的关系并非完全固定不变,会由于时间、地点 和外部环境的不同出现不同的需求结构,其中占优势地位的需求不同。 从马斯洛理论中可以发现,交往的需要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 前提下必然
28、会产生的基本需求之一,生活状态不同的人对于交往具有不同程度的渴望, 这与人的各种社会属性有关。 2.2.2社会心理需要 人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具体动机很多,但从社会 心学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复杂的具体动机,都可以归结为人们对于确立安全感和自我 价值的需要。 2.2.2.1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人为了获得明确的安全感,需要在自己面临困境时得到别人的帮助;需要在自己不 确定的情感中得到别人指引;需要自己在烦恼、忧愁或悲伤等不安宁时期,有别人来抚 慰和排解;所有这些,也导致了一个 人对于他人的依赖,导致了人们对于交往和稳定人 际关系的需要。 人作为有机体,要遵循生存是第一要义
29、的生活法则,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 揭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人作为社会的人,不仅需要生理上 的安全感同时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当人置身于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感时,人 也会缺乏安全感,获得社会安全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样是与人交往并由此建立稳定的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大小,取决于认识水平的高低 和社会的优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人不仅可以在心理上减轻一部分压力,同时可以提 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使当事人获得有关压力的可靠信息,从而了解压力的缘由进行有效 控制,并从他人学习适合的行为方式,采取行动适应社会需要。人到了新的社会环境中, 之所
30、以尤其看重同他人的交往,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珍视他人对自己的接纳、友好 和帮助,以及希望尽快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由确立社会安全感的需要决定 的。 2.2.2.2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 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需要了解别人,需要通过 别人来了解自己,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归属和依赖,需要助人或得到别人的帮助,需要 8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优越或展现自己的专长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人需要别人,需要同别 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一个人从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用一定的价值观 来进行自我评判,当自我价值
31、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 稳定的感受,这就是所谓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以确立,就会感到生活有 意义,使人 充满生活热情。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 程来实现的,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支持性的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 价值的,才能保持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不能忍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肯定。如果社会比较 的机会被长期剥夺,则会使人因缺乏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信息,而导致个人自我价值感 的危机,并产生高度的自我不稳定感。自我不稳定感会引起人的高度焦虑,并促使人去 同别人进行交往,进行有意无意的社会比较,以便获得有关自我状况的社会反馈信息,
32、了解自我,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使自我价值感重新得到确立。 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得益于科技的发展、通讯手段的发达,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另 一个空间。网络生活之所以如此繁荣,与人对于自我价值肯定的需求不无关系。网络生 活其很重要的意义是改变了以往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所谓权威 的存在,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许多现实生活中感到自我价值没 有得到充分肯定的人们找到了可以展现自我的新舞台,进而通过交流找到肯定和认同, 使得心理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12,13。 2.2.3时代发展的需要 2.2.3.1孩子和老人 今天的社会大家庭少了,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所带来的问题
33、日渐突出,在我国这 样的现象尤为普遍。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内部的交流较以往减少,这时孩子的教育 和老人的生活就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社区将越来越多的负担起这一职责。 居住的环境是儿童接触外部社会的第一个场所,对于其心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 响。各种调查显示,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给儿童以信息刺激,接触更多的人有利于孩子 的理解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育,也进一步培养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各种心理准备 14 现代社会的医疗技术发达,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老年人得以 颐养天年。然而子女 工作繁忙加之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也导致老年人与青年人缺乏沟通,而产 生孤独感。这也就要求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多相互交往
34、、认识了解今天社会的场所,以促 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2.2.3.2工作和休闲 现今的城市生活中,休闲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耳畔。同是得益于技术的进 第二章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9 步,人们得以相对更少的时间用于工作,而有一定时间可以自主利用。另一方面,生活 节奏加快,人们心理压力增加,也有必要通过各种休闲活动加以缓解。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乐趣,而世俗生活中更多的乐趣还是 发生在人群中由于个体之间信息、情感、行为的相互映衬、相互交融、和相互碰撞之中 ! 看看城市中不断兴起的市民广场和步行街,看看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就能体会到 即便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人们对于传统的交往
35、活动依然充满了渴望。 2.3交往心理 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因此要探讨如何促进交往活动,我们首先要了解 人在交往的时候具有哪些心理特征、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交往以及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更 好地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 2.3.1交往的心理特征 社会学家认为,人自身在与他人或群体发生关系时,存在三种特征: 2.3.1.1中心趋同 即交往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目的和行为准则,才能建立双边的交往关系,即 通过共识、认同、因果、利害 .等关联,使之彼此共话。俗语说 “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相识 ” ,以及 “ 话不投机半句多 ” ,这里的缘与机,实际上就是 “ 趋同 ” 现象。 2.3.1.2
36、心理边界围合 交往的双方均有一个闭合状态的心理界域,随着交往时间的持续,建立起比较稳定 的认知,交往越深,了解越深,才能产生边界的融合。 2.3.1.3连 续行为 交往是一个连续性地行为过程,所谓 “ 日久见人心 ” ,即指随着角色、媒介、事件 的演变过程。人在社会活动中是根究主客观的变化条件不断地定位,以维系自身与群体 和社会的平衡15。 交往的心理特征对于交往空间的设计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若希望促进人们的交往首先应力图使其产生 “ 趋同 ” 的心理。共同处在一个 具有场所感的领域内,有利于居民在心理上产生某些 “ 共同的 ” 心理、行为,例如维护 共同的领域安全、防止外界干扰、美化领域环
37、境等等,为交往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 次,中心趋同的心理也决定了人在交往当中存在好恶,是有选择的,选择独处或交往对 于满足人的心理同等重要。因此空间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有开有合的变化,满足交往的 选择性。 心里边界围合的心理特征反映在个人空间及人对于私密性的需求上,最初的交往中 人的个人空间和一定私密性必须得到尊重,随着交往的加深,才有可能突破这个界限, 10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达到所谓边界融合。 交往行为的连续性则决定了交往空间的连续性。不断调节的交往心理,要求空间提 供良好条件给以积极的反馈信息,以利于交往的进一步展开。 2.3.2交往空间中人的交往心理 “ 观其境,而察其行,观其行,
38、而察其心 ” 。从人对环境的使用,可以了解到人们 的行为特点,从而洞察人的心理动态和趋向。每个人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 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空间范围的侵犯或干扰,将会引起被侵犯者的焦虑和不安 , 在这称其为个人空间的 “ 安全场 ” ,安全场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 间,而是个人在心理上需要占有的最小空间范围。安全场起着分隔个人的作用,以便个 人在空间中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安全场的大小和形状因个人的性格特点、环境 状况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安全场前部较大,后部和两侧最小 (如图 2-1)。在室外空 间中,由于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不同给使用它的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39、;由于人在空间 中的位置不同,心理感受也不同。通过观察分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人在室外交往 空间中,存在着几种交往场所心理,即中心恐惧感、前尊心理、后防意识和人看人。符 合交往场所心理的室外交往空间,居民使用的频率高,否则居民很少光顾 16。 2.3.2.1中心恐惧感 17 处于一个 均质性极强的空间中心,人的方向感消失,不知该朝哪个方向,周身暴露 在众人面前,无所依从,没有安全感,因此一般人不会轻易选择在此停留。另外,中心 具有 “ 尊 ” 的含义,常常处于众人瞩目的焦点,例如,处于北京天坛圜丘的中心。这时 人心理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与处于边缘时不同的,这种压力使人难以忍受而要尽快逃 离。这
40、种现象平时就发生在身边,小组会议的后来者,无论如何也要挤到边上去,否则 很象被批判者那样不自在。从而形成“ 中心恐惧感 ” 。这正是人们在平时交往中很少居 中而停的主要原因。在进行交往空间设计时应按这一规律,把座位 更多地布置在边角地 带,或围合成空心形状。 2.3.2.2前尊尤、理 图 2-1个人安全场 图 2-2良好交往空间 第二章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 11 人的感知器官多集中于前方,对左右两侧和后部的反应是较为迟钝的。因为人体的 前部是信息接收的主要面,人与人的交往也以面对面的接触为主。在交往过程中,信息 发出人一方的情绪在正面表达,信息接受人一方也在是在正面观察更方便,得到更多的 信息量
41、。这还与人们长期形成的前面比后面尊贵,上面比下面尊贵的礼貌的定式需要。 人体前部是信息接收的主要面,如果隔离信息源则如同面壁或坐牢,久之会感到烦 燥、压抑、孤独。良好的交往空间应该是敞开一面并朝向信息源(如图 2-2)。 2.3.2.3背部防卫 人的眼睛只能看到身体的前部,而背 部的安全场是很薄弱的,对环境的反映比较迟 钝,缺乏防卫的能力,因此人们总是在寻求背部的掩体。在公共场所中,那些处于空间 边界的角落、柱子附近、树下、或其他身体可以依托的地方总是最先被人们选择。这就 是人们交往中的背部防卫意识在发生作用。例如:居住区座椅设置于空旷的小广场当中, 坐于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于路人之中 (如图 2-3),这种背部没有倚靠,缺乏安全感 的座椅人们是不常光顾的。与此相反,设置于建筑山墙之前的座椅,浓密的树荫之下, 周围的绿化环境也很宜人,人们是乐于在此停留的 (如图 2-4)。 图 2-3缺乏背部安全感的座椅 图 2-4符合人心理的座椅布置 2.3.2.4人看人 “ 看人也为人所看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 需要。通过看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息交流和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