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教案.docx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节选)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缘由,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楚。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把握课文内容支配上借水行舟的特点。通过详细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遇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坚韧意志。【教学设想】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
2、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识,难免产生隔阂。其次,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争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很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唯恐难以透彻理解。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须要老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讨指导。媒体设计:课文录音。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教学支配:三课时【教学步骤】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学问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逆境逼到了
3、死角,起先了关于生与死的思索。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宏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选择中已经做出了洪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学问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2、老师补充介绍作者及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
4、传闻。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供应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倒戈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接着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闻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
5、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改变,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赞扬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确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2、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
6、太尉书(苏辙)等等。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挚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事实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相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始终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忧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恒久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挚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内容与形式梳理思索: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
7、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详细绽开的?明确:此文线索脉络非常清楚,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详细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5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境况,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缘由。(第6段)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第1、2节见课件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2、少卿足下:曩(n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从前。者:表示停顿。推:举荐。进:引荐。3、意气勤
8、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真诚恳切望:怨恨、埋怨、埋怨望:1.吾尝跂而望矣远望2.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盼望、期望3.德隆望尊4.德高望重名望、声望5.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埋怨4、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亡:丢失。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逃亡2.亡羊补牢丢失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4.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通无,没有5、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死节者:为自己的节操而死的人。比:同日而语。特:副词,只、仅仅。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原来有的比因为、由于追求专心一也:因为心专
9、一7、其次诎(q)体受辱诎,同屈8、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u)里;在羑里被拘禁9、安在其不辱也?其不辱也安在的倒装。10、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殆:副词,也许、唯恐。的缘由慎重对3、播放录音或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1、2节;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其次课时一、研习1、2节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
10、明帝王的苛刻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缘由。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原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乎其微。(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似乎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似乎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其次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留意,这是作者争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
11、待羞辱与生死的看法:士人,一方面明哲保身,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净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乎其微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肯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净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接着深化地论述下去。(4)作者提出这样的相识:人在受辱时,不肯定非要为高尚纯净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5)最终表明自己的看法: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
12、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志向。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二、学习第3、4段1、梳理文言字词(见课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被正义、真理所激发的人。不然:不这样。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原因。于1.以其无礼于晋对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3.以志气闻于诸侯在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5.辇来于秦到6.赵尝五战于秦和、同、跟7.重于泰山比8.不能容于远近被(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我忍气吞声,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的缘由,是缺憾我的心愿尚未完全
13、实现,平平凡庸地死了,而文章不能在后世显露(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行胜记,唯倜傥特别之人称焉。古代拥有财宝、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行胜数,只有卓越不凡不同寻常的人才被后人称道。(4)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三:学习5、6节1.梳理文言(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通晓古今改变的规律,成就一家的学说。(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恰巧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3)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14、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羞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懊悔呢!第三课时一、思索(1)第4、5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4段写古代倜傥特别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气,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缘由。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事实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
15、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2)研习第6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凄惨境况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苦痛和孤独,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非常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受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坚韧意志。(3)问题探讨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缘由。1、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2、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3、不自杀的缘由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二、体会
16、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探讨沟通。明确(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受。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运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遇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终点出自己遭遇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遇不公正待遇的凄惨境况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三、进一步感受作者及其文章的特点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
17、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嘲讽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愿死的缘由,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18、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忱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毅的意志,坚韧奋斗的精神。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A、理至:叙事争论条理清晰,环环紧扣,层层深化。作者争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看法);受辱隐忍完成宏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
19、巨著史记。从生命的价值来相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假如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晰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化。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实,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写受辱的苦痛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羞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表现了他受辱的苦痛,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写他为了完成宏大的巨著史
20、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回想自己受辱的苦痛,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似乎看到他哀思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4、结构严密之美全文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写得反复曲折,条理非常清晰。作者从任安来信中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始终围绕这条中心线索加以陈述,始终不离答书的旨意,或叙述,或争论,或抒情,作者历叙自己所受的耻辱之深,写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决心向圣者先贤学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这才苟活于世,根本无心推贤进士,最终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劝服力。5、学
21、生诵读体会。6、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受,抒发了内心的无限苦痛,表现了他为实现珍贵的志向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钦佩他,并为他一洒怜悯之泪。四、布置作业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行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行辱之我见。五、附:文言学问整理通假字(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3)见狱吏
22、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古今异义(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情意。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心情。勤勤恳恳:恳切,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立身处世。今指建立)(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落人,埋人。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5)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准备的念头
23、)(6)唯倜傥特别之人称焉(特别:不一般。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非常)(7)下流多谤议(下流:负罪受辱的境况。今指卑鄙龌龊)(8)仆以口语遭受此祸(口语:言论。今指谈话时运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一词多义师若望仆不相师(效法,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名词)或师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报任安书 节选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