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问梳理 1.利用_对物质及其改变进行_,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答案:化学试验探讨 2.化学是一门以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试验,通过试验以及对_的视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验证_,学习_的方法并获得化学学问。现代化学试验室起源于_和_的作坊,通过_和_,为化学试验独创了很多试验仪器。在进行化学试验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注物质的_,如_、_、_、_、_、_、_等等。 (2)关注物质的_等等。 (3)关注物质的_,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
2、性质或改变。 答案:试验物质改变化学原理科学探究炼丹术士炼金术士炼丹炼金 (1)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改变 (3)改变过程及现象 疑难突破 1.为什么有的火焰光明,有的却不光明呢? 剖析:当火焰里有了固体颗粒,在高温下受热发光,就会使火焰光明,若燃烧的完全是气体,不含固体或不分解出固体颗粒,火焰就不光明。假如我们将玻璃管插进蜡烛火焰最亮的部分,就会引出黑色的烟。原来光明的部分里有碳的小颗粒存在,这是蜡蒸气受热分解生成的碳。蜡烛火焰的光明就和此固体的小碳粒有关。 2.如何进行试验视察? 剖析:视察试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触摸等方式得到试验的现象。记忆试验现象
3、是不简单的,但若能找到试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变难为易。我们可以依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试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试验;其次种是加热固体物质试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试验。 问题探究 问题请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哪些现象? 探究: 试验内容试验现象试验结论 蜡烛刚点燃时蜡烛燃烧,有少量蜡烛熔化成液态蜡烛燃烧放出热量,石蜡熔化成液体 点燃1分钟时的现象蜡烛接着燃烧,有少量蜡烛熔化成液态石蜡顺着烛杆流下大量石蜡燃烧了,少量没有燃烧的石蜡熔化成液体 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出现白烟,有肯定熔化的石蜡存在于烛芯旁边水蒸气遇冷凝聚,生成液态小水珠 熄灭1分钟时的现象熔化的蜡烛凝固成固体石蜡石
4、蜡凝固过程释放出热量 典题精讲 例1某同学进行的下列试验操作,其关键步骤如图1-1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1-1 思路解析:A中瓶塞应当倒放在桌面上;B中进行视察应当平视而不应当仰视;C中酒精灯应当用灯帽盖灭而不应当用嘴吹灭,这样简单引发火灾;D中操作正确。 答案:D 例2为了探讨动物的呼吸作用,某爱好小组设计了如图1-2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同学们视察到试验过程中红墨水向左移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验结束后,把燃着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动物呼吸吸进_气体,呼出_气体。 图1-2 思路解析:人和动物呼吸时都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
5、量远高于空气中的含量。故验证时可以依据上述物质的性质进行试验设计,选择澄清的石灰水验证青蛙呼出气体的成分。 答案:氧气二氧化碳 学问导学 物质在化学试验中发生了各种改变,这些改变体现了物质的性质和规律,也可以测定物质的组成。 试验是学习和探讨化学规律和改变的基础。在试验视察中,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描述、总结,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化学学问和规律。 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虽然没有实现把“贱”金属冶炼成黄金,或者炼成长生不老的“仙药”,但在他们长期的炼丹过程中创建出了许多新的试验器皿,是我们进行化学试验的基础。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和物质在化学改变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6、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内容。 物质在改变过程中表现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各种规律。 疑难导析 先了解火焰光明的原理和发光缘由。 要描述点燃蜡烛,燃烧时温度的凹凸,能否使石蜡熔化并变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燃烧,发出火焰的光明程度如何;假如固体或液体没有汽化,产生火焰的光明程度如何。要从固体或液体是否汽化来分析。 视察时要有明确的视察目的和主要的视察对象,要注意对本质现象的视察。 要正确描述试验现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分,不能相互替代,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 问题导思 试验现象是感官对试验过程的感受。感受来自于各个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总和。 我们视察到的有明显现象的,要
7、说明已经发生化学或物理改变;但没有视察到现象的,要说明不肯定没有发生改变。 试验现象的描述,要抓主要的、本质的改变,针对某个试验,有针对性和明确目的性进行视察。 在现象描述中,“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我们通过现象描述猜想反应生成的物质或反应结果。用结论来代替现象的描述,是初学者最简单犯的错误。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细微环节确定成败。正确驾驭基本试验操作,驾驭基本试验技巧,是试验胜利的关键。每个细微环节应当留意的关键点,确定了操作是否胜利。 典题变式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平视测量,初次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
8、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A.大于15mLB.小于15mL C.等于15mLD.无法确定 答案:A 绿色通道 气体成分的测定关键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和试剂。 典题变式 如何采纳最简洁的方法,测定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答案:用导管干脆把气体吹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视察石灰水的改变。 典题变式 测定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_,视察到的现象是_。 答案: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分析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相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
9、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视察,着重培育学生对现象的视察、记录和描述实力。通过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着重培育学生对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实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课时安排: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学问与技能(1)相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试验,初步学会视察和描述试验现象的方法;(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觉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老师指导下依据试验方案进行试验,并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相
10、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学会预习试验,了解试验室规则;(3)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探讨、沟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改变及其现象等;(2)通过探究试验,培育学生动手、动脑的实力;(3)通过小组试验等方式逐步培育学生擅长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试验的爱好;2.培育学生对试验现象的视察、记录和描述实力。教学难点1.训练学生主动发觉试验现象;2.培育学生表述试验现象的实力。教具打算试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
11、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玻璃片、水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中充溢了化学,化学使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化学世界里充溢了奇异的改变。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很多的成果与创建都是通过试验得到的。因此必需重视化学试验,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试验,通过试验以及试验现象的视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觉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学问。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推动新课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思索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识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索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
12、哪些性质?试验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视察。1.点燃前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2.燃着时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快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光明,里层最暗,火柴从中间到两端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3.熄灭后
13、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结论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视察和描述点燃前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态圆柱、硬度小、气味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光明,里层最暗一根火柴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状况?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视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视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熄灭后视察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试验结论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分析本试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
14、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的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2.关注物质的改变,如石蜡燃烧时熔化、发光、发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3.关注物质的改变过程及其现象,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改变,而是对物质在改变前、改变中和改变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视察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牢靠的结论。过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那么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何不同?下面我们进行其次个探究活动。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试验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1.利用排水吹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1.空气
15、瓶几乎没有改变2.呼出的气体瓶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1.空气瓶中无改变2.呼出的气体火焰变小甚至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多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视察水蒸气的状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的玻璃片作对比1.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现象2.呼气的玻璃片有水珠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少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少的氧气课堂练习1.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改变关注物质的改变过程及其现象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
16、出有价值的结论A.B.C.D.2.将某种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视察分析,你认为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部位是()焰心内焰外焰A.B.C.D.答案:1.D2.C3.C课堂小结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试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试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试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内容。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2.燃着时3.熄灭后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人体呼出的空气
17、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水,较少的氧气布置作业1.植物不但进行光合作用,也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比较二者的不同,有人设计了如下试验。在一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像的同种植物两盆,在花盆上各放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中一盆用无色透亮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阳光下;另一盆则用黑色塑料袋罩住,放在阴暗处(见下图)。傍晚,在塑料袋上都剪一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试验,发觉A中木条的火焰比B中更亮;而A中的石灰水保持澄清,B中变浑浊。(1)A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_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耀下植物主要发生_作用。(2)A中石灰水保持澄清,而B中变浑浊,说明B中_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_
18、作用。(3)许多人喜爱在天刚蒙蒙亮时到茂密的树林中进行晨练,请你结合该试验谈谈看法。2.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试验:(1)吹灭蜡烛,马上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缘由是:_。(2)吹灭蜡烛,马上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3)吹灭蜡烛,马上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留意不要接触烛芯),发觉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19、_供应了证据。同时可解除假设_,因为_。答案:1.(1)氧气光合(2)二氧化碳呼吸(3)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植物经过了一晚上的呼吸作用,此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2.(1)A不能解除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干扰(2)水蒸气(3)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加其中的思索和探究,老师重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视察、并精确地描述试验现象。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调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觉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深化地探讨怎样上好探究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备课
20、资料蜡烛及其燃烧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cm,由半透亮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稍微气味,质地较松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始终延长到顶部,并约有1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s3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耀摇摆,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淌的状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稍微的闪耀。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松软,可以用手随意
21、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旧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假如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匀称,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亮体,并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其次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围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光明但不刺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其次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其次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