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教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分析 一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结合详细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用10以内的加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二是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三是按运算依次计算连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学习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它数学学问打好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肯定娴熟程度,为以后的学习切实打好基础。 3、得数在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实行的是:以学习熟识的实际问题动身,利用学
2、生已有的“合起来”的感性阅历建立加法的初步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去掉一些”的感性阅历建立减法的初步概念。教材有安排地支配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培育学生视察实力、想象实力和发散性思维。 4、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各有大量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例题,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主动探究其他算式的计算。教材为学生供应了很多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沟通的机会,使学习方法发生较大改变。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学生能结合详细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洁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依次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培育学生的视察、理解
3、实力,渗透简洁的函数思想。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教学。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须要很长的过程。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实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教学,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 (1)联系生活阅历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相识加、减法。 第40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选择学生熟识的、感爱好的素材,激活已有的生活阅历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学问。 通过例题讲解运算意义。在加法例题的情境图里,3个小
4、挚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挚友,学生马上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挚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 减法例题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挚友浇花,走了2个小挚友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详细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变换情境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须要刚好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改变的情境里接着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三幅图(三小题),左起第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其次幅图的算式里缺一个
5、加数或缺减数,要求学生依据图意先补充式子,再算得数。第三幅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可见,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是渐渐提高要求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细致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晰。特殊是减法的最终一幅图,必需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 操作学详细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画图形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留意三点: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如2+3是2个和3个合起来,5-3是从5个里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终组织学生争论,还可以怎样表示
6、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作铅笔等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有较概括的体验。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相识。 第4853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其次阶段。依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依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因此,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是算式数量的改变,是对运算意义相识的发展。 例题让学生体会“一图两式”。第48页例题求一共多少人植树,两个卡通分别在情景图的右上角和右下角视察。一个卡通先看到近处的队伍中有5人,再看到远处还有1人推着车,于是列算式5+1=6。另一个卡通
7、先看到身旁的1人,再看到另外5人,列出算式1+5=6。两个算式虽然不同,但只要把两部分学生人数合起来,都能算出参与植树的人数。 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同学人数求女同学人数和已知女同学人数求男同学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直观显示从6人里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 这两道例题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视察现象,列出不同算式,体会“一图两式”。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助学生驾驭“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两式”是教学难点,常常“扶”学生一把。 第48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3+4=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3”和“4”分别与图中的3个青辣椒和4个红辣椒上下对应。让学
8、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0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 教材对学生的“扶”体现在两点:一是顺着图意思索的算式比较简单,教材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从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二是另一道算式只填其次个加数或减数,已有的第一个加数和被减数降低了补充算式的难度。 “想想做做”和练习六里加法的“一图两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减法的“一图两式”只要学生写减数,一般不要他们写被减数。一方面是适当降低要求
9、,另一方面防止出现其他意思的减法算式。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46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接着提出“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分别在其次阶段教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法与减法间的内在联系。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更不讲“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详细的算式里“有所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的理解又深化了一步。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也都是“一图四式”。另外,第
10、54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教材供应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验“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支配在第54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例题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留意三点:一是细致看图,统一看法。学生对情境图肯定很有爱好,各人视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如2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1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这些信息与下面的算式无关,必需解除。要组织学生沟通,把视察点放在“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思。
11、在写出得数后,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另一组,一组一组地说明。三是让学生看一看,依据一幅图列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试一试”依据图意已经列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写另一道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这样支配是激活“一图两式”的阅历,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教学时也要留意三点:第一,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6+2=8写出2+6=8,从8-2=6写出8-6=2;其次,支配学生分别复述两组算式的意思;第三,让学生体会怎样写出这幅图的四道算式。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还要思索右边的图为什么只写
12、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说明。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第667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中的“合”或“分”的关系,选择加法或减法解决问题,接着理解运算的意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蕴含在事务的过程中,发觉数量关系的方法是让题意“活”起来,使情境“动”起来。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务的发生与发展,理清其中数量的改变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选择相宜的运算。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学生已经相识了10以内的数,驾驭了这些数的
13、分与合,许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洁的加、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激励学生独立思索,另一方面加强算法引导,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驾驭本单元的计算。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由于本册教材加强了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所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的学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数数得到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变更思索方法。 联系运算意义想算法。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从中去掉一个数。这里的“合”与“分”和前一单元数的“合
14、”与“分”意思一样。突出加法算式的“合”、减法算式的“分”,学生简单应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如加法的第一道例题,3+2是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流畅的思路。又如减法的第一道例题,5-2是从5个人里去掉2个人。因为5分成2和3,所以去掉2还剩3。 从表面上看,这两道例题好像没有讲算法。其实是把探究算法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运算意义带出算法。 通过一些设计引算法。假如说5以内的加、减法,由于数比较小,学生还能凭感觉说出得数。那么,随着运算的数渐渐变大,说出得数就越来越难了。因此,教材在教学有关6、7的加、减法时,加强了算法的引导。第49页第6题,6只
15、蜜蜂排成一行,看图填算式+=6。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很熟识这样的图,能够每次移1只蜜蜂,有序地说出6的一组分与合。教材让学生利用阅历,通过写算式体会6的组成能计算6的加法。类似的支配还有第51页第6题、第55页第5题、第56页“试一试”等。 结合渗透数学思想以及和、差的改变规律,启发其他算法。第62页的例题教学求未知加数,渗透方程思想。计算8+()=10的思索方法与加、减法不完全一样,学生会有肯定困难。要指导学生联系详细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义,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求括号里的数的方法,着重让学生体会可以从分与合的角度想10可以分成8和几或8和几合成10,从而求出括号里的数。63页“想想
16、做做”让学生接着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和基本方法。其中还多次让学生计算成组的题,如3+2、3+3、3+4,7-4、7-5、7-6等,学生通过算算比比,就发觉了相邻算式间的联系。利用一道已经驾驭的算式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58页第4题,依据2+6=8,不计算就在2+4和2+7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相邻算式帮助思索。单元复习整理出加法表和减法表后,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识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娴熟地口算加、减法须要充分的练习。提高学生
17、的主动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为计算题配置好玩的背景,如送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这些背景为计算练习增加情感色调,能调整学生的心情,激发学习主动性。这些练习还能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仔细地算,争取都算对。 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3页第5题、第49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制作便利,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简单进行。这样的练习要常常进行,并且应当持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 支配学生自练。如第52页第1题,照书上那样做九张数字卡片,每次随意拿出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5页第2题、第56页第1题等。这些练习只摆卡片,不须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
18、、独立思索实力的培育和发展。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3题给16道口算题加上色块,在练习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也各出现一次,是用于检查口算实力的。16道题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不要提过高的速度要求,个别学生还可以再多用一点时间,要激励学生争取全部算对。假如有错,要刚好改正。 通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娴熟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道题内连续进行两次加、减口算,对驾驭10以内加、减法无疑是有好处的。特殊是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其次步计算,能熬炼短时记忆,培育留意力的转移和集中。记忆力和留意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口算实力的提高。为此,先引导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写
19、在第一个运算符号的下面,看着写的这个数接着算下去。在学会这样思索后,渐渐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记在心里,进行下一步计算。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确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表现为题材封闭,应用题都是教材为学生编就的,学生感受不到应用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失去了在实际情境中收集、表述信息的机会。其次是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比反差太大,学生学习应用题是为了解答应用题,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分析应用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阅历,偏重形式逻辑和抽象的数量关系。四是解题时过分拘泥于不必要的细微环节,给学生制造
20、了一些人为的约束,牵制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教材支配了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以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生活原型;还给学生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视察、分析现实生活,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本单元很多计算题都是依据实际问题列出来的,如教学的第一道加法算式3+2=5和第一道减法算式5-2=3分别是解决一共有几人浇花和还剩几人浇花的问题。教学的加减混合算式7-2+3是汽车里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上车3人,为计算汽车里现在有几人这个问题列出来的
21、。所以说,本单元既是教学加、减计算,也是教学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使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方法教学和技能练习,还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教学计算,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数学教学的常常性内容,得到切实加强。三是现实的、熟识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阅历,激活已有学问,有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究计算方法,有助于形成应用意识和实践实力。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教材一方面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结合起来教学,另一方面也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线索,使教学活动扎实地绽开。 呈现方式:图画图
22、文结合简洁的符号。 在5以内加、减计算中,实际问题都用图画方式呈现。缘由有三点:一是物体的个数少,画面能够容纳;二是图画好玩,学生喜爱且简单看懂;三是信息直观,简单收集。如练习五第1题右边一题,左边3只兔,右边2只兔,下面是+=,学生一看就明白是把两边的兔合起来。 从6、7的加、减计算起,实际问题采纳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点缘由:一是用语言表达物体的个数,就不须要把全部物体都画出来了,能使画面简洁。学生也无法在图画里数出答案,必需进行计算。如第60页第6题里说了“小芳种10棵向日葵”这句话,图中就不把10棵向日葵都画清晰,“还剩多少棵没有采”只能计算。二是便于提出问题。如第53页第7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第八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