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命年的回想》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 1.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观赏作品呈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酷爱家乡酷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 再过几个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现在,让我们把咱们这儿的过年暂且放一放
2、,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输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娴熟朗读课文;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观赏作品呈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及作者在本命年回想起了什么事。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沟通。二、分组学习,合作沟通1明确任务老师依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供应给学生进行小组沟通(先自探后沟通):具体阅读第四段,思索:作者是根据什么依次写的?找出表明这些依次的语句。作者共写了几件事详细描绘
3、了家乡过大年的状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喧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仅用不多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刘绍棠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篇文章给我们描绘了北京郊外运输河的父老乡亲过年的深厚气氛和情景。为什么人们这么看重过年?过年又这么隆重呢?合作沟通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分组学习老师参加小组沟通,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安排好展示任务。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沟通中的收获,老师依据学生展示
4、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小结检测(1)师生共同系统小结,形成板书: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北京郊外运输河的父老乡亲过年的深厚气氛和情景,感受到了作者酷爱生活,酷爱家乡的感情,观赏了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出示检测题:给加点字注音。 烙饼() 簸箕() 大吃大嚼()叫卖() 腌渍() 骚扰()找出错别字并改正A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调缤纷。()B盛在碗里赏新悦目,舍不得吃。()C六十“高龄”回忆
5、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你知道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吗?A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起先预热。( )B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坑烫得能烙饼。( )C门神爷也换岗了。( )D下界保平安。( )文章大部分内容是写春节期间的事情,开头为什么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呢?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情感? 2拓展运用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像“土炕烧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等句子,简洁而形象传神。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镜头,选择一处,仿写三五句。 板书设计:腊月初一: 炒年货 预热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增温 挑绒花 杀牲畜 备食物 红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火 送灶王 换门神除夕夜:
6、 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 拜年课后反思: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全部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12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输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酷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将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输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
7、国闻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输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会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zo烙饼lo簸箕bji晾ling生疮chun 栗子l疙瘩鬏gdaji糖黏儿nin糁儿shn涿州zhu 叫卖yohe门槛k?n秫秸棒shji鬼祟gusu骚扰sor?o 穿梭su大吃大嚼ju天麻麻亮mma渍酸菜z阖家h 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沟通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老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炒年货吃
8、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备糕点送灶王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三)深化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予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华蜜、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谐)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课后深化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长: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逝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探讨、学生沟通:挑
9、绒花、除夕夜等等改变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3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改变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引文来源本命年的回想示范教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品读群众语言,体会浓郁的乡土情。 3提高自我阅读的实力。 过程与方
10、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主动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酷爱生活,酷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楚,结构的严谨。 难点 1感悟文中美丽的语言。 教学突破 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激励学生了解、关切、参加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喧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 老师讲解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喧闹的一个
11、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起先。”说着说着你们肯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闻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显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化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呈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品尝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 刘绍棠北京市通县人。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
12、他的文学创作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读准字音 簸箕(bji)大吃大嚼(jio)糁(shn)儿秫秸(shji) 鬏(ji)渍(z)阖(h)家涿(zhu)州 筛(shi)子糖黏(nin)儿邪魔鬼祟(su) 教学版块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索: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依次写的? (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精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索: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依次写的? (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
13、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精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学生探讨、沟通、明确: (1)火热的春节景象。 (2)时间依次。 (3)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事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作者在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往事的时候,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感情? (学生沟通后明确:融入了酷爱生活,酷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三:品读语言 感悟清爽美丽的乡土语言 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画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显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
14、语或语句。 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读课文,找词语或语句。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玉米花;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了色、味、香,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果上抠下几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嘱咐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不许出门,小小子不能在外面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老师小结: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地勾画出来。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火,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
15、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予的深义;“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颇有一点情趣,令人不觉一笑。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并时常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 四:探究中心 拓展延长 本文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的一些风俗,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学生探讨、沟通、明确? (1)享受劳动成果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祈福迎祥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福平安华蜜 (3)亲密感情 阖家团聚,增进亲情,亲密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我们是怎样过年的?与文章中所
16、描述的习俗相比有哪些改变,谈谈你的感受。 现时的年: 放烟火礼花 拿压岁钱 贴春联、倒贴福字 下饭店吃年夜饭 吃年糕 看春节晚会 电话、短信拜年 外出旅游 模块五:课后学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几十年前的风俗,领会了当地显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通过分析文章的第四段,学习了阅读文段、筛选出主要信息分层次的方法。通过大家的探讨,也知道了大家是如何过年的。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春联以及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闻等,供大家沟通观赏,长些见识。 补充资料 春节民俗趣谈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
17、联。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肯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行少的程序,好像一道不行或缺的大菜。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爆竹的功能原来是避邪驱鬼,后来转变为节日的祥瑞、喧闹、喜庆和快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平安、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
18、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今日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犹如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始终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日。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传
19、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调显明,画面喧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广阔农村的春节仍在普遍采纳,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许多国家。 练习设计 第一部分基础学问 1给加点字注音。 烙饼()簸箕()大吃大嚼() 叫卖()腌渍()骚扰() 2辨形组词: 栗薯抠 粟署呕 3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请将第三句诗所表达的节气的名称写出来。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三句诗表达出的节气名称: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0、是。 4依据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今年岁逢丙于,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其次部分:阅读理解 (一)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起先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至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全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
21、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掺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6选文第一段中说大年从“腊月初一就起先预热”,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7你怎样理解课文中所说的“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一困难的思想感情? 8下面对“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这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妙的愿望。 B这
22、是当地人民淳朴、和善特性的体现。,对美妙生活的向往。 C奶奶的心情是开心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愿是华蜜的。 D奶奶这是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9你的家乡,是否有类似的习俗,能否比较一下异同? (二)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原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
23、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方法。最终,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连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望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O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好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渐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
24、早晨,我偶然望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望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你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尊敬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
25、一代打算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予,泫xua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0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11下面语句写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牟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展,就是腊八!” 1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起剥花生来”时的心理,写一段心理活动。 13从全文的构思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