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分析.docx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分析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分析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分析课题三制取氧气目标要求:1、学问与技能:了解试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试验装置、试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相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驾驭探究过程。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育勇于创新的科学精重点:氧气的制法及试验操作。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试验打算: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教学方法:试验探究课时支配: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旧识回顾:依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
2、色气体是氧气?2、情景导入: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须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3、探究新课试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目的:通过试验探究试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现象:试验编号现象缘由1木条不复燃没有氧气放出2木条复燃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分解出氧气3木条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4木条不复燃二氧化锰不能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结论:过氧化氢氧气水探讨: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试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视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变更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
3、后都没有变更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结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探讨: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A其次课时:试验室制氧气1、旧识回顾:试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2、探究新课:思索:试验室采纳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出示:图2-17和图2-18探讨:1、在图2
4、-17和图2-18中,运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生陈述:略老师演示:试验室制氧气的过程强调留意事项: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试验。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裂开。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分集中加热。5、导管口起先有气泡放出时,不宜马上收集(思索:为什么?),等有大量、匀称、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6、试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索:
5、假如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总结:略作业: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学生探究与活动1、老师再次强调留意事项,2、提示学生留意视察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3、要求总牢固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学生试验,老师巡察,发觉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刚好指出并订正。试验完毕后,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试验现象,作业:试验探究报告。课后反思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案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案 一、真探讨教材,依据学生实际构建教学内容老师通过仔细钻研教材,清晰地相识到氧气性质的探究与下一节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在方法上具有普遍性,探讨其他物质通常就用与之类似的方法。所以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是这节课
6、的重点,也是今后教学中的重要范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氧气是无色、无味又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木炭、硫磺、铁丝和蜡烛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旺。说明氧气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试验,使学生驾驭检验氧气的方法。教材支配:首先提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再通过推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活动,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氧气的检验方法,通过老师演示铁丝、硫磺等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视察并记录试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简单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教材干脆提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没有原认知基础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老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指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精
7、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1、通过设问设计的方法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组织学生用推理的的方法,通过探讨,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学生推理水平;3、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视察比较探讨的出铁和硫磺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现象并记录;4、把木炭、蜡烛燃烧改为学生动手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出两物质在氧气燃烧的现象并与空气燃烧现象比较,最终归纳总结出氧气的性质和检验氧气的方法;5、通过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使学生从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6、课外活动“推想氧气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
8、体的学习过程,培育了学习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二、在传授学问的同时,采纳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实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思维实力的训练,教给学生思索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将来发展服务。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探讨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没有科学上的发觉;没有志向试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觉;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限制论。驾驭了辨证的思维方法,并实
9、际运用于相识和实践,能使学习的主体的思维实力发生质的飞跃。在这节课里,体现了老师在教学的同时,留意主体的思维实力的培育:氧气物理性质的推想,体现了推理实力的训练;四种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现象(铁在空气中不燃烧)的比较和分析,体现了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对四种物质燃烧现象的视察,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检验氧气方法的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对方案的比较,可行性检验,从而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训练。思维实力的训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殊在试验教学中,因为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试验视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在教学中常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
10、比较,学问间的概括、总结,可以培育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改演示试验为边讲边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把简洁,耗费时间不长,平安牢靠又不污染环境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由学生自己来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1)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学生亲自试验比由老师演示给自己看,视察到现象会更清楚,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心情激烈,看法主动,思索问题的自觉性会大大增加。使是更具有探究的色调,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因为演示在偌大的教室中,坐在后排学生总是没有视察清晰试验的改变,这种现象如长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爱好,改正后,克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氧气的性质 九年级 化学 氧气 性质 教案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