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下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育学生良好的计算实力及作图实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打算: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依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
2、225161-( )=56225+( )=400( )-56=105(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依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沟通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沟通。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相互出题,玩猜
3、数嬉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与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与了美术社团,参与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
4、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 课标要求: 能依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驾驭减法和减法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是多位数加减法,通过计算驾驭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育学生的估计意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加减法会有更深一步的相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供应了工具支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2页上面的内容,练习一的第1-5题。
5、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育学生发觉数学学问和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1培育学生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2培育学生的初步推断推理实力。 3培育学生的拓展思维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活实例,体现数学学问的广泛应用。 2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技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突破方法:加、减法各
6、部分间的关系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这两个常见的关系式引导学生推想出:减数=?减数=?被减数=?由一道算式里的三个数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觉新的关系式,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老师点拨引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你知道青藏铁路吗? 二、引导探究,层层推动。 1.教学加法的意义 老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的规律性学问,首先学习加法的意义 (出示2页例题(1)课件。)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
7、,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探讨回答: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怎样计算。 出示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线段图) 学生汇报: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14+1142=1956(km) 老师小结:(出示加法的意义课件) 814 + 1142 = 1956千米 明确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老师导语:我们已经知道和完成“求西宁到拉萨的全长”用加法计算
8、,那么老师把例题(1)的已知和问题做一个调换,又应当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例题(2)、(3) (1) 引导学生视察教材2页例1的(2)(3)的内容,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假如全长不变,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格尔木长多少千米呢? (2)小组探讨:比较(1)和(2)(3)题的不同: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已知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用加法,第(2)、
9、(3)题是已知已知西宁到拉萨的全长是1956km和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尔木长多少千米),都用减法计算。老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 (2) 1956 - 814 = 1142km (3) 1956 - 1142 = 814km 老师提问: “假如撇开题里讲的详细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出
10、示课件) 启发学生想: “依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让学生看书上第3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老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
11、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3依据加、减法的意义,归纳总结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视察算式,归纳总结出加法各部分间的运算关系 5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老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老师:说明应
12、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课件出示): (用减法验算加法。) “应用的是什么学问?”(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课件出示): 然后老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做第3页下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依据减法的意义说
13、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觉问题刚好订正。 2. 理解应用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育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实力。如第(4)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又知道男生的人数,要求女生的人数,就是已知和(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与一个加数(男生的人数),求另一个加数(女生的人数),所以用减法算。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这道题,可以依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例如,第2题,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
14、意义来完成。 (3)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这道题,依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 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探究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教学。本节课是新改版的内容,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欣喜。首先,用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如何用足用好,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只呈现西宁到拉萨的路途,依据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习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2)找准教学起点,架起新知学习的桥梁。 (3)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
15、挥学问沟通的效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找出了学问间的区分和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困扰,得出了珍贵的教学资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老师资讯、老师沟通、老师学习 尽在小学老师帮!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名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名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化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页例1及做一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有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的意义的感性相识。本节课是对加、减法运算相识的巩固和扩展,教材通过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
16、的学问与阅历,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实力 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加、减法的意义,培育抽象概括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在对比中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升逻辑推理实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详细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加、减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实力。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能发觉并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3.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实力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四)学习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驾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
17、)学习难点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你能依据第一题的结果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吗? 23244747244723 34684753943394334683943475 (2)请你各编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减法解决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和减法。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熟识天路这首歌吗?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的建设创建了许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课件: 例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
18、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你能依据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能改编成减法问题吗?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些都是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学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爱好,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索,激励学生的创建性思维”。在课的起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探讨爱好的同时,明确探讨问题。】 2.问题探究 (1)概括加法的意义 尝试解答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19、,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想一想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汇报沟通,展示解题过程 出示线段图,直观再现把814与1142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合并。 提出问题,概括加法的意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思索、沟通 规范学生的表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的意义 回顾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加数加数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尝试解答 刚才同学们还依据加法改编了两个减法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汇报沟通,沟通思索过程 同学们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20、用加法? 提出问题,概括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视察三道题目,思索: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一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依据学生的回答规范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回顾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的关系 视察三个算式,思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比较沟通的基础上,强调归纳:加法是“合”的情境,减法是“分”的情境,也就是说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数学 减法 意义 各部分 关系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