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





《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其次学段中提出:经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驾驭一些简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相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其次学段中提出:相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实际意义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洁的统计图表能说明统计结果,依据结果作出简洁的推断和预料,并能进行沟通。 二、课标解读 学生已经学过了
2、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驾驭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两个: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方面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留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探讨,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推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
3、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须要依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觉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虑到在教学中操作的可行性,将数据分析观念定位于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经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我们不妨把这一要求称为过程性要求或活动性要求。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多参加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验对数据的调查、探讨、作出推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
4、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经验简洁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洁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其次学段提出经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驾驭一些简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相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从这些目标要求不难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育离不开活动与过程。而这些活动又应当放在丰富而生动好玩的背景下进行。老师要擅长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得四周的有关数据信息的课题。比如,关于本班同学的喜好方面的一些统计的例子就有许多:喜好的歌曲、运动项目、各类课外读物、感爱
5、好的电视栏目、爱吃的水果蔬菜、爱喝的饮料、最喜爱的颜色、四季中最喜爱的季节等等。 其次,依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育要建立在肯定方法的驾驭上。 一般来说,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涉及如何收集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前者指数据的调查、获得,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基于此,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提出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洁方法;在其次学段提出会依据实际问题设计简洁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可实行
6、以下几点做法。 1创设有效的数据分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据的作用,形成数据意识。 要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有信息的,数据分析是有用的,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要让数据发挥其作用。 2经验真实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观念的建立是人们不断地亲身经验而获得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应使学生不断经验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调查探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获得信息、作出预料和决策、进行沟通、评价与改进。 3开展实践活动,积累数据分析应用的例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问。 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仅仅靠教材供应的背景是不够的,还要课内外结合,广泛收集信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
7、相识到现实生活中,在媒体中,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很多方面都会给我们供应各种数据。老师应选择有效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学生从数据统计分析的角度思索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亲身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最终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此不难看出,教学中培育数据分析观念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可以增加学生的数据意识;其二,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而言,重要的不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统计学问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的培育要从学生感爱好的现实问题动身,使学生
8、经验数据分析活动过程,驾驭肯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要围绕数据做文章,使数据成为学生发觉、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好伙伴。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陈英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关注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现实生活情境动身,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奇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放手让学生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在数学教学
9、活动中,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视察、估计、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视察教材供应的统计图,直观发觉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数据总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3重视平均数的意义教学。 教学时,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体会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二、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突破建议: 1借助已有的学习阅历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
10、段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验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沟通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分,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课内外结合,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呈现统计调查全过程,教学时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找到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依据学校、班级等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参加程度、爱好和特长。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结合实际问题,依据统
11、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突破建议: 1选材留意联系实际,供应丰富的实际素材。 一方面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等;另一方面,留意选取与学生关系较亲密的社会生活实际,如城乡人口、人均寿命、人均住房面积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切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 2培育学生分析解读数据的实力。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验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索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推断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12、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事例,经验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详细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0+40+60+20+30)5= (60+45+35+20) 4=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
13、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围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洁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实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探讨 1、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情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 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立平47153 李斌35138 王晓光45153 张强54163 李云州53165 马岩松51158 刘劲松56166 胡东风56168 赵亮53158 红星小学队银河小学 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
14、果一样吗?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三)课上尝试小探讨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 3、最高的队员的身超群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 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课上小探讨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大屏幕上出示课上尝试探讨4个内容。 出示小组合作沟通建议: 1、组长组织本
15、组成员有序进行沟通,确定好组员的发言依次。 2、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看法。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打算。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建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沟通建议的给出访小组沟通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索、沟通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观赏。】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大屏幕上四个问题的探讨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仔细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探讨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探讨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探讨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探讨的内
16、容进行沟通汇报。 在沟通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老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老师适时点拨引领: 平均数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相互纠错,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六)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3题。(88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七)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将统计表的合计一栏填写完整。总人数是将六个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植树棵树是将六个小组的植树棵
17、树加在一起。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 (1)平均每个组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组数。 (2)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人数,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把一个数按不同的标准平均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中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验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简洁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
18、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打算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老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索,想象移动的过程。 (2)老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老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挚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
19、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究新知。 老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学问?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爱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细致视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依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沟通。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
20、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纳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驾驭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
21、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状况。 老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学问应用 1推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肯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四下 数学 平均数 条形 统计图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