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四).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四).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四)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三) 烛之武退秦师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左传,明确文言现象,重点驾驭本文虚词“以”“之”“焉”“而”“其”的用法及词类活用。(2)学会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探讨,引导学生逐步深化文本,品尝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阅读文言文的爱好,感受烛之武强大的人格魅力。重点1.明确文言现象并驾驭。2、品尝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难点1.词类活用。2.特别句式。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特性补充第一
2、课时一、课堂导入略 二、整体感知(一)秦、晋围郑的背景(二)介绍左传 二、读一读1、学生读2、听录音或老师范读明确:留意以下朗读晋军函陵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3、自读4、齐读 三、提示学生标注文言现象的方法和符号。虚词(空心圈)词类活用(三角形)通假字(双横线)古今异义(单横线)特别句式(波浪线) 四、结合书下的注解及工具书,运用标注文言现象的方法和符号疏通全文,留意积累本文的文言现象。1、学生单独完成2、小组探讨,总结成果,提出疑问3、小组展示成果并质疑4、老师补充、解疑并总结明确:(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二)古今异义1、今老矣,
3、无能为也已(古义:不能。今义:没有实力)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款待过客的主子。今义:请客的主子)4、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箱子等)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三)词类活用(驾驭4-5个即可)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军队驻扎)3、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国,指郑国)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6、朝济而
4、夕设版焉(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长、扩张)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亏损、损伤)9、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获利)10、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签订盟约)(四)虚词1、以(1)以其无礼与晋(介词,表因果,因为)(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而)(4)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6)以乱易整(介词,用) 2、之(1)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
5、,指土地)亦去之(代词,代郑国)(2)为君图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3)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3、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4、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才)(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3)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并列) 5、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失其所与(代词,自己)(2)君知其难也(指示代
6、词,那)(3)吾其还也(副词,表商议语气,还是) (五)特别句式1、推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推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贰也)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2)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记)3、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B(烛之武)辞曰C(烛之武)许之D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E敢以(之)烦执事F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G(秦伯)与郑人盟(六)固定结构“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1、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7、也(知道的)2、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3、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五、课后作业1、复习所学内容2、熟读全文 其次课时一、导入略二、合作探究(一)学生思索课后习题A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B老师补充并总结明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主动提出问题,烛之武没有站在若果的立场请求可怜,而是好像站到了秦国的立场,消退了秦伯的戒心,使谈话得以进行。(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亡郑的结果说明亡郑对晋有利而对秦有害,
8、运用了对比的收费。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马上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奇妙的点名秦、晋终归是两国的事实。这样既符合事实,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存郑的好处利诱秦伯,与上一层的亡郑之害对比,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说其次层是分析危害以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接着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9、”在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了。(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6)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嚷秦伯意识到将要到来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小结:烛之武擅长利用秦、晋之间的冲突,言谈中又好像到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 三、有人用三个字归纳烛之武的性格形象,请问用哪三个字恰当?明确:1、义烛之武虽长期未受到重用,但面对国家危难之际,他不计前嫌,只身说退秦军,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1、勇两方交战,
10、生死未卜;出访秦国,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智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过程足见其超凡的才智。 三、课堂小结烛之武以惊人的毅力在孤独中图强,在失意中进取,虽始终不被重用,却始终守望着,最终在晚年一鸣惊人,写就了人生的光辉一页。 五、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博好感、动君心、陈冲突、测将来晋军撤退烛之武:义、勇、智 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驾驭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留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2、过程与方法:赏
11、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殊留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相识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
12、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务,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视察力,深刻的相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事务,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擅长描写斗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
13、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史书体例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务,如史记。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务,如史记。编年体:以年头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务,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务为主线,将有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老师范读,让学生留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逢(png)孙
14、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斗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
15、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定了。 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1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系列一)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三维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归纳若、夫、微、之四个词语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学问,培育阅读实力。2弄清晰课文所记事务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精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缘由。4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重点目标目标1难点目标目标2导入示标目标三导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劳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
16、你能推断是办什么喜事么?二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须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斗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须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一方是
17、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定了。三、学做思一:熟读课文1、默读课文,留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逢(png)孙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2、听录音,留意准节奏。3、齐读课文、留意语气要连贯。四、学法指津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
18、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仔细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精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辨别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学问,结合详细语境,仔细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理:梳理课文。依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务,依据文章依次思索下列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务是什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状况下”出场”的?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劝服秦伯退兵呢?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赏:观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劝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索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劝服秦穆公的
19、?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点拨:烛之武为了劝服秦穆公退师,实行了超群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其次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想将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超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武退秦师 教案 系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