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驾驭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讨法、围绕中心分析细微环节材料法3情感看法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化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诞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
2、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2赏析“赴”字之妙。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震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
3、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慎重。”亦与此意相接近。(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哀痛与会面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家乡的苦痛。“连”和
4、“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1释“省识”“春风面”“环珮”。“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漂亮。“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怜悯,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3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杜甫
5、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旧是可望不行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家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予自己惦念家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争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争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
6、印象。(千载遗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释“作胡语”“论”“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鲍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简文帝作明君词十三首,梁范静妇沈氏作昭君叹二首,均是后人怜悯怀念昭君的作品。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刻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立刻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很多人怜悯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密难分了。“论”:诉说。二总评诗文:1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2
7、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独推此诗为绝唱,一能包举其生平,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镇静有力。 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创新教案 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化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驾驭诗中所用技巧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探究诗歌主旨 3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 【教学重点】深化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尝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时支配】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昭君出塞主题曲倾心相许。 同学们知道课前老师播放的歌曲是什
8、么吗?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昭君出塞的悲剧也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相关背景及解题 1、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视频昭君出塞,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下这首诗。 2、解题 接下来看一段名人介绍咏怀古迹的视频。 三、美读诗文 1、听视频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课件:视频朗读) 要求:A多媒体播放朗读,让学生留意朗读语调和情感,并与自己课前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B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 明确:诗歌基调:沉郁怨愤。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A、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 B、结合
9、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大意,并找出本诗的诗眼。(怨恨) C、指名学生朗读,同学点评 3、学生个别读。(何宇、陈玲)(黄玲玲)(课件:视频朗读) 四、合作探究、品尝情感,归纳主旨 探讨:昭君有何怨恨?为什么怨恨?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出示课件) 预设:【生1:我认为她怨画师。因为画工把她画丑了,让她见不到皇帝。 生2: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远嫁匈奴,想回家却不能回家。 师:嗯,很好。谁还有吗? 生3:老师,我认为她也怨恨皇帝。其实她心里很明白,一个小小的画师怎么会有那么大胆,还不是皇帝昏庸,才导致了她的悲剧。 生4:老师,我看过史书说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10、。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这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谁能接受得了啊。昭君又怎能不怨恨啊! 师:说得特别好。匈奴的这种习俗真的令人无法接受,那种痛真的足以摧折人心!她有怨恨那是必定的。概括起来她的怨有着几个方面:(课件)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家乡的幽怨及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对皇帝昏庸的怨恨 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课件) 生:明确:一去紫台连塑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形是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播放昭君出塞琵琶曲 五更哀怨曲王昭君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宝绮罗新,羊羔美酒享
11、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斟酌,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寂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探讨:诗人咏叹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与杜甫身世)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12、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触怒唐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作者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旧动荡担心,斗争也接连不断,诗人照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出示课件) 预设:生1:我认为二人遭受上相像。 师:详细阐述一下。 生1:王昭君貌若天仙,却被宫廷画师毛延寿画得丑陋无比,据说被画成了一幅克夫相,使得汉元帝忽视了她的存在,最终被远嫁匈奴,死葬异地,实为凄惨;杜甫胸怀大志,饱读诗书,却在长安困顿了十年左右,虽当过小官,但仕途坎坷,沦落憔悴,终病死舟中,遭受不好。二人在这方面很相像。 师:阐述的的很好,足见你的涉猎之广
13、,很棒。其他同学找到两人身上的相像之处了吗? 生2:二人都在思念家乡吧。你看,“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一“留”,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明白王昭君人虽远去,但心留在了家乡,所以她应当在思念故园。还有一句“环珮空归夜月魂”,好像是说她的魂魄在月夜之下独自回到家乡。作者写首诗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社会仍旧动荡担心,斗争也接连不断,诗人照旧客居他乡,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师:说的很正确。(学生抢着答) 生3:老师,我认为他们都爱国。我们刚刚学过的秋兴八首(其一)与本诗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其中有两句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风云”语带双关,暗含着对国事
14、的忧虑,这足以说明他爱国。 师:刚才学生能把从秋兴八首(其一)学到的学问迁移到咏怀古迹上来了,真是让我惊讶。我太欣慰了。哪位同学又找到了他们的相像之处? 生4:我认为二人都怨恨皇帝。要是不是皇帝昏庸,昭君也不会远嫁异域,也不会有环佩空归事情发生吧。同样,要是不是皇帝昏庸,不辨忠佞,他也不会被疏远,社会也不会始终动荡担心,只是他飘泊半生,有家难回。 师:真是有理有据,让人无可辩驳。其他同学找到还能找到吗? 生5:老师,我认为他们二人肯定都很孤独孤独。 师:何以见得? 生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想想王昭君一个人在塞北大漠,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够孤独的,够孤独的。杜甫到了晚年还那样的
15、辗转漂泊,身边也没有亲人的消息,后来他的好挚友严武也死了,孤独孤独也是肯定的。 师:说得好。看来,王昭君与杜甫身上的相像点还真不少,假如再挖掘下去,肯定还能找到相像的地方,限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探讨到此。找到了二人的相像点,由此可知作者在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那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归纳诗歌主旨(提示: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诗人咏叹王昭君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怜悯,也寄寓诗人明珠暗投、家乡难回的深厚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厚怨恨) 小结:
16、这首诗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厚怨恨。 五、佳句赏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示:可从修辞、词语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 生1:我认为“赴”字用的很传神,能让人产生联想。荆门是昭君的家乡,作者用一个“赴”字就给予了群山以意识和生命,让群山也知道荆门出现了昭君,它也迫不及待想去见一样。我还体会到其中蕴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都没想到这一点。 生2: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再现了一幅雄奇壮美的图景,使全诗气概磅礴,可算得上本句的点睛之笔。 师:赏析得特别好。 生3:
17、这句诗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昭君的奇美与坚毅。 总结:诗歌的主旨是昭君的“怨恨”,但一起先并未干脆写,而是写昭君的诞生地,通过咏江山之奇绝引出歌咏的对象,进而烘托佳人的奇美和坚毅,接着诗人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用两联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在尾联明确点出昭君的怨恨,将感情推向高潮。 六、作业布置 1、比较阅读 (提示:要知内容,在体会情感)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和亲功绩赞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在这首诗中,昭君成了一个为了民族团结欣然和亲的巾帼英雄。)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内心怨恨怜悯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语文 必修 咏怀 古迹 精品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