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改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改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1)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我国,其次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改变。(2)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3)相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二、导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给中国带来的主、客观影响。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形成物质确定意识,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三、导学建议:本课支配1课时,可通过图
2、表的形式来归纳整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改变及这种改变所产生的作用。四、学法点拨:问卷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一般家庭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说明白什么?分析改变发生的缘由。方面内容作用交通、通讯的出现交通轮船和火车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便利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通讯有线电报、电话成为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报纸中外新报申报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弊的喉舌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了近代教化的发展社会习俗
3、的改变装束改变强令男子剪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礼服变更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礼节改变废除跪拜之礼,代之以文明简洁的鞠躬、握手礼称谓改变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同等的称呼五、导学过程:1、课前预习导学:阅读:P104教材质疑: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为什么无不充溢新奇呢?2、课堂学习研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工业革命后,外国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其次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出现的影响。师生互动、共同研讨:如何看待西方社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
4、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列举当时闻名影片、报刊、杂志等(详细见上表)答: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沟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改变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备课拾遗、特性思索: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生活的改变?答: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改变是有限的,都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里才有,或者更只有少数富人才能去奢侈享受,再加上中国传统习俗的强大顽固势力在短暂的时间很难变更。3、针对性练习:基础题:1、19世纪中后期,某官员从北京到上海出差,可以乘
5、坐的交通工具有(C)(1)火车(2)飞机(3)汽车(4)轮船A、(1)(2)(3)B(1)(2)(4)、C、(1)(4)D、(3)(4)2、20世纪20年头,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D)(1)女子可以不缠足(2)运用洗衣机(3)照相、看电影(4)男子剪辫子A、(1)(2)(3)(4)B、(1)(2)(4)C、(2)(3)(4)D、(1)(3)(4)实力题:3、要打算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行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A)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照片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六、导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改变学案 八年级上册社会
6、生活的改变学案 一、教材地位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解并描述的是从鸦片斗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化,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改变的一些状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改变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新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学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实力、分析归纳实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时目
7、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学问,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1、学问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改变。2、实力目标: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改变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相识到这些改变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
8、代价的,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改变。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更是社会进步特殊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记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改变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改变缓慢与不平衡的缘由。依据:初二学生历史学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实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改变缓慢与不平衡的缘由难以理解。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依据:采纳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
9、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探讨,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六、学法:比较法、探讨法、归纳法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其学习学问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和沟通合作来学习历史,培育其发觉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实力。七、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打算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干脆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爱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确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生活的变化 年级 历史上 社会生活 变化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