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五.docx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五.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五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三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驾驭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雄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厚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建性想象,再现秋江广袤的情景和抒情主子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阅读打算 1杜甫的生平经验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
2、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诞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闻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会面。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3、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啼饥号寒使他比较客观地相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改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悲观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
4、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起先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
5、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接着“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加了新的悲伤。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
6、远处还时常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
7、来观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闻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需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
8、到特别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寂。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特别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回旋,找寻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绽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快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苦痛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快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依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境况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寂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9、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舞,确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假如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当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相互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10、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其次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概。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学问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反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定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头。是许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起先,始终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始终
11、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缘由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苦痛和仇恨,使我两鬓花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力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
12、致两鬓花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唯恐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当是自己艰难的不简单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始终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当特殊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很多学问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
13、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殊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好像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当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肯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心情。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隐藏: 首联哀婉孤独
14、颔联沉郁昂扬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比较赏析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很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很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终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酷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接着“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15、,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全部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诗的首联,开宗明义,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概非常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
16、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作者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衣声。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着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此外,诗中用字到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两开”、“一系”、“催”、“急”等,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忽近忽远,
17、忽高忽低,如同巫峡治水,时而回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非常缠绵感人。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很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殊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
18、“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很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殊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一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问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
19、)等。 2、实力目标:驾驭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驾驭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老师渗透肯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实力培育。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出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
20、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依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索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
21、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详细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细致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与王
22、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安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爽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伤,岛清沙白鸟翱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哀痛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高 语文教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