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x
《高中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驾驭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讨法、围绕中心分析细微环节材料法3情感看法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化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诞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
2、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2赏析“赴”字之妙。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震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
3、入,多少慎重。”亦与此意相接近。(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哀痛与会面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家乡的苦痛。“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
4、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1释“省识”“春风面”“环珮”。“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漂亮。“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2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怜悯,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3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明显他在写昭君的怨
5、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境况和昭君相像。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旧是可望不行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家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予自己惦念家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争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争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千载遗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
6、明怨恨曲中论。1释“作胡语”“论”“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鲍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简文帝作明君词十三首,梁范静妇沈氏作昭君叹二首,均是后人怜悯怀念昭君的作品。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立刻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立刻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很多人怜悯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密难分了。“论”:诉说。二总评诗文:1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2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独推此诗为绝唱,
7、一能包举其生平,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镇静有力。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教案 中学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起先,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严凛
8、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始终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受联系起自己的境况。其次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孤独,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独具匠心。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
9、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芜的景象写得格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明确:诗人借咏昭
10、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五.赏析诗歌再读诗歌,鉴赏情感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起先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也许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的确须要巨大的志气和毅力,而这宏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毅性格的象征!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
11、,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
12、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原委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实力。)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别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
13、的儿子,直至最终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无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苦痛,也足以摧折人心!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莫非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选择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看法?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
14、,作者似乎茅塞顿开: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恒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厚、幽怨的琵琶声?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起先并未干脆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三读诗歌,鉴赏语言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剧烈啊!
15、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覆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
16、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四读诗歌,鉴赏主旨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厚的怨恨。六.比较鉴赏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
17、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注释】汉代长安旁边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今去向天际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寒冷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漂亮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受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溢了怜悯,但杜诗不只停留在怜悯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起先,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
18、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其次联是“一上玉关道,天际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终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七.课时小结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擅长汲取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阅历,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建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很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八.作业布置背熟咏怀古迹(其三)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 必修 语文 咏怀 古迹 优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