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文学、艺术.docx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文学、艺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文学、艺术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很多新的发展因素。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峻危害;范缜的神灭论。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显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缘由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复原和发展;(2)民族大
2、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缘由: 第一:社会动荡担心,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供应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简单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劝慰。 其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瞒性,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华蜜来麻醉苦痛中无以聊生的广阔劳动人民,使人民简单受到宗教的欺瞒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心情,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
3、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建了肯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一般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其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快速发展。 其次: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瞒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
4、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样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起先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复原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
5、动人民生产阅历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闻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常见的局面。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瞒,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缘由和表现: 1、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缘由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是
6、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
7、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对社会的相识实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生产,国家富强。(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别、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逝。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珍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
8、真理,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从二者思想主见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见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峻的危害。其次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绽开深刻的批判;范缜则是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 例1、(2022年全国)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阅历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
9、书 分析:此题是考察对学问的理解和再认的考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6世纪以前”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阅历”两大信息,A项为科技著作,首先解除,B项只记载了农业生产阅历,没有涉及畜牧业的内容,D项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答案:C正确。 例2、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C.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D.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石窟艺术是佛教广泛传播的产物以及我国修建石窟的状况。B.C.D三项都客观反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状况。选项A中的“道教”是不符合石窟
10、艺术的发展状况的。答案:A 例3、(2022年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曹不兴所绘佛画像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 C.龙门石窟的佛像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的的艺术特点 D.庾信的哀江南赋继承了汉赋的某些特点 分析:本题旨在考察根据肯定标准分析基本史实作归类推断和逆向思维的实力。ABD三项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和首创性,体现承上启下的特色。C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答案: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课时教案总第19课时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
11、景和历史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探讨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阅历,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
12、(北方经济的复原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闻名的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当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为了纪念祖冲之的
13、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阅历、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
14、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化细致的特地探讨,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二思想: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趋势) (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工具(儒道结合)。 (2)南朝陶弘景:汲取佛教教义和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佛道结合)。 2佛教盛行与危害 (1)盛行缘由: 教义符合须要(人民摆脱苦难;统治者愚弄人民)。 中外佛教沟通(法显西行取经)。 (2)盛行危害:愚弄人民;奢侈钱财;加重负担。 (3)反佛、灭佛: 反佛:
15、南朝齐梁间范缜神灭论。 灭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三武灭佛”外加唐朝唐武宗)。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缘由、表现和影响 (1)缘由:思想基础欺瞒性与诱惑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 (2)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建筑、绘画)。 (3)影响: 主动:促进中外文化沟通法显佛国记;促进艺术发展如石窟(云冈、龙门)、绘画(佛像画)等;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 消极:消磨斗志,使人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来源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16、、唐朝武宗)。范缜(约450约515)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别。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即答曹舍人)。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相互结合的统一体。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闻名炼丹家、医
17、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葛洪较早视察并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虫病等。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觉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还记载了雌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文化 文学 艺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