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doc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高三语文诗歌分类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悠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首先,这些诗多有安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然、详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始终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显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
2、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织,道路曲曲折折,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妙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美。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改变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观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究,终能冲破逆境,到达光明的彼岸。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密切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酷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美丽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然地微笑着闲逛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
3、江南农村初夏的漂亮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显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季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漫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奇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劳碌的情景。末句“
4、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惊慌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惊慌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白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细心结撰而成。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爽的特点。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构思奇妙,颇为新奇。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
5、,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特别清爽美丽。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闲聊,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随意地淘气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活灵活现。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洁的情节支配,就把充溢着一片朝气、和平安静、朴实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爽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奇妙,而且色调也显得和谐而显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诗歌鉴赏十二讲: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
6、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终点,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然到极点的表示。云原来给人以悠然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
7、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其次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原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颖,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行。
8、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情趣。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好像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奇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首先是借助景物来
9、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丽,气概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实、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涯,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殊宽广,特殊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行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涯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
10、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微环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微环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奇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
11、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诗歌鉴赏十二讲: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然的田野,创建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憧憬。细致品尝,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好
12、,赐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像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细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精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爽显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绕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深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颈联写
13、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假如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富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暖和。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溢生命意识的画面。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句一起先,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绚丽的阳光照射下,
14、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其次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呈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画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暖和,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比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协作,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调显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短暂得到安静生活的畅淡心情,也
15、是诗人对初春季节自然界的一派朝气、蒸蒸而上的欢愉情怀的表露。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全部山水说究竟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四周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绘声绘色,构成了簇新而美丽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朝气,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翱翔。这两句连用四种显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16、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楚望见。欣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安逸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岸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复原,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诗歌鉴赏十二讲: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受,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
17、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观赏呢?首先,要观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超。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立刻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家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
18、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迫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芜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很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化人心,历久不忘。其次,我们还要体会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调“本领”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照旧笑春风。关于此诗的“本领”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
19、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行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领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妙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很多漂亮想象。整首诗其实就是用
20、“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妙事物,所以回忆便特殊宝贵、美妙,充溢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妙的回忆,才特殊感到失去美妙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照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干脆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一般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比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照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再次,要领会“抒
21、怀”的艺术技巧。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很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靠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方。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殊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
22、,其次天突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剧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溢朝气。“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起先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化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将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里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
23、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溢了对将来的向往,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穷。这四句比方新奇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建力之高。 诗歌鉴赏十二讲: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见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苦、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厚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
24、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袤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扬壮阔的时代风貌。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扬斗志的一首七绝: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概磅礴。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挥而就,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非常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加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气。联系现实,我们可
25、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着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困难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示意出紧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担心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定性,但事实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明珠暗投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困难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6、、感受。鉴赏这类诗作还应留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赐予详细的分析。如下诗: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哀痛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这里,我们认为施补华的观点很有道理。为什么“作哀痛语读便浅”呢?因为此诗不是在宣扬斗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咏叹。先来看诗中的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奕奕,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
27、微了,或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哀痛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志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情气氛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快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心情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烈和憧憬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在大量的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
28、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应对诗歌的字词句进行细细地品尝。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前出塞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争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昂扬,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犹如总结战斗阅历。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纳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先行辅笔,
29、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冲突,实为辩证。因为如无牢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器而穷兵黩武,也是不行取的,所以诗人主见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阔人民利益。 诗歌鉴赏十二讲: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家乡的远眺,对温馨家庭的向往。鉴赏羁旅行役诗,要留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候馆:旅
30、舍。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方,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闲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呈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当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奇、比方的自然、想象的美丽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事实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
31、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方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好像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晰诗人不干脆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暖和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团聚的情景,
32、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实自然的干脆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远眺,也肯定会根据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肯定会惦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事实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改变,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
33、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2022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题指导: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宁静下来了,突然,一声幽怨宛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
34、拂着整个沉醉在安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全诗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高考的题目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意为“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霸桥,汉人送客到此均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
35、别之词。而从本诗来看,“闻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杨柳之曲,这种笛曲多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抒发离情别绪。作者突然听到的那一阵悠扬的笛声,细致一听,原来是“折杨柳”曲,春天已到了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这首诗着重写诗人的一种思乡之情。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至为重要。而“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颇有特色。诗人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广袤的涵义。它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股心情,一种音乐,一个感情,它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详细的回忆,使人们
36、隐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当然,假如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上什么关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考虑给分。 诗歌鉴赏十二讲: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予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需驾驭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肯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肯定的历史学问。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7、!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需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只要熟识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据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赞扬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缘由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像,明显作者热忱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反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
38、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智勇双全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历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事实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
39、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难过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
40、聩,闪烁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呼喊的英勇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确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详细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概雄浑的赤壁山水
41、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支配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子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从前威猛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确定性场面画出,令人击节赞许。此词把写景、咏史、争论、抒情融为一体,气概奔放,一泻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
42、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阔,气概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慷慨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诗歌鉴赏十二讲: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干脆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纳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志向和人格融于某种详细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当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化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行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孤独,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
43、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细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芳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舞落地的坚韧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咆哮的北风,事实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折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其次,在观赏咏物诗时,要留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予的感
44、情。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志向。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
45、,正是句句写自己。再者,要留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明显把它作为广阔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美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妙、设喻的新奇、辞采的壮美、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
46、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溢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诗歌鉴赏十二讲:思妇闺情诗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状况。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菡萏香消翠叶
47、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重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宝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宝贵芳香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
48、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行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孤独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孤独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美丽。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获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致。晚唐词人温庭
49、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淌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装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下片描写女主子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装扮后,再用前后镜细致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受。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超群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