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试析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试析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试析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论文摘要:从教化的国际化、海外学生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等角度论述了建立中国学专业的必要性,阐述了浙江高校在中国学专业的招生培育、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究,认为设立中国学专业有利于推动教化国际化的进程和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学;教化国际化;学科整合;人文学科在教化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高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探讨生教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究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 Studies)专业。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高校自主设置的、以外国
2、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探讨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22年,浙江高校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化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探讨生教化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1.人文学科教化国际化的要求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化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探讨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多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学问、吸纳新观念、驾驭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汲取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须要在国际沟通层面供应精神与思想资源,在
3、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高校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沟通。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中学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2.海外学生的需求中国数千年绚丽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剧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沟通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驾驭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
4、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状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淌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意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须要;学科分类困难,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高校都依据求学者的须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探讨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探讨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
5、都期盼我国高校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意其须要的中国学专业。3.学科发展的要求当代学术探讨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就是在接着进行各种学科专精探讨的同时,努力创建各种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通过学科汇聚和各种学问的碰撞实现创新。中国学学科的设立符合当代学术探讨和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它继承和借鉴了已有的传统“国学”、海外“汉学”以及海外“中国探讨”等学科的学术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同时又依据现代学术演进的趋势和中国本土学术探讨、人才培育的特定条件而有肯定的发展与创新。传统“国学”与海外“汉学”的探讨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近来兴起的海外“中国探讨”则多以社
6、会科学的方法探讨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浙江高校所设立的中国学是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包括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也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探讨,也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它将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通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管理、教化等不同学科,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和多维视角,实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探讨者(包括教授和探讨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详细问题进行深化探讨,必定能形成新的学术理念和视角,取得新的成果。二、浙江高校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究1.招生培育(1)招生模式。浙江高校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
7、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探讨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育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高校、加州高校圣地亚哥分校、都灵高校、基尔高校等学校留学生。(2)培育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探讨训练,使国际学生熟识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实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实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沟通、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
8、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学问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探讨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加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工作。(3)学制与学分。学制2年,要求修满24个学分;其中中外合作培育的留学生在浙江高校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至少修满16学分,其余学分可由学生个人提出学分转换申请,认可后予以免修。(4)探讨方向。依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育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探讨和中国现当代问题探讨两大探讨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探讨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探讨、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
9、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探讨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依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高校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高校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学问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供应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
10、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高校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2.课程教学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敏捷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供应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运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依据不同的培育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沟通时可以采纳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2)探究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实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老
11、师都打算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肯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冲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打算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发布,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老师配备助手,帮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看法、组织探讨等详细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变更,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削减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详细感知的篇章内容。(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化的体察与了解的状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特别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
12、生活,参与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与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老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阅历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老师参与学术沟通、调研和探讨活动,每学期实行“中国学老师沙龙”,开展研讨。3.学生管理为使留学生尽快相识中国、相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高校国际教化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了以下措施:一是特地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阅历的专业任课老师
13、担当,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探讨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沟通,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看法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沟通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沟通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三、结语中国学专业是全新的专业,其“新”体现在:一是全国第一,目前也是唯一,无先例可依;二是该专业是以文、史、哲、艺四个一级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专业;三是培育的历史较短,还处在探究实践中;四是以班级的方式对外国留学生进行集体管理。在中国学专业留学生的培育与管理的实践中,如何吸引国外优质生源,保持生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适应留学生的特点与实际状况,还有待努力与改进。目标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中国学专业建立口碑,形成“中国学”专业教化的品牌,在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和传统人文学科走向国际化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条件成熟的状况下,申报中国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