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docx
《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2例中,男15例,女7例;其中结核病人17例,风湿病人3例,精神科病人2例。用药后至出现肝损害的时间为1周8个月。 临床表现:依据其病理和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肝细胞坏死:肝细胞以区带状、大片状、桥带状、充满性或局灶性坏死,本组有7例。肝炎表现:药物性肝损害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暴发性肝炎等,本组11例。肝内胆汁瘀滞:临床表现为黄疸,本组4例。 以上各组除相应的临床表现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搔痒等。 试验室检查:血肝功检查,转氨酶上升22例、黄疸8例。 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1)解热镇
2、痛及抗风湿药:本组3例。扑热息痛,一般剂量的扑热息痛不引起肝损害,如摄入过量(10g)可造成肝肾坏死。如服药同时服用苯巴比妥或饮酒可使毒性增加。扑热息痛的代谢产物在肝内与谷胱甘肽结合解毒,如药量过大,会使肝内谷胱甘肽耗竭,其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而造成肝细胞坏死。保泰松:可引起多种类型肝损害,如肝细胞坏死,瘀胆及肉芽肿性肝炎。半数以上患者在用药头4周内出现中毒症状,临床表现除黄疸外,多数病人同时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因此,推想可能是由于药物的过敏反应而引起肝损害。别嘌呤醇: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5周。病变有区带状坏死、脂肪沉积或肉芽肿性肝炎等,其发生也可能与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有关
3、。 (2)抗结核药物:本组17例。异烟肼:有10%20%的服用者可出现转氨酶上升,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从起先服药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可短至1周或长达数月不等。中毒机理与异烟肼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毒性有关。利福平:单独应用利福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及胆汁瘀积,而多数状况出现在与异烟肼合用时。利福平还可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可能是由于利福平对肝细胞膜摄取胆红素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所致。肝损害大多出现在用药后的35周。 (3)抗精神病药:本组2例。卡马西平与氯丙嗪属抗精神病药物,瘀胆发生率约1%2%。其中80%90%与药物剂量无关,多在用药后的头4周内发病,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前驱症状有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性 损害 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