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学术.docx
《理论研究、 学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研究、 学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理论研究、 学术 关键词 王士雄 温热经纬 温病学 中医学术发掘 王士雄,字孟英,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卒于同治五年(1866)。王士雄一生著作颇丰,但以温热经纬一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此书在温病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温热经纬中,王士雄的学术观点并不仅仅只是从他的按语中给出。事实上,王氏在做温病理论集成时,都是特别专心选择的。细致分析他所选择的各部分内容,结合王氏按语,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王氏的学术主见。其关于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多取自于内经、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多取自于叶天士,风温病临床表现与治疗多取自陈平伯,疫病的表现与治则多取自于余霖等。吴鞠通的理论仅取其对经文的说明,而吴有性
2、的理论则不被王士雄接受。 对于伤寒与温热的区分,王士雄认为二者是不同的,这在他的自序中表述得很清晰,因为有些医家“或以伤寒为温热,或以温热为伤寒,或并疫于风温,或并风温于疫”,故王士雄编纂温热经纬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伤寒与温热,疫与风温做出区分。 1 重视温病的温热特性 在温热经纬中,王士雄对以前著作中与温热病相关条文的收入,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说明非常重视温热病的温热特性。王士雄对内经原文的取舍,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在收入内经绝大多数与温热相关的条文的同时,舍弃了素问•热论篇中传播极为广泛的条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谓也”以及“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3、必不免于死。”说明王士雄对“伤寒则为病热”这一结论并不认可。 王士雄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不同的两种病,他说:“不但寒伤形、暑伤气,截然分明,而寒为阴邪,虽有红炉暖阁、羔酒狐裘,而患火病者,不行谓寒是阳邪,寒必兼火也。暑为阳邪,虽有袭凉饮冷,夹杂阴寒之证,亦人事之兼伤,非天气之本然也。亦如水火之不相射。经云:天寒地冻,天暑地热。又云: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理极明显,奈后贤道在迩而求诸远,遂不觉其立言之失而用药之非也”(内经伏气温热篇)。 2 重视异样气候病因及伏气病因 王士雄论温热病的病因,强调异样气候感而即发与伏气为病。他指责有些医家:“或不知有伏气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自序)。这也是王士
4、雄概括导致温热病两大类病因。 关于温热病的病因,他认为:“脉要精微论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夫暖即温也,热之渐也。然夏未至则不热,故病发犹曰温。其首先犯肺者,乃外感温邪。若夏至后则渐热,故病发名曰暑。盖六月节曰小暑,六月中曰大暑,与冬至后之小寒、大寒相对待,是病暑即病热也。乃仲圣以夏月外感热病名曰者,别于伏气之热病而言也”(内经伏气温热篇)。可见关于温病病因,到了王士雄这里,基本回来到气候因素,即春温夏热(暑)。他将内经的春天感温而发之病,指为风温。 在温热经纬中,王士雄正是用伏气说将内经、伤寒论的理论与温病理论联系在一起。他引用内经的原文,冠之以“内经伏气温热篇”;引用仲景的理论,冠之以“仲
5、景伏气温病篇”与“仲景伏气热病篇”。他认为张仲景所说:“冬时寒冷,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是指“伤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热”(内经伏气温热篇)。所谓“不即病”是邪气伏于体内,至其余三时而发的伏气温病。王氏如此强调伏气为病,以至于将其所收的温病内容均与伏气相联系进行评价。他在引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时认为:“此论冬不藏精,春易病温之理甚通,惟不知有伏气为病之温,是其蔽也。陈氏此篇与鞠通条辨,皆叶氏之功臣。然幼科要略明言有伏气之温、热,二家竟未细绎,毋乃疏乎?二家且然,下此者更无论矣”。而且,还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因而“余(霖)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论研究、 学术 理论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