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推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推荐.docx(2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推荐二年级上册总说明 义务教化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根据教化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化部审定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教学运用。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这一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编排特点等几个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供老师教学时参考。(一)教学内容 内容分类 内 容 数与代数 l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l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l 乘法的含义 l 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l 除法口
2、诀 l 用乘法口诀求商 l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洁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 l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相识 l 线段的初步相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l 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视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 l 好玩的七巧板 l 我们身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学问技能方面。(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详细情境,初步相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究、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娴熟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l 能
3、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依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l 经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相识过程,初步相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验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娴熟地口算表内乘法。l 经验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相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娴熟地口算表内除法。l 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洁实际问题。l 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洁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
4、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洁实际问题。(2)通过视察、操作、思索和沟通,初步相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相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视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态有时是不同的。l 初步相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l 经验相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l 联系详细情境相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5、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l 在详细的视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视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态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2数学思索方面。(1)在相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相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实力。(2)在相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视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洁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
6、洁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洁的、有条理的思索,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实力。3问题解决方面。(1)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学问和方法,从现实情境 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2)经验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依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阅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
7、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阅历,初步建立长度观念。(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视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洁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沟通中加深体验,提升相识。4情感看法方面。(1)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参加编制乘法口诀、视察和发觉简洁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胜利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育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洁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8、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究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在老师的激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觉错误刚好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课时支配 全册教科书共支配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支配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老师创建性地支配教学。各单元的详细课时支配大致如下: 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课时 二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相识 3课时 好玩的七巧板 1课时 三 表内乘法(一)13课时 四 表内除法(一)9课时 五 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 六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 七
9、视察物体 2课时 八 期末复习 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驾驭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依据详细状况敏捷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验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驾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育初步的视察、分析和比较实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实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体验学习胜利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
10、联系如下: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支配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驾驭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支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
11、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打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依据算式的特点合理、敏捷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详细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学问迁移。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依次已经基本驾驭。因此,教材通过创设详细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相识,促使学生主动把口算连加、连减、加减
12、混合的运算依次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1和例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干脆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相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学问的主动迁移。2合理支配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究和选择计算方法供应足够的空间。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须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须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详细状况,合理、敏捷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支配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
13、带出能口算的可以干脆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选择计算方法创建机会,促使他们经验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阅历,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实力。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开混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状况相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需写成两次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纳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详细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
14、系。本单元支配的实际问题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藏,与加、减含义的契合程度要低于后者。教材支配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状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其次道例题又须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肯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详细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阅历理解数量关系,驾驭解题方法。这样支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觉
15、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同时,也可以避开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驾驭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验探究算法的过程,培育初步的视察、比较、分析实力,提高运算实力。3使学生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胜利的欢乐,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竖式计算。4517 8059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留意什么。2口算下
16、面各题。(用卡片出示)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依次进行计算? 3揭示课题:连加、连减 复习与新课相关的学问,帮助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连加、连减的运算依次,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觉实现学问迁移,为下一环节学生主动探究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笔算打好基础。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挂图,谈话: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92726。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
17、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察,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组织沟通: (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留意的问题。(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解:由于其次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边板书边介绍)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须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开抄错数字。2教
18、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老师巡察。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例题的教学实行小步渐进的方式,先让学生分两步列出竖式,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并通过比较发觉两种写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将两个竖式连写比较简便。“试一试”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探究用竖式计算连减式题的方法,再通过沟通,使学生再次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这样,
19、在激励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活动的同时,特殊关注计算方法的比较、总结与提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干脆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留意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留意订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3做“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4做“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场景图和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依据哪
20、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追问:题中并没有告知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提问: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留意些什么? 小结。(略)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第1题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驾驭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第2题让学生独立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第3、4题让学生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
21、、4页。 教学目标: 1、驾驭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依次。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实力。3、培育视察、比较、分析实力,养成仔细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驾驭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打算 1、板演 262538 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依次。12820 50306 42830 78188 78406 5212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老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
22、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2、出示例3图,请学生细致视察。让学生说图意。(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打算怎么列式呢? 3、尝试列式。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 )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老师行间巡察,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状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板书)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依次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留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的一道题。(1)603840 (2)这道题
23、有什么特点?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基本练习 1、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在书上填数。 3、想想做做第3题。提高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细致视察,让学生说图意。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要求还剩多少棵?小挚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计算,老师巡察。现在一共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老师巡察。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第5题。请学生细致视察,让学生说图意。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小挚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计算,老师巡察。女生栽树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老师巡察。(四)作业设计 教材第3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推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