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期末-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规划期末-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地规划期末-笔记土地规划期末-笔记 5 个名词说明(每个 6 分,写清晰就行别写太多)、5 个简答(标号写要点,后面一两句阐述即可)、2 个论述(二选一,每题 20 分,应当是上课提到的内容,没有标准答案) 绪论部分:(空间规划体系不考)重点驾驭什么是土地利用、土地 6 点特性、土地 4 大功能;(国内外规划进展以及规划相关基础理论可以不看);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属性,五级三类四体系分别是什么 土地利用:(两个基本要素:自然和人)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确定的土地功能过程;一是指人类依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建财宝,以满意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须要;二是指利用土地
2、,改善环境,以满意人类生存的须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骨架) 土地利用思路图(广度+深度) 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禀赋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地域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有肯定条件;土地位置的空间性:位置是固定的;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功能:哺育功能:为人类生存供应必需的农畜产品;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爱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
3、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心、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via 中共中心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看法) 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属性:(兼具管控和公共政策属性amp;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有效手段)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策的地理表达,是政府管理空间资源、爱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改善民生质量、平衡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旨在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爱护格局,消退多规冲突,全面重构各级政府事权。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有效实施国
4、家战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兼具管控和公共政策属性 作为管控工具的空间规划:确定规模、框定总量、优化存量、保证流量;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爱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作为公共政策的空间规划:在城乡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是关键。市场调整远远不够,政府必需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协调利益关系和冲突;任何公共政策必定会落实到详细空间;2007 年城乡规划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 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有效手段: 从过去进行空间开发的技术工具转向全面调控资源安排、利用,多元价值维护的公共政策以及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
5、重要工具 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国土空间开发领域的详细体现,因而推动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国家通过空间规划实现了对地方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空间规划是政府配置资源、协调管控的工具,其主动、主动地为引导经济、社会、空间朝着国家所希望的方向转型。随着统一的国家空间规划的建立,它在调整地方发展模式、应对市场的负外部性方面将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五级三类四体系:五级指纵向看,对应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将国土空间规划分为五个层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三类指总体规划、具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四体系指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
6、体系、技术标准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基本概念、特征;土地资源评价/结构分析/供需分析,重点在什么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划的基础数据);双评价包括哪两方面内容amp;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是重点(允许建设、有条件建设);土地用途管制(最终依靠它实施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和内容):根据国民经济须要、时空上安排、战略性和限制性规划、骨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须要,以及土地本身的相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安排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爱护进行统筹支配、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限制性规划。它属于土地利用规划
7、的宏观层次,确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骨架。 内容包括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征: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限制性 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长期性:规划的时限、影响、实施均具有长期性;战略性:探讨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整限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限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限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限制作用。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重点):(ppt3 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依据肯定的土地分类标准,运用测绘、遥感等技术查清各类现状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以及它们之
8、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就是要查清全部的现状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具体调查:对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完整、全面和细致卷地毯式的彻底普查。具体调查可以获得全面、完整、真实、精确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但须要周密细致的打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在上次土地利用现状具体调查基础上,对上次详查以来土地利用的改变状况进行调查,并将变更调查结果与上次详查结果结合,得到现时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花费小得多,而且只要能常常刚好地对土地利用改变状况进行备案登记,积累完整的变更资料,也能得到较高精度的土
9、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 双评价(重点):资源环境承载实力(承载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amp;国土空间开发相宜性(承载的相宜程度) 内容:承载amp;相宜性,开展这两项评价是节约、爱护和合理开发国土资源的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基于肯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肯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相宜性: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区位条件等要素条件,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相宜程度。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是哪个):双评价定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
10、础,其探讨成果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一并上报审批。 (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 国土空间规划调整资源环境及发展: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社会对资源环境的相关需求; 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消长:国土空间规划在实现最大开发程度的基础上,不能超过当地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依据:重要资源配置、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差异化空间管制策略制定、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重点):(ppt 总体规划 5 结构和分区)为引导土地利用方向、管制城乡用地建设活动所划定的空间地域,在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通过划分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确定相应的建设用
11、地管制区,即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明确建设用地的三界四区。 (三界四区的划分是建设用地规模空间管制主要依据。) 三界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根据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边界 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划定城、镇、村、工矿建设规划期内可选择布局的范围边界。扩展边界与规模边界可以重合 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为爱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别须要,划定规划期内须要禁止各项建设与土地开发的空间范围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必需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
12、 四区即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详细土地利用支配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连接。 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安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保障与存量挖潜,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变更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4、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
13、查批准。 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是为适应城乡建设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划定的范围。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限制指标的前提下( 留意允许建设区是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有条件建设区内,允许建设区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变更,但规模不变) 1、区内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按允许建设区的要求进行管理,区内线性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根据管制建设区的要求进行管理。 2、在城镇工矿(或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限制指标已经用完、且全部约束性指标没有被突破的前提下,经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区内土地可
14、支配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农村居民点缩并)的新增建设用地。 3、区内新增城镇工矿(或农村居民点)用地受年度安排指标约束,并与拆并建设用地规模挂钩,实行先拆后建。 4、区内建设占用的耕地,必需严格依靠辖区范围内的旧村庄拆并复垦补充。 5、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 限制建设区。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 2、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安排指标双重约束,禁止城、镇、村新增建设,严格限制线性基础设
15、施和独立建设新增用地。 3、规划中已列明、且已支配用地布局的线性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规划中未列明、或虽已列明但未支配用地布局的线性建设项目,须由规划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开展项目选址和用地的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审批。 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需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1、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爱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 2、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 3、区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建设项目用地,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论证,从
16、严把关。 什么是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运用条件,并要求土地全部者、运用者必需严格根据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运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 特点:强制性、整体性、行政性、法律性(之前还讲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总体性 长期性 战略性 限制性) 强制性:管制即强制性的管理,国家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加以约束。 整体性:土地用途管制的对象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要把规划区内的土地资源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综合支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佳。 行政性:各级人民政府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
17、体,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详细代表政府行运用途管制权力。这种权力是国家对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务管理权衍生出的管制权,而不是土地全部权。 法律性:一旦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土地用途也就确定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需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需按规定用途运用土地,否则就属违法行为,要担当法律的责任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区三线amp;划定依据amp;划定原则;什么是永久基本农田(必考)、爱护的性质;(土地整治不考 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内容而且在不断发展) (国土空间总体管控)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爱护红线 内涵和特征 划定依据: 城镇开发边界: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共同划定。2014 年住建部、原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联合部署 14 个城市,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试点,各地依据自身条件编制划定方法,四川省编制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福建省出台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和管理技术要点,作为地方性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定;2019 年自然资源部发布指南征求看法稿。 永久基本农田爱护红线: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划定,从 2014 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