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docx
《孟夫子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夫子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夫子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在我一向的印象里,孟老夫子是个思想肃穆、语言雄辩、行动方正的人,责人和律己都很苛刻,远不如孔子的随和与平易。但这次为了要找一段原话,把孟子书又粗粗翻了一遍,却有另一种印象产生出来,觉得孟夫子他老人家其实并不缺乏现实感和敏捷性,例如,与君王谈话,跟与学问分子谈话,两种场合下,他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双重标准。孟子听说齐王爱好音乐,就去见齐王,想从这一点开导他行仁政。齐王倒有自知之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却说:“这个没关系,即使你所好的不是经典音乐,不是高雅音乐,而是流行歌曲甚至是靡靡之音,只要你能够与民同乐,让黎民百姓都能享受音乐,就是行仁政了。”齐
2、宣王深知自己不是做仁王的料子,屡屡逊谢:“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又一概宽恕:“没关系,没关系,这些都没关系。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你有英勇精神,老百姓就平安了;你爱财,就让老百姓也都有发财的机会;你好色,就让老百姓也都能男欢女爱,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不就是施仁政了吗?”孟子将王自己都承认的毛病统统当作优点确定下来,唯一要求他的是推己及人,“与百姓同之”。孟子进一步教育齐王: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采色足于目之类均是“小欲”,为王的就该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小欲、大欲虽都是世俗的情欲,在王者则都与仁政无妨,“大欲”尤其是
3、将仁政扩大出去的起点和动力。但是对学问分子,孟老夫子就没有这么宽容了。他严格区分“天爵”与“人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假如说,“人爵”是小欲,“天爵”是“大欲”,那么这“大欲”已不再是世俗情欲,而是道德志向。孟子要求士君子们主观上只能追求天爵,不能追求人爵。他表扬古时候的学问分子:“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指责同时代的学问分子:“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对君王的“行仁政”要求,相应到士君子方面,该是“行仁义”吧;假如“要人爵”的学问分子自己承认:“鄙人有疾,鄙人好官”,“鄙人有疾,鄙人好禄”,根据劝喻齐宣王的理路,孟子他应当说:“没关系,没关系,只
4、要你得了高官厚禄,能够常常惦记着更多没官做的挚友,想方设法多搞出一些官位来,让大家都过把瘾,就是行仁义了。”但他并不这样说。孟子对君王,只要求行仁政就可以了,对学问分子的要求则苛严得多:“行仁义”远远不够,必需提升到“由仁义行”。在孟子看来,“古之人”的“修其天爵,人爵从之”,是“由仁义行”;而“今之人”的“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只不过是“行仁义”;“行仁义”很虚伪,结果将是“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一方面是态度温和,多方劝喻,只希望做君王的能行仁政,另一方面却疾言厉色,肃穆指责,不满足学问分子的只行仁义。这不明摆着是双重标准吗?依据“由仁义行”的高标准,孟子对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夫子 孟夫子的双重标准 夫子 双重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