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道路设计研究-绪论、结论与展望.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道路设计研究-绪论、结论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道路设计研究-绪论、结论与展望.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道路设计研究-绪论、结论与展望 摘要 Low-Impact Development(LID),引入国内后称为低冲击发展、低影响开发、低冲击开发,是新兴的城市规划与开发概念。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径流(包括峰值和径流总量),提高渗透面积,补充地下水和提升水质。LID 道路具有优越的水文性质,对缓解城市内涝、净化道路径流有良好的运用效果,将是今后道路建设的趋势和主流。目前 LID 道路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纷纷起先试点,初期一些工程接连完工,取得了一些探讨成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结目前的探讨和实体工程成果,提出更合适的 LID 道路结构、设计方法、计算模型,对于进一步推广
2、 LID 道路,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工程意义。本文探讨 LID 道路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结了道路工程中可以运用的 LID 设施,分析各种设施的作用机理、水力学性质,提出完整的 LID 道路设计、计算、评价方法,指导了实体工程。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实践以及探讨成果,阐述低冲击模式的定义、内涵以及包括生物滞留池、植被凹地、工程渗透土、渗透管涵等在内的详细结构形式和作用机理。总结目前 LID 措施的探讨成果。其次,本文探讨了排水路面的产汇流机制,分析了降雨状况下的汇流特性以及这种环境下透水路面的蓄水实力和对径流峰值的延缓效果。划分了 LID 道路排水的各个模块,确认个模块的基
3、本功能,分析探讨各种 LID 道路设施模块的水力学性质。然后综合设计了包括排水路面、植被渗流带、生物滞留池在内的道路结构。基于蓄水功能、净化功能和防止堵塞设计了植被渗滤带的横断面。最终,基于各种 LID 道路设施的水力学性质,建立了合理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对 LID 道路系统水力学性能的预料模型与方法,编制简洁的计算程序,模块化、标准化该评价方法,指导设计、评价试验段。关键词: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城市排水;道路排水仿真ABSTRACT II ABSTRACT Low-Impact Development(LID)has been derived into different
4、names when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it is a brand new emerging urban design concept. LID aims to reduce surface runoff (including runoff peak and runoff amount), improve permeable areas, recharge underground water and improve water quality. LID Street has superb hydraulic property and has show
5、n excellent effects on relieving urban storm-water, and purifying runoff quality. It would be a preferred method and trend in street constructions. Nowaday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nge city project, LID Street test sections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nationwide. Some initial projects are comple
6、ted gradually. Som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while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as well. It has great academic importance and engineering significance to summarize present research and project achievements and carry out better LID street structure, design method and simulation model.Based o
7、n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the paper summarizes practical LID infrastructures and analyzes their mechanisms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A systematic LID street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 is carried out to guide engineering practice. Firstl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8、 research and practice results,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finition, meaning and concrete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bio retention, vegetated swale, engineering soil and permeable pipe.Secondly, the paper researches runoff property and the ability of permeable pavement to reduce runoff volume and runo
9、ff peak. Different sections are divid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each section Then, a systematic LID street including permeable pavement, bio retention, and vegetated swale is designed. Retention, purification and anti-block functions are taken into consi
10、deration in the cross section design.At last, based on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each LID infrastructure, a reasonable si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 prediction model and method i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LID Street system. Then inorder to guide and evaluate two test sections, the simple calculati
11、on software is composed to modelize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method.Key word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ponge City; Street Structure; Urban Drainage; Street Drainage simulation.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探讨背景和意义 Low-Impact Development(LID),引入国内后称为低冲击发展、低影响开发、低冲击开发,是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径流(包括峰值和径流总量),提高
12、渗透面积,补充地下水和提升水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LID 源于 20 世纪90 年头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1983 年美国颁布了第一套暴雨径流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进而提出低冲击开发模式 错误!未 未。找到引用源。BMPs 也包括系统的排水管道、雨水储存设施设置等工程性措施,LID则推崇非面源的、更经济的非工程措施,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纳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削减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限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限制,使开发
13、地区尽量接近于未开发前自然的水文循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LID蕴含了目前主流的城市发展理念,与之相像有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错误!未 未。找到引用源。、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及我国 2014 年提出的海绵城市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等。值得一提的是海绵城市的理念突出了对水资源尤其是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实现措施没有明确划定,因而在措施上既包括 BMPs 所代表的工程性措施,也包括 LID所代表的非工程措施,但在国内,LID 与海绵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海绵城市技术指南 错误! 未找
14、到引用源。中基本不区分海绵城市措施与低冲击开发措施,书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说明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这类概念是针对日俱增的城市内涝、地下水枯竭等城市问题提出的。在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城市的形成与扩张以混凝土建筑物和一般沥青路面等不透水土木工程材料为标记,湿地、林地、耕地等原始的透水地表被逐步取代。在这一进程中,区域水文环境明显变更,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雨水汇流速度加快,降雨强度峰值提高,大大增加了发生内涝的风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国家水利资源部的调查统计显示,2008 年到2010 年间,全国 351 个城市中的 60%在降雨量达到 50 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5、。传统的排水策略是预料降雨强度,选择适应的管径,尽快汇合雨水,排入河流等水体。依据这类排水理论,当城市出现内涝,即排水实力不足时,应当增加排水管道的直径以及数量,即增大排水管道的过水断面来提高管道系统的排水实力。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措施存在问题。一方面,城市的规模与不透水面积比例是渐渐增加的,早期的管道XXX 硕士学位论文 2 会渐渐无法满意须要,而更换全部的雨水管道须要巨额的人力和物力,对城市环境、交通的影响巨大。同时,对已经建设完成的市区进行改造过程中,地下各类管线错综困难,狭窄的地下空间很难找到合适的管位。地下管线还包括了部分有压管、军事管线,改造困难且存在风险。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扬尘、堵
16、塞等极大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雨水未经利用就干脆与污水一起干脆排放,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尤其对于水资源缺乏的中国北方城市。国外实施低冲击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城市积水与内涝、减小城市径流危害、节约水资源、降低水污染、补充地下水等,在客观上提高城市环境和市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大力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海绵城市的动身点因地域而异,主要的动身点是限制城市内涝。在我国推广低冲击开发的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尤其对于老城区进行改造,或者对现有的建筑模式进行改进,须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城市的主要的不透水表面主要包括两部分,建筑顶面以及城市道路。目前利用城市顶面进行改造的手段是建设绿色
17、屋顶,即对建筑顶面进行培土种植,利用屋顶的土壤汲取雨水,这样的工程有明显的难度,例如屋顶的防水,土壤的搬运,植物的维护。并且这类措施效果有限,由于不同建筑物的全部权不同,要求大规模推广绿色屋顶特别困难。而道路工程全部权单一,与之相关的部分技术已经成熟,在城市道路中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型和可行性。基于低冲击模式的道路建设可以在肯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内涝的概率和严峻程度,增加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对于此类工程的作用有关部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可与重视,并发布了相关文件。2013 年 9 月 16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以下简称看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看法强调的六条
18、内容有五条干脆针对城市建筑及城市道路的给排水问题,安排用 10 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可见城市积水与内涝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解决这城市内涝问题刻不待时。2013 年 12 月 1213 日中心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掀起了国内探讨、试点、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2014 年 10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在宏观上系统地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和水系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的措施、方法和原理。2015 年 4 月 2 日海绵城市建
19、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依据地区得分,十六个试点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各城市详细的工程体量、工程位置如表所示。与此同时,在 2014 年底,随着早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渐渐完工,以及媒体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海绵城市起先成为热词。百度指数是反映网民搜寻某个关键词的热度,第一章 绪论 3 从图 1.1 中可以看出,海绵城市一词自 2015 年初成为热点以来,其热度在震荡中不断上升,意味着海绵城市在社会上渐渐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图 图 1.1 海绵城市百度指数XXX 硕士学位论文 4 表 表
20、1.1 海绵城市相关政策 日期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发布单位 2013 年 4 月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雨污分流;适当增加截流储水实力;加强初期雨水污染防治;建设雨水渗透、收集等削峰措施;下沉式绿地汇聚雨水、补充地下水、净化;采纳可渗透面积,改造硬化路面,可渗透面积不宜小于 40%。国务院 2013 年 6 月 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 要求地方提交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浇灌、雨水调蓄措施和低影响开发相关建设任务汇总表。住建部 2013 年 9 月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 雨污分流;收集小区、建筑雨水;建设雨水滞渗、收集措施;透水铺装作为城市
21、规划许可前置条件;下沉式绿地汇聚雨水、补充地下水、净化。国务院 2013 年 12 月 中心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 会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等。国家主席 2014 年 9 月 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 提出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以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住建部 2014 年 12 月 关于绽开中心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心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赐予专项资金补助,肯定三年,直辖市每年 6 亿,省会城市每年 5 亿,其他城市每年
22、4 亿,采纳 PPP 到肯定比例的在上述基数上增加 10%,评估结果好的,基于上述基数 10%的嘉奖。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 2015 年 1 月 关于组织申报 2015 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 启动 2015 年中心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申报和评比工作。明确评比准则,规范了评比程序。财政部 2015 年 4 月 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 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入选。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 2015 年 7 月 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方法 明确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
23、平安、制度建设及执行、显示度六个方面,城市自查、省级评价和部级抽查三个阶段。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 2015 年 10 月 关于举荐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看法 规定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较少城市开发建设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低消纳和利用。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区 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从项目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另外提出了十点要求。国务院第一章 绪论 5 表 表 1.2 首批 16 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投资与规划统计 编号 城市 投资额(亿元)项目数 详细项目 1 迁安 40.06 214 2015-2017
24、完成全部投资,涉及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道路与管网等 5 大类 2 白城 46 178 投资项目在 2015-2017 年期间开工,2017 年底前完成 70%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规划、标准、政策编制以及项目探讨,公园、广场,建筑与小区,道路,河道、湖泊及调蓄区,污水系统建设项目,监测平台建设,共计 9 大类 3 镇江 80 396 划定试点区域 22 平方公里,至 2017 年底试点区域全面完成建设项目。4 嘉兴 39.58 488 试点区域以南湖为中心,总面积 18.44 平方公里。分为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市政道路等十类。5 池州 221.62 117 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冲击 开发 模式 道路 设计 研究 绪论 结论 展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