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梁的弯曲案例优秀PPT.ppt
《第八章梁的弯曲案例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梁的弯曲案例优秀PPT.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主主 编编 张明影张明影副主编副主编 魏晓棠魏晓棠北京理工高校出版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化规划教材第六章第六章 拉压与剪切拉压与剪切第五章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概念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梁的弯曲第七章第七章 圆轴的旋转圆轴的旋转其次模块 材料力学第九章第九章 梁的变形梁的变形第六章第六章 拉压与剪切拉压与剪切第十章第十章 压杆稳定压杆稳定第六章第六章 拉压与剪切拉压与剪切第五章第五章 材料力学的概念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梁的弯曲其次模块 材料力学第九章第九章 梁的变形梁的变形第六章第六章 拉压与剪切拉压与剪切第十章第十章 压杆稳定压杆稳定其次模块其次模块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8.
2、1 工程中的弯曲问题8.2梁的计算简图8.3剪力和弯矩8.4剪力和弯矩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8.6梁对称弯曲时的切应力8.7梁的强度条件及应用8.8提高梁强度的措施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8.1 工程中的弯曲问题构件在各自的载荷作用下,其轴线将由原来的直线弯成曲线,此种变形称为弯曲称为弯曲。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杆件通常称为梁称为梁。图81图82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工程实际中,绝大部分梁的横截面至少有一根对称轴,全梁至少有一个纵向对称面。使杆件产生弯曲变形的外力确定垂直于杆轴线,若这样的外力又均作用在梁的某个纵向对称面内(如图83所示),则梁的轴线将弯成位于此对称面内的一条
3、平面曲线,此种弯曲称为对称弯曲。图83纵向对称面纵向对称面对称轴对称轴轴线轴线qpm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8.2梁的计算简图梁的计算简图一、一、载荷的简化载荷的简化 一般可将载荷简化为两种形式。当载荷的作用范围很小一般可将载荷简化为两种形式。当载荷的作用范围很小时,可将其简化为集中载荷(如图时,可将其简化为集中载荷(如图8-3中的集中力中的集中力P、集中力、集中力偶偶m)。若载荷连续作用于梁上,则可将其简化为分布载荷,)。若载荷连续作用于梁上,则可将其简化为分布载荷,呈匀整分布的载荷称均布载荷(如图呈匀整分布的载荷称均布载荷(如图8-3中的均布载荷中的均布载荷q)。)。分布于单位长度上的载荷大
4、小,称为载荷集度,通常以分布于单位长度上的载荷大小,称为载荷集度,通常以q表表示。国际单位制中,集度单位示。国际单位制中,集度单位N/m,或,或KN/m。图83纵纵向向对对称称面面对对 称称轴轴轴轴线线qpm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8.2梁的计算简图梁的计算简图二、实际约束的简化二、实际约束的简化a 滑动铰支座 这种支座只在支承处限定梁沿垂直于支座平面方向的位移,因此,只产生一个垂直于支座平面的约束力(图8-4a)。b 固定铰支座 这种支座在支承处限定梁沿任何方向的位移,因此,可用两个分力表示相应的约束力(图84b)。图84FxFyFyFyFxM或(a)(c)(b)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C 固定
5、端 这种约束既限定梁端的线位移,也限定其角位移,因此,相应的约束力有三个:两个约束分力,一个约束力偶(图84c)。图84FxFyFyFyFxM或(a)(c)(b)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8.2梁的计算简图梁的计算简图三、梁的类型三、梁的类型 约束反力全部可以依据平衡方程干脆确定,这样的梁称为静定梁。依据约束反力全部可以依据平衡方程干脆确定,这样的梁称为静定梁。依据约束的类型及其所处位置,可将静定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约束的类型及其所处位置,可将静定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简支梁简支梁 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另一端为滑动铰支座的梁。如图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另一端为滑动铰支座的梁。如图81b b外伸梁外伸梁
6、简支梁的一端或两端外伸。如图简支梁的一端或两端外伸。如图82b c悬臂梁悬臂梁 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自由的梁。如图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自由的梁。如图85图85q图81图82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8.3剪力和弯矩剪力和弯矩 梁上的载荷及约束力确定后,即可利用截面法分梁上的载荷及约束力确定后,即可利用截面法分析梁的内力,进而为计算梁的强度及刚度做好准备。析梁的内力,进而为计算梁的强度及刚度做好准备。以图以图86为例,用截面法分析为例,用截面法分析C处截面的内力:处截面的内力:首先依据平衡条件确定约束力。因该梁结构及所受首先依据平衡条件确定约束力。因该梁结构及所受载荷对称,故可干脆求出约束力载荷对称,故可干
7、脆求出约束力 AAm mq=20/mmBC图86B0.2m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以一假想平面在C处将梁截开,选其中一部分(左段)为探讨对象,分析AC段受力(如图86)。AC段上作用着均布载荷q、约束力RA这样的外载荷、及C截面的内力(BC段对AC段的作用力)。由平衡条件可知,C截面上确定存在沿铅垂方向的内力,这种与截面平行的内力称为剪力,以Fs表示。剪力的大小及实际方向由平衡方程确定:(C截面上剪力的实际方向向下)AAm mq=20/mmBC图86B0.2m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又由平衡条件 可知,C截面上确定存在另一个内力重量,即力偶。此力偶的作用面位于梁的对称面,其矢量垂直于梁的轴线,
8、此内力重量称为弯矩,以M表示。弯矩的大小及实际方向由平衡方程确定:注:一般将所求截面的形心作为力矩平衡方程的矩心(C截面弯矩的实际方向为逆时针)AQAqCM图87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在上面以截面法计算弯曲内力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左段作为探讨对象,所求得的剪力与弯矩是C处左截面上的弯曲内力。若选取右段作为探讨对象,所求得的弯曲内力则为C处右截面的内力,而左、右截面上剪力、弯矩的方向确定是相反的(因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如图88所示。因此,有必要对弯曲内力的符号做如下规定:使探讨段产生顺时针旋转趋势的剪力为正,反之为负;使保留段产生下凸变形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如图8-8,8-9所示。
9、图8-8图8-9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综上所述,可将计算弯曲内力的方法概括如下:1、在须要计算内力的截面处,以一个假想的平面将梁切开,选其中一段为探讨对象(一般选择载荷较少的部分为探讨对象,以便于计算)2、对探讨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此时,一般按正方向画出剪力与弯矩。3、由平衡方程 计算剪力Fs4、以所切截面形心为矩心,由平衡方程 计算弯矩。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4剪力和弯矩方程剪力和弯矩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剪力图和弯矩图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与弯矩是随截面的位置而变更的。在计算梁的强度及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与弯矩是随截面的位置而变更的。在计算梁的强度及刚度时,必需了解剪力及弯矩沿梁轴线的变更规律,
10、从而找出最大剪力刚度时,必需了解剪力及弯矩沿梁轴线的变更规律,从而找出最大剪力与最大弯矩的数值及其所在的截面位置。与最大弯矩的数值及其所在的截面位置。沿梁轴方向选取坐标沿梁轴方向选取坐标x,以此表示各横截面的位置,建立梁内各横截面,以此表示各横截面的位置,建立梁内各横截面的剪力、弯矩与的剪力、弯矩与x的函数关系,即的函数关系,即 上述关系式分别称为剪力方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弯矩方程。若以x为横坐标,以Q或M为纵坐标,将剪力、弯矩方程所对应的图线绘出来,即可得到剪力图与弯矩图剪力图与弯矩图。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例81一悬臂梁AB(图89a),右端固定,左端受集中力P作用。作此梁的剪力图及弯矩
11、图。解:(1)列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以A为坐标原点,在距原点x处将梁截开,取左段梁为探讨对象,其受力分析如图810b 由平衡方程求x截面的剪力与弯矩(b)ABPxLxAQPOM(x)PQxMxPL(c)(d)(a)图810(2)依据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作出剪力图与弯矩图 由剪力方程可知,梁各截面的剪力不变,因此剪力图为一条水平直线。如图810c 由弯矩方程可知,弯矩是x的一次函数。如图8-10d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例82一简支梁AB受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作用(图810a)。作此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ql2/8AAAlqBBxAQqoMxql/2ql/2(b)(c)(d)(a)图810解:(1)求
12、支座反力(2)列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在距A点x处截取左段梁为探讨对象,其受力如图910b。由平衡方程得由得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3)画剪力图与弯矩图 由剪力方程可知剪力图为一斜直线。(两点确定一线:x=0时,Q=ql/2;x=l时,Q=-ql/2)如图810c 由弯矩方程可知弯矩图为一抛物线:抛物线上凸;在x=l/2处,弯矩有极值,Mmax=ql2/8;x=0及x=l时,M=0。如图810d 由剪力图及弯矩图可见,在靠近两支座的横截面上剪力的确定值最大。在梁的中点截面上,剪力为零,而弯矩最大。ql2/8AAAlqBBxAQqoMxql/2ql/2(b)(c)(d)(a)图810第八章第八章
13、 梁的弯曲 例83图812a所示简支梁,在截面C处受集中力P作用,试作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解:1、计算支反力。由平衡方程 BBx2Q2M2图812bAAlP PBCBx1x2a(a)AAx1Q1M1ap/lbp/lPab/l(b)(c)(d)(e)和 分别求得:2、建立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由于C处有集中力P作用,故AC和BC两段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不同,必需分别列出。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BC段:为计算简便,以B为原点,在距B点X2处截取梁的右段作为探讨对 象,其受力如图911c所示。依据平衡条件分别得:AC段:以A为原点,在距A点X1处截取左段梁作为探讨对象,其受力如图811b所示。依据平
14、衡条件分别得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3、画剪力图与弯矩图 依据AC、BC两段各自的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分别画出AC、BC两段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图812d、812e可以看出,截面C的弯矩最大。假如ab,则BC段的剪力的确定值最大。结论:在集中力作用处,其左、右两侧横截面上的弯矩相同,而剪力则发生突变,突变量等于该集中力之值。BBx2Q2M2图812bAAlP PBCBx1x2a(a)AAx1Q1M1ap/lbp/lPab/l(b)(c)(d)(e)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例84图813a所示简支梁,在截面C处受到矩为m的集中力偶作用,试作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解:1、计算支反力。由平衡方程 与分
15、别求得:(c)bAAlm mBCBx1x2a(a)ma/lmb/lm/l(b)图813 2、建立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分别于C与C+处将梁截开,分别取左段与右段为探讨对象,并分别以Q1、M1和Q2、M2代表它们各自的内力,可求得:AAx1Q1M1BBx2Q2M2m m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3、画剪力图与弯矩图 依据剪力方程及弯矩方程,可作出如图712b、c所示的剪力图与弯矩图。结论: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其左右两侧横截面上的剪力相同,但弯矩则发生突变,突变量等于该集中力偶之矩。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 图图814a所示简支梁,在所示简支梁,在P力作用下
16、,产力作用下,产生对称弯曲。视察图生对称弯曲。视察图814b、c所示的该梁的所示的该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剪力图与弯矩图,CD段梁的各横截面上只有段梁的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剪力为零,我们称这种弯曲为纯弯弯矩,而剪力为零,我们称这种弯曲为纯弯曲。曲。AC、BD段梁的各横截面上同时有剪力与段梁的各横截面上同时有剪力与弯矩,这种弯曲称为横力弯曲。为了更集中弯矩,这种弯曲称为横力弯曲。为了更集中地分析正应力与弯矩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以地分析正应力与弯矩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以纯弯曲为探讨对象,去分析梁横截面上的正纯弯曲为探讨对象,去分析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应力。(a)图814QAD DBCPPM(b)(c)
17、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一、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一、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1纯弯曲的试验现象及相关假设纯弯曲的试验现象及相关假设 为了探讨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我们首先为了探讨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我们首先视察在外力作用下梁的弯曲变形现象:视察在外力作用下梁的弯曲变形现象:取一取一根矩形截面梁,在梁的两端沿其纵向对称面,根矩形截面梁,在梁的两端沿其纵向对称面,施加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即使施加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即使梁发生纯弯曲(图梁发生纯弯曲(图815)。我们视察到如)。我们视察到如下的试验现象:下的试验现象:图815第八章第八章 梁
18、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1)梁表面的纵向直线均弯曲成弧线,而且,靠)梁表面的纵向直线均弯曲成弧线,而且,靠顶面的纵线缩短,靠底面的纵线拉长,而位于中间顶面的纵线缩短,靠底面的纵线拉长,而位于中间位置的纵线长度不变。位置的纵线长度不变。(2)横向直线仍为直线,只是横截面间作相对转横向直线仍为直线,只是横截面间作相对转动,但仍与纵线正交。动,但仍与纵线正交。(3)在纵向拉长区,梁的宽度略减小,在纵向缩在纵向拉长区,梁的宽度略减小,在纵向缩短区,梁的宽度略增大。短区,梁的宽度略增大。依据上述表面变形现象,我们对梁内部的变形及受依据上述表面变形现象,我们对梁内部的变形及
19、受力作如下假设:力作如下假设:(1)梁的横截面在梁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梁的横截面在梁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与梁轴线正交。此为平面假设。与梁轴线正交。此为平面假设。(2)梁的全部与轴线平行的纵向纤维都是轴向拉)梁的全部与轴线平行的纵向纤维都是轴向拉长或缩短(即纵向纤维之间无相互挤压)。此为单长或缩短(即纵向纤维之间无相互挤压)。此为单向受力假设。向受力假设。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我们将与底层平行、纵向长度不变的那层纵向纤我们将与底层平行、纵向长度不变的那层纵向纤维称为中性层。中性层即为梁内纵向纤维伸长区维称为中性层。中性层即为梁内纵向纤维伸
20、长区与纵向纤维缩短区的分界层。与纵向纤维缩短区的分界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被称为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被称为中性轴。概括起来就是:概括起来就是:纯弯梁变形时,全部横截面均保持为平面,只是纯弯梁变形时,全部横截面均保持为平面,只是绕各自的中性轴转过一角度,各纵向纤维承受纵绕各自的中性轴转过一角度,各纵向纤维承受纵向力,横截面上各点只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向力,横截面上各点只有拉应力或压应力。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2.纯弯梁变形的几何规律 我们用相距为dx的两横截面11与22,从矩形截面的纯弯梁中切取一微段作为分析对象(如图816a),并建立图示
21、坐标系:z轴沿中性轴,y轴沿截面对称轴。梁弯曲后,设11与22截面间的相对转角为d、中性层O1O2的曲率半径为,我们分析距中性层为y处的纵线ab的变形量:图8161122O1yO2xabdxdy1122O1O2abzy中性轴(a)(b)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故ab纵线的正应变则为:上式表明:每层纵向纤维的正应变与其到中性层的距离成线形关系。3、物理方程与应力分布 由于各纵向纤维只承受轴向拉伸或压缩,于是在正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时,由虎克定律知(81)(82)图8161122O1yO2xabdxdy1122O1O2abzy中性轴(a)(b)上式表明白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即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
22、线形分布,而中性轴上各点的正应力为零。如图817-max+max中性轴图817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4静力学关系 如图818所示,横截面上各处的法向微内力dA组成一空间平行力系,而且,由于横截面上没有轴力,只有位于梁对成面内的弯矩M,因此:xzyydAc图818M得:即 由静力学知道,截面形心C的y坐标为(83)(85)(84)将式(85)代入得由此可见,中性轴过截面形心中性轴过截面形心。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再将式(82)代入式(84),并令得(86)由此可知,中性由此可知,中性层层的曲率的曲率为
23、为:(87)式中,Iz为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它是仅与截面形态及尺寸有关的几何量。由(82)式可知,中性层的曲率1/与弯矩M成正比,与EIz成反比。可见,EIz的大小干脆确定了梁反抗变形的实力,因此我们称EIz为梁的截面抗弯刚度,简称为抗弯刚度。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 通过以上推导,我们得知了梁弯曲后中性轴的位置及中性层的曲率半径。将(87)式代入(82)中,即可得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88)弯矩为正时,中性层以下属拉伸区,产生拉应力;中性层以上部分属压缩区,产生压应力。弯矩为负时,状况则相反。第八章第八章 梁的弯曲 8.5梁对称弯曲时
24、的正应力梁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二、二、常见截面的惯性矩、抗弯截面系数及组合截面常见截面的惯性矩、抗弯截面系数及组合截面的惯性矩的惯性矩1、常见截面的惯性矩、常见截面的惯性矩(1)矩形截面的惯性矩)矩形截面的惯性矩Iz 。图。图819所示矩形截所示矩形截面,其高、宽分别为面,其高、宽分别为h、b,z轴通过截面形心轴通过截面形心C并并平行于矩形底边。为求该截面对平行于矩形底边。为求该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在轴的惯性矩,在截面上距截面上距z轴为轴为y处取一微元面积(图中阴影部分),处取一微元面积(图中阴影部分),其面积其面积dA=bdy,依据惯性矩定义有:,依据惯性矩定义有:b/2b/2b/2b/2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弯曲 案例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