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稿 (财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讲义 稿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室李仁义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述 我国的国家审计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在 80 年头末至 90 年头初,当时国家提ft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国家审计署也提ft两个延长,即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向经济效益审计延长,向内部限制评价延深。随后虽然在 1994 年ft台的审计法中对国家审计规定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总体受权。二、 济效益审计的定义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公司的管理制度、规定、对公司及所属单
2、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经济信息的真实性、效益流失和管理漏洞、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审查和评价,提示经营管理风险、提ft建设性看法和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估,通过与单位相关政策,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其经营管理状况;其次,确定损失奢侈,效 率低下,效果不佳的方面,通过与单位内部、外部相关人员座谈,视察和审计人员的职业推断指ft须要改进的地方;第三,提ft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和方法。三、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对象(二)审计目的(三)审计职能 经济效益审计以评价
3、、建设性职能为主 , 而财务审计以监督、鉴证等防护性职能为主。(四)依据标准 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标准是有关的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 , 以及安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 , 而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和制度为标准。(五)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 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财务审 计则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 分析财务指标 , 它以事后审计为主。四、经济效益审计程序 (一)经济效益审计程序的特点 1、建立审计项目须要选择 、经济效益有提高潜力的事项,例如:成本高于历史水平的产品 , 赢利水平低于同行业
4、或长期亏损的企业。、内部限制制度不健全,风险较大的事项,如回收期较长的投资项目等。2、审计取证比较困难 第一、取证的特别性、一般审计证据有书面证据、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三种形态。但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证据却有三个并存 :、书面证据、实物证据与环境证据的并存。、现实证据和趋势证据并存。( 3 )、结果证据和过程证据并重。其次、证据的特别性对取证方法的影响。由于经济效益审计须要取得环境证据。趋势证据、过程证据等特别类型的证据,其审计取证的方法,除了常规的查帐、批阅、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外,还须要广泛采纳相关学科和工具学科的方法和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方法。3、建设性、风险性的审计报告第一、审计报告的建
5、设性。(1)以评价职能为主,以监督、鉴证职能为辅。(2)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指导性,而非强制性。(3)为达到审计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应当与被审单位协商。审计报告的风险性。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有两层含义:(1)审计的结论与被审单位的实际状况不符,这是审计 风险; (2)由于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合,引起审计建议的执行 导致严峻损失与后果。4、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也叫跟进审计, 是在审计报告发ft后 ,为检查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所提ft的问题及建议是否接受并有适 当的措施,而实行的审计行为。(二)、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程序1、制定审计方案或审计安排。依据审计目的和所选定的经营 审计项目 , 审计组
6、应制定审计工作安排 , 其内容包括 : 项目的来源、审计目的、审计依据的选择、风险评估的结果、重点测试的事项和方法 , 审计资源的配置等。、拟订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 ;、与全部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人员进行交谈; 、适当地进行现场调查以熟识所要审查的经济活动和限制系统 , 确定审计重点并征求被审者的看法和建议。、编写审计安排; 、确定如何、何时向何人通报审计结果; 、取得对审计工作安排的批准。2、深化调查,具体了解状况。经济效益审计不如财务审计那样,有凭证、帐簿和报表等固定的处理程序,可以有序地进行审计,而是须要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深化调查,了解状况并加以分析推断,才能抓住主要冲突,查明缘由,达到项目审计
7、 目的。深化调查的方法包括:、召开各种作谈会; 、向有关人员作口头调查并形成笔录; 、问题式调查表; 、通过发函、派人外调、托付对方内审机构调查等方式向有关单位了解状况; 实地走访、现场调查。3、测试分析 , 揭示冲突。、组织结构的测试分析; 、经济活动对内部限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分析;、经济活动的实质性测试分析; 、效益、效率和效果性指标测试分析。 、审计证据应是足够的、有法律效用的、相关的和牢靠的 , 为审计结果和相关建议供应一个牢靠的支持; 、所采纳的测试和抽样技术应事先选定; 、分析、评价、审查的过程应得到监督和限制; 、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并由管理层进行审查; 5、通报审计结果
8、。有以下方式:、须要马上引起留意的状况 , 可采纳中期报告的方式进行报告; 、发ft最终书面报告以前 , 需在适当的管理层次中征求对审计结论和建议的看法; 、报告必需客观、清楚、富有建设性和时效性; 、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和结论,适当地表明审计师的看法 , 并包括可能实行的改进措施或订正方法;、管理层的看法可以包括在审计报告中;、最终审计报告在发ft前应得到审批,并确定向哪些人发送 这份报告。6、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师必需进行后续审计 , 以确保对报告中提ft的审计结果实行适当的行动。(三)、经济效益审计安排 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审计范围较大、内容较困难,取证方法也困难 , 只有编制多层次
9、的审计安排。一般可分三个层次:1、项目安排大纲 对于小型、内容简洁的项目,具备安排大纲各项内容就可据以实施审计了,而对大型、困难的项目,以上几项只是一个轮廓, 并不能指导审计的实施 , 需制定以下安排。2、项目实施安排 3、项目作业安排。项目作业安排是分层次审计安排的最 后层次 , 假如审计内容简洁 , 审计安排大纲也应包含作业安排的内容。怎样确定作业安排中的审计要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为证明审计目标须要检查的事项,逐步调查、分析探讨。例如:要证明成本效益 , 应检查以下事项:. 产品成本是否真实;. 成本效益的优劣;. 影响成本变动的主要因数;. 各变动影响因数与合理水平(标准)的差异等
10、。、从重要性和风险性确定必需检查的审计事项。例如在上 述成本真实性和差异分析方面,就会涉及不同的成本项目,须要对这些成本项目进行重要性推断和风险评估,将重要的和风险较高的成本项目确定为作业安排的审计要点。五、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 , 内容多 , 按审计时间可分为事前经济效益审计、事中经济效益审计和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按经济活动的层次性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审计和微观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目前所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大多是微观经济效益审计 , 详细操作时常常以经营审计的形式ft现。对企业来讲 , 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效益审计可分为单项性效益审计和综合性效益审计。效益审计
11、的内容包括:企业资本营运效益审计(资本营运风险、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企业债务重组、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审计(经济资源利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设备、材料和能源利用、资金利用等)、 经营审计(供应、生产、成本、质量、销售等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管理机能审计、管理部门审计)等。我们今日主要讲经营审计。经营审计是指审核、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 动及其生产各要素利用的有效性 , 以进一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其内容包括: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成本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效益审计、销售 业务效益审计、还包括筹资、投资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资本运营等
12、方面的经 济效益审计。(一)、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选购业务的审查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计两个方面)1、选购业务的审查 选购业务审查主要包括物资供应安排及其完成状况的审查,选购批量和选购成本效益的审查等内容。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部分经批准自购的零星生产急需材料(没有批件问题);和经批准自购的特别的专项材料;二是材料安排方面的问题。(1)、供应安排及其完成状况的审查。应审查其安排的制定是否根据生产安排、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所规定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来编制 , 其品种、质量和数量是否与须要相一样 , 安排选购量是否合理。审查时可用以下公式验证:某种物资安排选购量=该物资安排须要量+期末库存量-
13、期初库 存 量 审查其安排完成状况,应分别从其数量和质量上考核安排完成程度。考核时应留意,安排完成状况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选购的不经济,以及大量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经济效益,而导致积压和或有损失。( 2 )、选购批量的审查。选购批量是否符合物资供应管理 的须要 , 要做到经济合理 , 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审查:选购方式及费用的审查。选购批量的常常性、合理性审查。选购成本效益的审查。选购费用率=本期选购费用总额×100% 本期物资选购总额 该指标反映单位物资供应所需的选购费用,因选购不同物资而异。审计人员应将实际指标与安排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便做ft正确评价。(二
14、)、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生产业务的审查,主要包括对生产安排的编制、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规则,以及生产安排完成状况和产品成本的审查。(三)、成本经济效益审计第一、成本预料和成本决策的牢靠性、科学性、可行性;(事前审计)其次、为实现成本决策和成本安排所实施的成本限制是否有 效;(事中审计)第三、成本安排的完成执行状况和成本效益的实现状况 , 包括实际成本水平的衡量和实际成本效益指标的测算 , 以及成本变动差异的分析;(事后审计)第四、降低产品成本 , 提高成本效益的途径。1、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的重点是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成本决策包括确立目标成本和规定成本的构成。目
15、标成本是 指肯定时期内 , 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水平 , 它是依据企业的生产 技术经济条件和可能实行的各种措施、方案对将来成本水平 及其变动趋势的科学估算。成本决算是成本管理活动的重要 环节 , 对成本效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标成本的审查 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是调查和预料,目标成本的审查,一方面 审查目标成本的制定是否进行了仔细的该单位的内外调查,包括向社会、市场和同行企业调查了解用户购买力、产品价格, 产品的成本,以及原材料等价格变动状况;另一方面,要审查 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料,既依据企业肯定时期内产品品种、产量和利润等方面的目标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重大技术措施,分析过去和当前与成本有
16、关因数的状况,预料成本 在肯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企业制定目标成本的方法:依据目标利润和目标产销量的计算; 依据上年实际成本水平和本年成本降低因数加以调整确定 , 或依据同行业实际平均成本和本企业条件调整确定。审计时因应依据上述不怜悯况采纳不同标准和方法加以评审。(2)成本构成的审查 成本构成是成本中的各项目或各费用要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审计时一要留意不同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二是留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化的分析,驾驭本企业成本形成的特点,安排期的成本构成要明确降低成本的重点 , 抓住降低成本的
17、关键。以上是第一项成本预料和成本决策的牢靠性、科学性、可行性 2、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 成本效益事中审计主要是对成本形成过程的限制工作的审计评价。对成本限制工作的审查 , 主要是对限制方法、限制手段、限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提ft改进看法。(1)费用成本内部限制制度的评审 提高成本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成本限制。因此成本效益审计的重要步骤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内部限制制度加以评审,从制度上、程序上了解成本效益凹凸的根本缘由。对于 成本效益来说,内部限制制度的作用主要抑制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因数,如损失、奢侈、高消耗和低产ft等,通过制度、安排、定额、预算等措施、方法和程序对成本效益进行内部限制。在开展成本效益审计前,应首先了解、调查有关内限制度的建立状况,到井段、车间、仓库、设计、安排部门等现场进行视察和测试。费用成本内部限制制度中与成本效益有关的有:生产安排、工料费消耗定额、生产费用预算、产品生产安排、安排成本指标向各生产部门进行安排实施并定期检查的制度,限额领料制度,剩余材料和角料的退库制度,费用开 支的审批报销制度等(2)成本安排编制状况审查 对成本安排编制状况应着重审查是否与生产技术、财务等安排进行了综合平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历史先进水平;主要产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