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庭事迹材料4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好家庭事迹材料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家庭事迹材料4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好家庭事迹材料4篇女现年50岁,中共党员,高校文化,现任*社区主任。在她的带领下,民强社区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区社区的前列,xx年被通化市政府确定为示范社区,成为全市社区建设的领头雁。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一位颇具中华传统美德式的巾帼女杰。最珍贵的是她把事业和家庭完备地结合起来,在无意之中搭起了一座展示人生丰采的平台。四世同堂甘之如饴家是四世同堂,这在现今社会是极为罕见的。她上有婆婆,已是88岁的高龄,下有孙女,已经8岁。爱人得脑瘤手术现病休在家,儿子在金融部门工作,儿媳下岗打工。她本人为照看爱人到北京治病(脑瘤手术)和术后护理,提前办了退休。全家六口人,老的老,小
2、的小,还有个重病号,她有多重的负担,谁都可以想象得到。是坚毅的,也是特殊能干的。家庭中这么沉重的负担她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不管当时是在学校工作,还是后来在社区工作怎样忙,她始终都是一位称职又合格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婆婆、好奶奶。88岁的婆婆是特性格开朗乐观的老人。她老人家心地和善,乐善好施,十几岁就跟她母亲学会正骨技术,七十年来经她救治好的患者少说也有上万人,从来是分文不取。遇到有困难的患者,不但留吃留住,临走时还要送给人钱物,这是何等令人钦佩啊!身教胜言教。每当这个时候,均象婆婆那样热忱地对待他们。按着老人的叮嘱去帮助这些人,毫无怨言。看到婆婆为人看病后累的躺在床上起不来,她就买来可口的食物
3、做给老人吃。尤其到了节假日,她更是把老人服侍的特别周到细致,年年在老人过生日时她都为老人添上新衣物。xx年秋天老人患了白内障,双目失明,她和爱人带老人到市医院眼科做了手术。手术后她为老人洗脸,梳头,洗脚,洗衣服。她坚持每隔一小时给上一次眼药。细心侍候了老人整整3个月,最终使老人的眼睛很快复原了视力。这期间常常和老人唠家常,给老人讲故事、说笑话,逗得老人开怀大笑。老人跟每位到家的人都夸儿媳好,是儿媳让她活的快乐,舒心,才有这高寿。说:不是我有多好,是婆婆身上有太多的美德,学都学不完。xx年她曾以婆婆为题材,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散文,发表在通化日报,并被评为三等奖。和爱人唐建成都是在教化战线上工作了
4、三、四十年的人民老师。在全国重点职业中学当老师时,就是学校的骨干老师,深受学校领导的倚重和学生的爱戴,她曾30多次被评为市优秀老师,模范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市三八红旗手。她爱人唐建成曾被评为全国教化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是中学高级老师、特级老师,夫妻在事业上双双精彩。他们夫妻在家里也是和谐和谐,相敬如宾,一方工作忙累时,另一方肯定会做(买)好可口的饭菜,等候回来一起吃饭。即使在经济条件困难的年月里,夫妻俩也能做出让对方感到温馨和关怀的举动。三十多年来他们始终互敬互爱。亲戚、挚友、同事、邻居们都艳羡这对好夫妻。一双儿女都已结婚,儿子在金融部门工作,儿媳妇打工,女儿、女婿都是老师。她和爱人
5、教化儿女从小就要努力学习,爱集体,关切帮助别人。现在儿女们长大成人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单位的骨干,也都像奶奶、父母那样热心帮助人,关切集体。有人说:天下的婆媳关系最难处,是一对天生的冲突无法解决。言行,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对待儿媳比对女儿还亲,她只要有时间就抢着把儿媳的衣服洗干净。儿媳有病了,她买药、煎药、眼瞅着她吃下药才放心。常常整理儿媳的卧房,每年都为儿媳买新衣服,儿媳也情愿跟婆婆说心里话,婆媳间总有说不完的话,不是母女,胜似母女。女儿有点嫉妒地说:妈妈偏心。孝顺和慈祥在潜移默化地教化着儿女们,女儿结婚时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跟婆婆生活在一起。说到做到女儿和婆婆相处的也胜似亲母女。夫妻
6、在对启蒙小孙女的教化上更是细心呵护和培育。在孙女两岁时就买回儿童启蒙读物,每天为孙女讲一个故事,还教孙女画画,每到周六、周日送小孙女去艺术馆学舞蹈。小孙女画的水墨画最终在全国银龙杯竞赛上获得金牌。全家上阵无私奉献当上社区主任之后,她一家人在不知不觉之间都跟着她忙了起来。社区有位退休干部感慨地说:宋主任真是好样的,她自己为咱社区操劳还不算,连她全家都为咱们紧忙乎。真是像古语说的那样: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啊!民强社区的群众心里有本账:笔笔都记着,他们打心眼里佩服和爱戴的宋主任及其一家人为他们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服务的民强社区是由花园小区、民强小区、民庆委三部分整合后的新社区,所辖1575户居民、4
7、346口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原是通化市第一职业中学老师,只因爱人患脑瘤须要照看,才忍痛割爱地提前退休离开自己所钟爱的教化事业。三十年的教化生涯,使她养成了闲不住、爱管事的职业病,平常看到谁从楼上往下扔东西,谁家孩子打架,哪家夫妻不和,都要去管一管、帮一帮。她当社区主任的初衷也就是:发挥余热,为居民服务,给不给工资无所谓,只体现人生价值就行。可真正干起社区工作来,状况就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简洁了。因为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上要实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下要做居民的贴心人、为他们谋利益,并向上反映社情民意。社区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总之,大事小事都要管,上面是千条线,下面是一根针
8、。老兵遇到了新问题。但是,遇事有主见、办事又坚决地并没有被难倒,更没有打退堂鼓。她在职业中学就曾担当过近二十年的班主任,什么样难带的差班、乱班没遇到过?凡经她的手,不出一年,甚至不用一个学期,所带班级个个都是优秀班。面对新问题,她除了自身留意学习和向上级、向同行、虚心请教之外,她还有一个最得力的靠山爱人可以随时随地为她当高参。她爱人曾当过十六年的市青少年宫一把手,级别是副处级,曾创下单位和个人全国双优的佳绩。在管理上,阅历颇为丰富。俗话说:隔行不隔理。他在宏观上为妻子支了六方面招:一是要尽快完善社区的自治功能;二是肯定要建立起活动载体,树立起社区党组织的新形象;三是要从群众最关注的难点问题入手
9、抓工作;四是把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好;五是应当大力兴办和扶持社区经济实体;六是与有关部门和驻社区单位结对子,共同发展建设社区。感到这些招法既符合上级指示精神,也很符合她的工作实际。于是,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了起来,而且越干越好。事实证明那是金点子。家庭成员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她的社区工作,不仅别人特别艳羡,连她自己也很受感动。在给社区写计生登记表时,她忙不过来,儿媳每晚都帮写到10点多钟。当晚上回家累得腰酸背痛时,儿媳就给按摩,儿子帮妈妈洗脚,小孙女围前围后跟奶奶说话,其乐融融的情景让奶奶感到非常温馨。特殊是在抗非典时,她的家人和她几乎同在第一线值班。为了随时排查返通人员状况,她带领班子成员24小时值班
10、。她提出一个口号叫做:门看门,户看户,外来人员要盯住。夜晚去排查,儿子陪着她,有时到半夜,儿子也毫无怨言。她每次协作疾病防治中心排查返通人员时,都是儿子、儿媳陪着她,没有防护服穿,儿媳反倒劝慰她:不怕,好人一生平安。社区的居民群众看到一家为了他们的利益不分白天黑夜的劳碌,有不少人感动的掉下了眼泪。儿子为了支持妈妈的社区主任工作,他每到周日休息就把全家的衣服洗干净,儿媳与婆婆总是抢着做饭。就连小孙女都陪着奶奶走访居民。每当夜晚下楼梯时,她紧紧扯着奶奶的手童声童气地告知:慢点,慢点!每当社区有演出时,女儿不请自到,主动帮着排练节目。女儿是音乐老师,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儿子、女婿也都赶去在台上台下都
11、忙个不停。xx年一家三代人参与了通化电视台举办的交通法规竞赛,获三等奖。不论是民强社区的人,还是熟识他们的人都纷纷赞扬说:瞧人家这一家子,真是好样的!敬老五好家庭、十佳孝星、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好家庭事迹材料(2) | 返回书目付友余,男,现年57岁,中共党员,家庭成员7个,家住太平桥镇唐家园村和平组。1996年,他们一家被浏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敬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被评为浏阳市“十佳孝星”,被选为太平桥镇党代表,在和先后被民主评议为太平桥镇“优秀党员”。一、组合家庭,曾拥有三个父亲二个母亲付友余于1952年诞生于唐家园村一贫苦农夫家庭,因家中子女多,劳力少,他2岁半时被生父曾远和过继给本村
12、付宗桂夫妇,后改名为付友余。付家以务农为主,为人忠厚醇厚,与人为善,勤劳朴实,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付友余12岁时,继父付宗桂去大山里捡柴,在回来的路上,因陡坡路窄,土车子限制不住,连人带车翻入深山峡谷,继父不幸身亡。继母丧夫后,经左邻右舍撮合,于1968年与本组单身汉李文钦结婚,并在李家一起生活。1972年付友余结婚后,为使继母和干爹日后有个照应,夫妻俩商定,将继母和干爹接回家同吃同住。这样四口组合成一个新家庭。从今以后,父母之间,婆媳之间,父子之间和谐相处,互敬互爱。二、倾注孝心,待继母赛过亲生母亲付友余的爱人潘小平,为人贤惠,通情达理,酷爱家庭,在逆境中与付友
13、余一道同心协力,共同扶持家庭生活。1995年,继母刘桂莲不幸身患直肠癌,夫妻日夜操劳,想方设法,主动救治,为治病负债一万多元,继母患绝症的3年时间里,夫妇俩24小时轮番守候,送茶喂饭,端屎倒尿,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直到继母去世。这些事迹在相邻中传为佳话。三、不怕麻烦,义务赡养五保老人十八年1976年也就是付友余任生产队长的第四年,该组五保户郑洪氏,70岁,长期抱病在身,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仅有的两间土木结构、泥墙屋又已倒塌,付友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快速召开本组群众会议,专题探讨郑洪氏赡养问题,动员大家献出点爱心,并确定由生产队每年拨给赡养老人实谷600斤,茶油10斤,当时生活费72元(每
14、天0.2元),但没有人回话,都不想捡麻烦。付友余在这种状况下,毅然认领了郑洪氏老人。其次天,夫妻俩人打扫好房间,欢欣鼓舞把老人接回自己家里。1995年间,82岁的老人长期患病卧床,有时连屎尿都拉在床上,夫妇俩从来不怕脏,不怕累,为老人洗澡、洗衣、洗被子,洗屎洗尿,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人,始终到老人89岁离开人世。付友余夫妇义务赡养非亲非故的老人18载,1996年,被浏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付友余一家“敬老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四、情深义重,与干爹欢庆晚年付友余的干爹李文钦,于去年7月份去世,享年80岁。李文钦年轻时单身一人,没有什么积蓄,与付友余继母结婚后,对家庭也不算有什么大的贡献,但付友余夫妇从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 事迹材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