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docx





《国学大师陈寅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大师陈寅恪.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学大师陈寅恪从上世纪20年头起先,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始终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探讨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订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好像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探讨院。探讨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育以著述为
2、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汲取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新成立的国学探讨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探讨殷商史的王国维;其次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高校回来的闻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陈寅恪出任探讨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探讨院主任吴宓所举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举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探讨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
3、?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假如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高校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确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令师生们惊羡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穿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化,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大师 陈寅恪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