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努力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努力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人努力积极进取的励志故事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爱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确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敬重别人的表现。假如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动身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打算上路时,母
2、亲惊异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挡不住深山的寒冷啊!”宋濂说:“娘,今不动身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敬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赞扬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余秋雨饿着肚子饱读书的故事1946年,余秋雨诞生在余姚一个一般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诞生那天,天上始终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洁、清贫而又欢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
3、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相识了不少字。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非常迷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意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方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日,我读任何一本书都特别尊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
4、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最终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便利,就马上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简单,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间,为他今后的
5、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支配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用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引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当着力找寻高于自
6、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削减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当是我们须要仰视的书。”王亚南读书故事: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惫时上床去睡一觉后模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即下床,伏案夜读。每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果,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
7、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最终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鲁迅读书故事,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仔细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果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马上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最终成为我国闻名的文学家。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8、。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最终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始终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足。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觉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忧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恳求父亲允许他现
9、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觉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王导与王敦非常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
10、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赐予确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视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起先为世人所知。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立刻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夫家庭。
11、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觉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方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真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兴奋得跳了起来。从今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足足地去睡觉。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始终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经常碰钉子,他又起先苦恼起来。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许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产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惊奇,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恳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欲地、兴致勃勃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这样日积月累,他最终成了着名的高校者。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仔细读书、刻苦学习学问,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当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学问就是力气,学问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