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中我国能源和气...策目标_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_莫建雷.pdf
《《巴黎协定》中我国能源和气...策目标_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_莫建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黎协定》中我国能源和气...策目标_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_莫建雷.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巴黎协定 中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莫建雷段宏波范英汪寿阳内容提要: 本文对 巴黎协定 中我国能源与气候目标进行量化评估, 考察了碳定价和非化石能源政策驱动下, 未来碳排放、 能源消费及经济产出( GDP) 的演化趋势, 得到了实现碳达峰目标、 非化石能源比例目标和碳强度目标所需的政策措施与成本, 并基于此分析了三种目标和两种政策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 碳强度目标相对最易实现, 碳达峰目标次之, 非化石能源比例目标相对最难达成。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成本因政策选择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 碳定价和非化石能源补贴的混合政策可以较低成本实现上
2、述目标。特别地, 50 元/吨 CO2和 30% 非化石能源补贴政策组合可同时实现上述目标, 年度 GDP 损失区间为 0. 7%1. 2%, 均化水平为0. 87%。建议我国未来进一步采取减排措施, 强化能源与气候目标的协同设计, 充分利用碳定价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政策组合优势。关键词: 巴黎协定能源气候国家自主贡献政策协同能源经济环境集成建模*莫建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mo_jianlei 126 com;段宏波(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hbduan ucas
3、ac cn;范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100191, 电子信箱:ying_fan263 net;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sywang amss ac cn。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03242, 71403263, 71774153, 71874177)资助。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 文责自负。一、引言2015 年 12 月 12 日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COP21)在巴黎闭幕, 并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巴黎协定 。协定指出,
4、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 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之内, 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 5之内而努力。2016 年 11 月 4 日 , 巴黎协定 正式生效,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 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 为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为巴黎协定 的通过及生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巴黎协定 框架下, 中国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NDC)减排目标:到 2030 年左右, 中国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将达到峰值, 并争取尽早达峰
5、;中国 203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 年下降60%65%;且届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提升到 20% 左右;同时提出了增加森林蓄积量和增加碳汇的目标。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自身碳排放总量提出控制目标, 对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 NDC 目标的预定实现时间在 2030 年左右, 而未来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及政策趋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国内外气候政策领域的专家、 学者及政府官员等对中国提出的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广泛争论。一些学者认为, 实现中国 2030 年的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861莫建雷等 : 巴黎协定 中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
6、目标: 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实现(何建坤, 2014, 2015;Elzen et al, 2016);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 这些政策目标尤其是碳排放达峰目标不需要较大努力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 甚至认为中国 2025 年之前即可达到碳排放的峰值(Green Stern,2017; Li et al,2018)。此外,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 由于中国在 2030 年之前没有明确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中国很有可能会在 2030年达峰之前快速增加碳排放, 以使自己达峰后仍然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排放空间(Malakoff,2014)。对中国 2030 年能源与气候
7、政策目标的观点和判断存在较大分歧的原因除了各自立场的差异之外,未来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以及政策干预等的综合作用, 以及能源 经济 气候系统的动态关联, 尤其是各子系统之间耦合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等是导致对未来碳排放预测产生较大分歧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 中国未来 2030 年碳排放演化趋势与未来经济增速、 技术进步、 能源效率的改善、 能源碳强度与能源结构调整, 尤其是与上述要素之间的关联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考虑未来碳排放演变路径时不仅要从单一因素或单一视角进行分析, 更要从系统视角对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 而如何将上述因素集成在同一个模型系统中进行全面刻画是客观准确分析未来我国能源
8、与碳排放演化的关键。另外, 以往关于中国 2030 年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的争论往往集中于中国能否实现未来的政策目标, 而对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政策努力和付出的成本代价讨论不足。而事实上, 只有从这三个视角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中国能源气候政策目标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中国 2030 年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分析的最新系统研究包括以下几篇重要研究文献。马丁和陈文颖(2016)以能源系统优化模型(China TIMES)为基础, 构建了碳排放达峰路径模拟体系, 以2030 年碳排放达峰为目标设计了分析情景, 研究了中国未来可能的碳排放峰值水平及达峰路径,并评估了主要部门及
9、关键措施的碳减排贡献。研究显示, 在参考情景下, 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将持续增长, 在达峰情景下, 通过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及推广高耗能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电力、 工业和高耗能工业部门分阶段地实现碳排放达峰, 进而实现将 2030 年碳排放峰值控制在 100 亿108 亿吨 CO2的目标。He(2015)详细分析了非化石能源发展对我国实现自主贡献目标的贡献, 结果表明为了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 20% 比例的目标, 2030 年非化石能源供给相对于2005 将增长 78 倍, 非化石能源将以年均 8%的速度增长。为保证这一目标实现中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Mi et al (2017)讨论
10、了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关系, 并指出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具体来说中国若在 2026 年前达峰, 2030 年经济增速需要在降低到 4. 5% 以下, 同时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相对于 2015 年分别下降 43% 和 45%。Zhou et al(2018)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工业部门碳排放可以在 2025年达峰, 同时需要额外的政策去控制煤炭消费并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荷兰环境评估署的 Elzen etal (2016)基于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 FAI/TIME 模型对中国当前气候政策情景和强化气候政策情景下的未来碳排放趋势进行
11、了系统的评估, 当前政策情景将延续中国“十二五”期间的减排努力,强化政策情景则在当前政策情景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建筑能效标准、 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以及提高交通部门燃油效率等减排措施。Elzen et al (2016)的评估结果表明, 当前政策情景不足以保证2030 年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 而引入强化政策对于中国碳排放 2030 年达峰是必要的。他们同时强调, 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与未来经济增长情景假设紧密相关。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Green Stern(2017)对中国未来能源与碳排放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情景分析, 认为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要比预期增长缓慢, 达峰时间比预期更早, 甚至到 202
12、5 年碳排放就能达到峰值。然而这一结论的得出具有很强的前提假设。一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保守估计。具体来说, Green Stern(2017)的情景分析将 20142020 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设定为 6. 5%, 而 6. 5%的经济增速是中国 2020 年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9612018 年第 9 期的底线(徐林, 2015)。二是 Green Stern(2017)对未来中国经济能源强度下降率的情景设定相对历史轨迹而言比较乐观。因为中国经济 19902015 年的能源强度年均下降速度约为 3. 8%, 而Green S
13、tern(2017)的情景设定将 20142030 年间的能源强度平均下降率设定为 4%, 超过过去十五年历史平均下降率 0. 2 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在过去十年为能源效率改进已经付出的巨大努力, 未来十五年其能效改进的速度能否达到甚至超越历史水平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为除了单纯的能效技术进步外, 经济系统内的结构调整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林伯强等, 2011)。最后一个关键因素是能源的碳强度, 即能源结构的调整。20052015 年十年间中国能源碳强度年均下降率为0. 5%, 而 Green Stern(2017)将能源碳强度的下降率在20142020 年间设定为1%, 并在2020到 2
14、030 年间将其进一步提高到 1. 5%, 因此相对历史而言能源碳强度的下降显著高于历史水平。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目前非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依然较低, 仅占 12%左右, 而其中非水非核可再生能源占比不足三成;同时, 中国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弃风弃光以及补贴资金不足等困境, 因此, 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有可能面临一定的约束(林伯强和李江龙, 2014)。因此, Green Stern(2017)设定的能源碳强度下降情景也是相对比较乐观的。林伯强和李江龙(2015)在环境治理目标约束背景下, 考察了能源结构转变将对煤炭消费和 CO2排放的影响,
15、结果表明环境治理导致的能源结构调整将对未来碳排放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最终有利于碳排放达峰的提早实现。综上, 虽然国内外气候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提出的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广泛讨论, 然而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对达峰目标或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独立分析或讨论, 而对气候目标和能源发展目标之间系统关联关系的集成分析不足;另外, 以往研究对于达峰目标的探讨主要围绕达峰时间展开, 而对于在什么样的政策条件下可以达峰以及达成目标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较少涉及;最后, 现有研究对如何设计和优化不同政策工具(碳定价和非化石能源补贴)组合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政策目标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基于此,
16、本文构建了中国能源 经济 环境综合评估模型(CE3METL), 包含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能源技术演化以及碳排放多个耦合子模块;借此系统讨论我国 2030 年能源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评估已有政策条件下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的可行性, 进而分析为实现目标采取额外减排政策的必要性及其政策强度, 尤其关注我国将实行的全国碳定价政策对实现我国未来碳排放和能源发展目标的影响和贡献,并评估不同政策条件下实现相应政策目标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二、模型方法本文基于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CE3METL)对我们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该模型是全球E3METL 模型的中国版本(Duan et al, 20
17、14;段宏波和范英, 2017)。E3METL 是一个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全球单区域动态跨期优化模型。该模型由宏观经济、 能源技术和气候三大模块构成, 基于政策驱动的 logistic 多重技术扩散机制的引入是该模型最大的特点(Duan et al, 2013)。目前该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及中国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模拟与评估工作中:例如, Duan et al (2013)讨论了排放空间限制下中国的最优排放和碳税路径问题;Duan et al (2014)则对全球浓控目标下成本有效的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随后, 基于该模型的研究应用还拓展到了多重能源技术演变关系、 CCS 技术潜力评估以及能
18、源技术替代的环境效应评价等诸多方面(Zhu et al, 2015; Duan et al, 2016)。在 CE3METL 中, 假设整个宏观经济是完美预期的, 且以给定偏好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 而福利的累积来源于代际人均消费的增加。因此, 福利目标的最大化与动态消费流和人口的演变路径紧密相关。不同代际间的效用分配依赖于纯时间偏好和边际消费效用(或消费弹性)两个因素, 而这又决定了跨期效用累积的贴现因子选择。具体而言, 给定 c 为消费, L 为人口总数, 则模型的优化目标安排如下:071莫建雷等 : 巴黎协定 中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 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Maxt(L(t)logc(t
19、)L(t()t =0(1 + ()1)(1)其中, 效用贴现因子通过时间偏好率 来度量, 且 d是时间偏好率的年递减因子。(t) = 0ed t(2)CE3METL 中的生产基于资本 K、 劳动 L 和能源 e 等投入要素, 以 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形式进行, 记 Y 为产出, 则生产过程的具体表达如下:Y(t) = (t)(K(t)L(t)1)+ (t)e(t)1/(3)其中, 和 为规模参数, 分别表征了投入效率的动态变化, 和 分别为资本值份额以及资本劳动组合与能源间的替代弹性。与 DICE 等其他 3E 系统综合评估模型一样, 假设经济产出是单一的复合商品, 产出的流向
20、包括投资、 消费(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 支付能源成本和碳排放成本以及进出口等。对投入而言, 人口增长轨迹外生给定, 资本存量通过消费流的优化来决定(Nordhaus,2007; Duan et al, 2013)。能源投入主要包含传统能源(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两部分。经济范围内的能源技术进步通过自发性能源效率改进参数来刻画。此外, 对于中国化的 3E 系统集成模型而言, 进出口边界的处理和闭合条件的选择尤为关键, 这可以避免由于市场不完全闭合导致的不合理经济波动的出现。CE3METL 假设进口和出口随 GDP 优化路径的变化而变化, 这主要通过设定进口的上界和出口的下界来实现(Kumbar
21、og lu et al, 2008)。CE3METL 模型能源技术部门的特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即多重能源技术替代演变机制和内生能源技术进步机制。常弹性替代函数方法(CES)是传统自顶向下的综合评估模型惯用的技术描述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难以对复杂能源技术体系进行有效的刻画(Emmerling et al,2016)。基于此, 基于 logistic 技术扩散模型的多重技术演变机制被引入到 CE3METL 模型中, 以丰富3E 集成模型技术细节的刻画(段宏波和范英, 2017)。该机制以 logistic 技术扩散模型为基础, 将技术份额关于时间的变化调整为市场份额关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即标杆技术价
22、格与替代技术价格的比值), 并考虑碳税和补贴等政策干预效果。最终, 技术的替代演变路径取决于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技术的相对成本的变化。本文考虑的能源技术主要包括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 3 种含碳能源技术, 以及生物质能、 水电、 核能、 风能、 太阳能、 潮汐能和地热能 7 种替代能源技术。具体而言, 假定 si为能源技术在市场中的份额, ai为替代参数, 则经典的技术扩散 logistic 模型可表述为:dsi(t)dt= aisi(t)(1 si(t)(4)通过将技术相对价格的变化替代时间的变化, 同时考虑技术 i 的最大可能的市场扩散潜力)si0 si(t)si1, 则传统的单技术扩散模型可转
23、化为多重技术的的替代演变关系式:dsi(t)dpi(t)= aisi(t)(si(1 + si(t) jisj(t) si(t)(5)且pi(t) =cf(t)(1 + (t)ci(t)(1 i(t)(6)相对于经典的 logistic 技术模型, 模型左侧份额关于时间的变化修改为了份额关于相对价格 pi的变化, 且 pi表示为参照技术(一般选择化石能源技术, 如煤炭)与新能源技术的价格比值。不难看出, 当相对技术价格的变化等于时间的变化, 即 pi(t) = t, 且每种能源技术均达到其最大的市场扩散潜力, 即si=1 时, 模型(5)即退化为经典的 logistic 模型(4)。通过这种方
24、式, 我们还引入了碳定价 和可再生能源补贴率 i等政策变量, 从而, 该价格比值囊括了能源气候政策对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显然, 价格比值除了受到双方成本变化的影响之外, 还受到碳定价和补贴政策的影1712018 年第 9 期响, 当碳价或者补贴率增加时, 相对价格比值将变大, 继而促进无碳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内生能源技术进步机制主要指刻画非化石能源技术成本演化的单因素学习曲线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生产经验或知识会逐渐累积, 而知识存量的累积反过来会促进技术改进, 继而降低生产或技术使用成本。记 ci(t)与 ci(0)分别为技术 i 在第 t 期和初始期的成本,则
25、学习效应下能源技术成本的动态演变关系为:ci(t) = ci(0)kdgi(t)kdgi(0()bi(7)其中, bi为学习指数, 可以通过指数关系式转化为通常意义下的技术学习率, 具体地, 两者的转化关系可表述为:lri= 1 2bi(8)lri即为学习率, 表征为知识资本存量翻倍时技术成本下降的比率。值得注意的是, 知识资本 kdgi与传统资本一样在跨期累积过程中需要考虑折旧效应, 因此, 当期的知识资本应当是上一期的知识存量扣减过时部分之后的净值与新增知识流之和, 即:kdgi(t + 1) = (1 )kdgi(t) + si(t + 1)e(t + 1)(9)其中, e(t)表示能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巴黎协定 巴黎 协定 我国 能源 和气 目标 综合 评估 政策 选择 莫建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