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收入分配失衡与政府补偿机制_范庆泉.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环境规制、收入分配失衡与政府补偿机制_范庆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制、收入分配失衡与政府补偿机制_范庆泉.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规制、 收入分配失衡与政府补偿机制*范庆泉内容提要: 在新古典理论的鞍点路径上, 本文构建了包括清洁品、 污染品及能源生产三个部门的理论模型, 加入政府治污投入外部效应的污染治理机制, 采用 shooting 方法计算鞍点路径上的均衡解, 设计动态环保税及政府补偿率的优化政策组合, 研究环境规制政策所导致生态保护者与环境受益者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主要结论为: 渐进递增的环保税及政府补偿率的环境政策组合, 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 环境质量提升和收入分配格局改善的三重红利。相比而言, 过度的政府补偿政策, 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 延缓收入分配格局改善进度; 而不足的政府补偿政策, 会导致收入分配格
2、局失衡, 扩大的产出规模也不会带来社会福利增进。绿色经济增长路径上环保税与政府补偿机制之间的动态优化组合,对于发挥环境规制的有效性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关键词: 环境规制收入分配失衡政府补偿机制鞍点路径*范庆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邮政编码: 100070, 电子信箱: fanqingquan 163. com。作者感谢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 2017000020124G186)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统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课题( 2017A234) 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资助,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当然文责
3、自负。政府补偿机制指的是政府对环境服务相关者的激励政策, 其实质来源于庇古理论。本文中政府补偿机制具体指的是政府对污染型产业限制发展所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的一种生态补偿机制。一、引言近年来, 在我国污染治理过程中新的环境不公平问题日趋严重, 已经成为人们的重大现实关切。随着政府环境规制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强, 污染型产业的生产规模得到了一定控制, 然而生态保护者与环境受益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譬如,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约束下,煤炭资源的限制性使用政策不断出台, 导致以煤炭生产为主要支柱的山西省经济增速急剧下滑。据统计, 山西省人均产出与全国水平的比值由 2010 年的 85. 1%
4、下降到 2016 年的 65. 8%, 人均消费与全国水平的比值由 2010 年的 77. 4% 下降到 2016 年 70. 9%。环境规制导致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 并由此出现了新的环境不公平现象。为应对污染治理中收入分配的失衡问题, 各国政府制定了多种方案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尝试, 其中, 政府补偿机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政府补偿机制是运用行政手段调整生态保护或环境质量改善相关各方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是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治理而放弃发展机会的经济补偿。有效的政府补偿机制, 需要适当且全面的环境规制政策作为制度保障。一方面对环境污染的责任者进行征税以筹措政府补偿
5、的资金; 另一方面对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相关者给予补偿, 以解决收入分配失衡所产生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同时也可以推动环境规制政策的顺利开展, 最终实现各方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我国生态保护相关的补偿制度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但补偿的范围仍然过窄、 标准依旧偏低, 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2017 年中央政府对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通报的背后, 则是生态保护者和环境受益者缺乏利益共享机制问题的集中凸显。有关污染治理的外部性已取得广泛共识, 而环境污染治理中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同时, 政41范庆泉: 环境规制、 收入分配失衡与政府补偿机制府消费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
6、和污染治理相关者的激励作用, 也往往被环境监管者所忽视。实际上, 与政府消费补偿政策相比, 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政府生产补贴政策更具有经济效率性, 这导致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政府补偿资金被随意挤占, 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2018 年我国将开征环境保护税, 实施更为规范和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 然而与环保税收入相匹配政府财政支出的制度规范还未出台。政府应如何把握污染排放惩罚与生态保护财政支出的主次关系, 把控生产补贴和消费补偿之间的力度大小, 既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又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促进社会福利均等化, 当前理论研究与中国环境治理实践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
7、案。二、文献评述以往的研究文献大多关注政府应如何运用环境规制政策解决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问题( Bovenberg Ploeg, 1994; Bovenberg Mooij, 1997) 。其中, 环境税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Bovenberg Ploeg, 1994) 。Bovenberg Mooij( 1997) 在新古典或是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设计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并将环境税政策加入到理论模型中, 研究得出环境税不仅可以减少污染, 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 发挥了环境税的经济外部性影响, 并将其称为环境税的“双重红利” 。此后, 大多学者对环境规制政策 “双重红利” 的影响机制产生
8、了浓厚的兴趣( Rausch Schwarz, 2016) 。而有关环境不公平问题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即使有些文献研究环境不公平的问题, 一般也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展开( Mohai Saha, 2007; 祁毓和卢洪友, 2015; 杨继生和徐娟, 2016) 。Mohai Saha( 2007) 等从环境污染对不同群体、 不同职业、 城乡区域等所造成的损害程度差异, 展开环境污染的不公平问题研究。祁毓和卢洪友( 2015) 构建了一个世代交叠模型, 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环境污染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杨继生和徐娟( 2016) 将环境视为一种生产要素, 研究环境作为要素回报所产生的收益在不同经济
9、主体间的分配格局。有关环境规制政策所导致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研究文献十分有限。陈素梅和何凌云( 2017)讨论了在既定税率下能源税收入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最优分配问题, 但是由于在该文的理论模型中仅存在单一厂商, 并不存在污染治理责任者与生态环境受益者之间收入分配的失衡问题。因此,在理论框架中加入包括清洁品和污染品在内的生产部门, 研究政府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两类部门各要素报酬的影响差异, 从环境规制政策的角度研究生态保护者和环境受益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研究内容。由于污染减排补贴可以兼顾经济发展与降低污染的双重目标, 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青睐。有关政府减排补贴以及是否能
10、够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等话题逐渐成为这一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Pang Shaw, 2011) 。黄茂兴和林寿福( 2013)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加入了环境部门, 将治污投入作为一种政府环境管理费用, 用以改善环境质量。Acemoglu et al ( 2012) 认为清洁技术转变存在着路径依赖, 同时技术路径转变具有经济外部性, 需要政府的干预, 适当的研发补贴和污染排放征税政策有利于清洁技术进步。Chu Lai( 2014) 将减排技术部门设定为两种不同的体制, 一种是公共减排部门, 政府管理减排活动; 另一种是半公共减排部门, 由企业进行管理的同时, 政府进行相应的财政补贴。Aghion et
11、al ( 2016) 在理论框架中假设技术进步具有路径依赖性, 污染型企业的初始技术水平要高于清洁型企业, 通过对污染型企业征税或者清洁型企业补贴等直接或间接形式推动清洁技术进步。显然, 在治污技术投入和清洁产业扶持中政府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 政府也更倾向于实施 “生产端” 的污染治理补贴( 肖欣荣和廖朴, 2014; 陈素梅和何凌云, 2017) 。而有关“消费端” 的转移支付, 尤其在新的环境不公平问题中政府补偿机制的研究, 无论从理论设计层面或是环境治理实践中都很少见。因此, 设计全面的环境规制政策, 将环保税、 政府治污补贴及补偿机制纳入同一理论框架当中, 理清环保税、 生
12、产补贴和消费补偿三者之间的优化结构和变化趋势, 努力实512018 年第 5 期现经济发展、 污染防治以及消费差距缩小等目标, 是本文的第二个重点研究内容。此外, 本文将在新古典模型鞍点路径上研究我国环境治理中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基于稳态经济无法刻画环境污染的逐渐累积过程, 而新古典模型的鞍点路径可以刻画这一动态过程, 有助于理清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 Kijima et al,2010) ;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新古典模型的鞍点路径上, 还远未达到稳态均衡( 李稻葵等, 2012) 。由于新古典理论鞍点路径上均衡求解过程十分复杂, 从鞍点路径上研
13、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相关文献仍然很少( 范庆泉等, 2016) 。因此, 在新古典模型的鞍点路径上, 构建包括清洁品、 污染品及能源生产等三部门的理论模型, 加入政府治污投入外部效应的污染治理机制, 采用 shooting 方法计算鞍点路径上的均衡解, 设计包括动态环保税和政府补偿率的环境政策组合, 解释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以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政府补偿机制。三、绿色经济增长与政府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为探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补偿机制, 在新古典理论经济增长的鞍点路径上, 本文构建了包括三部门生产函数、 政府治污投入外部效应的污染治理机制以及不同产业间劳动人口不完全流动的理
14、论模型, 并在经济规模扩张中加入环保税、 政府生产补贴和消费补偿政策, 采用 shooting方法进行鞍点路径求解, 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政府补偿机制, 促进生态保护者和环境受益者福利均等化的问题。( 一) 理论模型构建1. 三部门生产函数假设经济体中存在一个最终产品部门和两类中间产品部门。参照 Acemoglu et al ( 2016) 有关清洁和非清洁部门的设定思路, 中间产品部门分别生产清洁品( Yc, t) 和污染品( Yd, t) , 并加总得到最终产品( Yt) 。最终产品与两类中间产品之间满足 CES 函数形式( Chu Lai, 2014) :Yt= y, cY( y1) /y
15、c, t+ y, dY( y1) /yd, ty/( y1)( 1)其中, y表示清洁品和污染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系数, y1; y, c、 y, d分别表示两类中间产品在形成最终产品中的权重, y, c+ y, d=1。在最终产品部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 解出在第 t 期中两类中间产品( Yc, t、 Yd, t) 与最终产品( Yt)的数量关系为:Yc, t= yy, c( Pc, t/Pt)yYt( 2a)Yd, t= yy, d( Pd, t/Pt)yYt( 2b)其中, Pc, t表示第 t 期清洁品的价格水平, Pd, t表示第 t 期污染品的价格水平。进一步, 解出最终产品的总价格水平
16、( Pt) 与两类中间部门产品的价格关系满足:Pt= yy, cP( 1y)c, t+ yy, dP( 1y)d, t1/( 1y)( 3)假设清洁品部门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和技术类劳动, 污染品部门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和能源, 而能源生产需要非技术劳动投入进行一次性化石资源开采( Acemoglu et al,2016) 。两类中间部门及能源生产的函数表达式分别为:Yc, t= 1 d( Xt) Ac, t( Gt) Kcc, tL1cc, t( 4a)Yd, t= 1 d( Xt) AdKdd, tE1dt( 4b)Et= AeLed, t( 4c)其中, Yc, t、 Yd, t分别表示
17、第 t 期清洁品和污染品部门的产出水平; Kc, t、 Kd, t分别表示第 t 期清洁品和污染品部门投入的资本要素; Lc, t表示第 t 期清洁品部门投入的劳动要素, Ld, t表示第 t 期能源生产61范庆泉: 环境规制、 收入分配失衡与政府补偿机制需求的劳动要素; Et表示第 t 期污染品部门投入的能源要素; c、 d分别表示清洁品和污染品部门资本要素的生产弹性, e表示能源部门劳动要素的生产弹性。Xt表示第 t 期的环境污染存量, d( Xt) 为效率损失函数, 代表第 t 期环境污染对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Gt表示第 t 期的政府治污投入的财政资金规模。政府治污投入将会对清洁部门
18、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童健等, 2016) 。具体而言, 政府治污投入有利于改善市场环境和扶持清洁部门技术研发, 提高清洁部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Ac, t表示第 t 期清洁品部门全要素生产率; Ad、 Ae分别表示污染品部门和能源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将清洁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为包含政府投入在内的函数。其中, Ag, c, t( Gt)0, 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 清洁品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体现了政府投入对清洁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始时期, 政府治污投入水平为零, 设为 G1= 0。此时, 假设清洁品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于污染品部门( Aghion et al,2016) ,
19、即 Ac, 1( G1) Ad, 1。由于 Ag, c, t( Gt)0, 随着鞍点路径上环境污染的不断累积, 政府治污投入不断增加, 存在某一时期 t,使得 Ac, t( Gt) Ad, t。这意味着,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清洁品部门的生产效率较低, 导致清洁品相对于污染品而言价格更为 “昂贵” 。随着政府治污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清洁品部门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单位清洁品的生产成本在下降, 使得清洁品的价格水平更具有竞争力, 这有利于提高清洁品的市场需求。2. 污染排放函数和环境污染的动态累积方程假设污染品部门在生产过程排放污染物, 污染物排放函数设定为:EMt= f( Yd,
20、 t, Gt)( 5)其中, EMt表示第 t 期污染品部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政府治污投入可视为对企业污染减排活动的监管成本和对企业污染减排投入的资本补贴。fy( Yd, t, Gt)0 表示随着污染品产出的增加, 污染物排放量也将增多; fg( Yd, t, Gt)0 表示随着政府治染投入规模的增加, 单位污染品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则在减少, 这表明政府治污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由于生态系统对污染排放物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假设当污染排放量低于 EM0时,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污染品产业能源消耗量的不断提高, 当期的污染排污量越来越大, 以至于生态系统无法容纳更多的污染排放量,
21、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逐渐累积, 并形成了环境污染( 范庆泉等,2016) 。因此, 环境污染的动态累积方程可以表示为:Xt+1= Xt;EMt EM0Xt+1= Xt+ ( EMt EM0) ; EMt EM0( 6)其中, Xt表示第 t 期环境中未分解的污染排放物的累积存量, 1 为生态系统对上期污染累积存量的分解系数, 0 1, 越小表示生态系统分解污染物的能力越强。假设在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污染排放量较小, 并不存在环境污染, 即初期污染存量 X1=0。3. 两种产业之间劳动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机制由于清洁产业使用技术型劳动力, 而污染品产业间接使用的是非技术型劳动力, 这将导致两种产业中
22、劳动要素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 两种产业劳动要素的异质性体现在由于不同类型产业所需劳动力知识、 经验的差异, 或者不同类型产业所在特定区域具有比较优势, 但该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却受到户籍制度限制、 文化差异及生活习惯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差异。参考 Horvath( 2000) 、Dissou Karnizova( 2016) 对不同产业劳动力异质性问题的刻画, 衡量两种产业劳动力的流动程度表达式为:Lt= l, cL( l+1) /lc, t+ l, dL( l+1) /ld, tl/( l+1)( 7)其中, Lt是企业需求的总有效劳动时间。l, c、 l, d分别表示清洁品和污染品部门所需的劳动
23、时间在712018 年第 5 期总有效劳动时间中的权重, l, c+ l, d= 1, l是清洁产业和污染产业劳动力要素的替代弹性系数,l0。其中, 当 l= + 时, 表示劳动力要素在两类产业之间是完全自由流动的, 而 l=0 时, 则表示劳动力要素在两类产业之间是完全不流动的。在总有效劳动部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 解出在第 t 期中两类部门劳动时间( Lc, t、 Ld, t) 与总有效劳动时间( Lt) 的数量关系为:Lc, t= ll, c( Wc, t/Wt)lLt( 8a)Ld, t= ll, d( Wd, t/Wt)lLt( 8b)其中, Wc, t表示第 t 期清洁部门的劳动工资
24、水平, Wd, t表示第 t 期污染部门的劳动工资水平。进一步, 解出最终有效劳动工资水平( Wt) 与两类中间部门的劳动工资关系满足:Wt= ll, cW( 1+l)c, t+ ll, dW( 1+l)d, t1/( 1+l)( 9)4. 环保税和政府补偿的政策设计两类中间产品部门及能源生产部门的利润最大化函数分别为:c, t= Pc, tYc, t rtKc, t Wc, tLc, t( 10a)d, t= Pd, tYd, t( 1 t) rtKd, t Pe, tEt( 10b)e, t= Pe, tEt Wd, tLd, t( 10c)其中, c, t、 d, t、 e, t分别表示
25、第 t 期清洁品部门、 污染品部门和能源部门的利润水平, Pe, t为第 t 期能源部门的产品价格水平, rt为第 t 期市场中租赁资本的利息率, t为第 t 期政府针对污染部门生产规模开征的环保税率。易知, 两类中间品部门及能源部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rt= cPc, tYc, t/Kc, t( 11a)rt= dPd, tYd, t( 1 t) /Kd, t( 11b)Wc, t= ( 1 c) Pc, tYc, t/Lc, t( 12a)Wd, t= e( 1 d) Pd, tYd, t( 1 t) /Ld, t( 12b)Pe, t= ( 1 d) Pd, tYd, t(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规制 收入 分配 失衡 政府 补偿 机制 范庆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