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_岳希明.pdf
《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_岳希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_岳希明.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书书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岳希明周慧徐静内容提要: 本文从方法论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 探讨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的效率表现。方法论部分, 出于可分解性和具有经济学含义的考虑,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再分配非效率指数, 并将其分解为排序改变和累进性偏离两项。实证分析部分, 本文利用卢森堡微观收入数据库( LIS) 及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 CHIP) , 对 44 个国家的估计结果显示, 样本国家再分配非效率的均值为 0. 5493( 即 54. 93%) , 且国别差异较大, 其中0. 2658 来自排序改变, 0. 2835 来自累进性偏离。一方面, 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
2、再分配效率的实际表现仅为最优水平的 45. 07%; 另一方面, 在导致再分配效率不足的两个源泉中, 排序改变和累进性偏离同等重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 各国再分配非效率程度和累进性偏离与人均 GDP 对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排序改变项与人均 GDP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需要通过调整结构促使再分配效率不断向最优水平接近, 资金分配要在进一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的同时, 最大限度降低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排序的改变。作为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强调探讨各国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并提醒研究者注意累进性与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再分配效率之间的
3、复杂关系。关键词: 收入再分配效应非效率指数排序改变累进性偏离*岳希明,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2, 电子信箱: yue ruc edu cn; 周慧,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 hui_zhou2020163 com; 徐静( 通迅作者) ,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邮政编码: 519082, 电子信箱: xujing79mail sysu edu cn。本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ZDA048) 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当然,文责自负。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再分配政策涵盖收入端的个人所得税和支出端
4、的社会保障支出两个领域。政府社会保障项目有时也被称为政府转移支付( 此处的转移支付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中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不同, 特指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从居民的角度而言, 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 因此又被称为转移收入。根据语境的需要, 本文同时使用社会保障支出、 ( 政府) 转移支付和转移收入等术语。一、引言经济学尤其是财政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以效率为目的的市场运作, 最终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过大, 当超出当代社会公平与平等价值观所能接受的程度时, 政府必须介入收入分配领域, 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手段调节收
5、入差距。当前,我国已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而政府再分配政策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实证方面, 诸多文献均显示了各国政府, 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再分配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Kristjnsson( 2011) 对 16 个 OECD 成员国以及 Mahler Jesuit( 2006) 对 13 个 OECD 成员国的测算结果表明, 在政府再分配政策介入之前, 以基尼系数4岳希明等: 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衡量的居民市
6、场收入差距在 0. 5 左右, 但经过再分配政策调节之后, 除极个别国家之外, 可支配收入差距均下降至 0. 4 以下, 政府再分配政策可令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降低 1620 个百分点。然而, 不同国家政府再分配政策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幅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 Lustig( 2011) 对阿根廷( 仅城镇) 、 玻利维亚、 巴西、 墨西哥和秘鲁五国的计算结果显示, 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虽然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但效果非常有限, 与政府介入之前市场收入基尼系数相比, 政府介入后的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仅降低 2 个百分点左右( 阿根廷除
7、外, 该国接近 5 个百分点) 。就市场收入差距和政府收入再分配效应, 蔡萌和岳希明( 2016) 对中国和 OECD 国家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 在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上, 中国远高于 OECD 国家均值, 但在市场收入差距上, 二者相差不大。把 Lustig( 2011) 的样本国家与 OECD 均值相比也如此。这也表明, 在由市场因素决定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上,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使发达国家, 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超过 0. 5 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甚至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收入差距, 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之所以高于 OECD 国家, 其主要原因在于
8、后者的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远超前者。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 测量和评价政府再分配政策效应成为收入分配研究的核心。通过比较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前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来测量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方向及大小, 是以往文献最常见的做法( 也称不平等指数差值法) 。除此之外, 还有探讨收入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效率表现的研究。与实际测量和评价收入再分配效应方向和大小的效应分析不同, 效率分析是以一定规模的政府再分配政策所能达到的最大收入分配效应( 或收入分配效应的潜力) 作为参照系,并将实际收入再分配效应与此参照系相比, 进而测量和评价政府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效率表现。效率分析的以往文献主要包括两
9、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寻找何种税负和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案, 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即刻画和定义最优收入再分配方案。其次是提出效率指数并估计效率结果, 借此评价政府再分配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的效率表现。不难看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效率分析较效应分析更具有政策含义和现实意义, 但遗憾的是, 效率分析研究较少, 与大量的效应分析文献相比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定义并分解再分配非效率指数, 进一步挖掘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政府再分配政策未实现其最优效率的原因, 为改善当前世界各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效率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政策建言。目标是研究如何在不增加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总成本的前提下, 通过
10、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提升再分配政策分配效率, 为缩小收入差距、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可操作的改革方案。本文以下的安排是: 第二节是文献综述, 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原创性; 第三节介绍再分配非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方法; 第四节利用卢森堡微观收入数据库( LIS) 及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 CHIP) 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节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并就相关研究的未来方向给出建议。二、文献综述在政府再分配政策效应研究领域, 文献非常丰富。尽管如此, 广义而言无外乎两类: 第一类是对再分配效应实际值和边际值的测量和分析( 以下简称效应分析) ; 第二类是对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效率表现的度
11、量( 以下简称效率分析) 。前者通过估计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收入分配效应, 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再分配政策总体上( 或者边际上) 是否,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后者的目的在于测量和考察再分配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52021 年第 9 期上的效率表现, 需要以一定标准作为参考。具体而言, 效率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给定规模下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最优( 或潜在) 效应( 即给定政府转移支付规模能够缩小收入不平等的最大程度) , 然后以此为参照系, 通过对比最优效应和实际效应, 进而评价现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效率表现。关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文献很多, 对总体效应的研究方法多为累进性定义或再分配效应指数的
12、定义及其分解,例如 Kakwani( 1977) 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税率项和累进性项的乘积, Kakwani( 1984) 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Aronson et al ( 1994) 、 Duclos et al ( 2001) 和Cok et al ( 2013) 等用不同的方式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纵向公平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效应的差值, Kakwani Lambert( 1998) 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公平部分和不公平部分等。对再分配政策的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Lerman Yitzhaki( 1985) 提出的基于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分解法( 卢盛峰等, 2018)
13、 。对不同政策项目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有 Urban( 2014) 提出的基于再分配效应分解的边际效应法( 解垩, 2018) 、 夏普里值分解法( Shorrocks, 2013) 、 基于回归的基尼系数分解法( Morduch Sicular, 2002) 、 循序分解法( 如汪昊和娄峰, 2017) 和反事实分解法( 卢洪友和杜亦譞, 2019) 等。边际效应法和不同项目的效果分解法与本研究不在同一体系, 方法论部分不再详细展开。在对总体效应的分解方法中, Kakwani( 1984) 的分解因其简洁性和经济含义的明确性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Kakwani( 1984) 的原始研究主
14、要针对税收的再分配效应, 但同样可应用于转移支付政策, 对应的分解公式可写为:E = GX GY= ( CXY GY) r1 + r( CXT GX)( 1)( 1) 式中, E 表示再分配效应,X、 Y 和 T 分别代表居民的转移前收入、 转移后收入( 也称总收入或可支配收入) 和转移收入。G 和 C 分别表示基尼系数和集中率, 由此, GX和 GY分别是转移支付前和转移支付后收入的基尼系数, CXY和 CXT分别表示按转移前收入( X) 排序计算的总收入( Y) 和转移收入( T) 的集中率。r 表示平均转移收入比率( 人均转移支付除以人均转移支付前收入) 。( 1) 式中第二行第一项(
15、CXY GY) 为横向公平项, 第二项r1 + r( CXT GX()为纵向公平项, 在Kakwani( 1984) 中分别用 H 和 V 表示, 因此有 = H + V。根据 Kakwani( 1980) 、 Atkinson( 1980) 和 Plotnick( 1981) 的证明可知, 如果再分配政策不改变居民收入排序, 则横向公平等于0, 即 CXYGY=0; 否则一定是 CXYGY0, 且改变排序的程度越大, CXY GY的绝对值也越大。也就是说, 如果再分配政策改变居民的收入排序, 违背横向公平的话, 再分配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将会被削弱。( 1) 式中纵向公平项又由两项构成: r
16、/( 1 + r) 和( CXT GX) , 其中后者即是 Kakwani( 1977) 对税收累进性指数给出的定义。本文同样以此指数表示政府转移支付6岳希明等: 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究自 eynolds Smolensky( 1977) 和 Kakwani( 1977) 在同一年使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差值作为再分配效应指标之后,多数研究都遵循了此法。在中文文献中, 多使用 MT 指数作为再分配效应的指代, 认为 Musgrave Thin( 1948) 首次提出了基尼系数差值法, 但此种说法存在偏误, 该文的确首次提出用税前税后基尼系数的变化来定义税收的有效累进性, 但他们所用
17、公式并非基尼系数差值, 而是( 1 GY) /( 1 GX) 。这些分解公式中, 横向公平的定义和衡量方式都不尽相同, 并未达成共识。本文遵循多数文献的做法( Lambert amos, 1997; Aronson et al, 1994; Urban Lambert, 2008) 等, 使用 E 指数来指代政策前后基尼系数的差值。Kakwani( 1984) 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和, 其后也有研究者将 Kakawani 分解公式改写为纵向公平与横向不公平的差值, 其中的横向不公平等于 GY CXY, 是横向公平的相反数, 也有研究将其称为再排序效应。的累进性, 用 P 来代
18、表:P = CXT GX( 2)值得注意的是, 在研究税收时, P 0 意味着累进性税收, 表示高收入人群承担了更高的税率;而当政策手段为转移支付时, P 0 意味着累进性转移支付, 表示低收入人群获得了更高的转移收入比率。若要转移支付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即 E 0) , 政策必须是累进的, 但累进性仅是政策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与效应分析文献相比, 效率分析文献少, 历史短, 且内容单一和集中, 主要的文献有 Fei( 1981) 、 Fellman et al ( 1999) 、 Fellman( 2001) 、 Enami( 2017) 和徐静等( 2018) 。上述文
19、献均集中于最优再分配方案的定义, 即何种税负或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案能最大限度降低收入不平等, 实现其再分配的最大潜力。作为再分配政策工具, 徐静等( 2018) 仅仅考察了政府转移支付, 除此之外, 其他文献同时考察了税收和转移支付。尽管表述方式不同, 但最终定义的最优再分配方案是一致且唯一的。以下对文献给予简单介绍, 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原创性。Fei( 1981) 认为, 在税收和转移支付总额给定, 且预算平衡的情况下, 存在一个“二值型财政计划” 使政策介入后的收入差距最小, 并对任意“合理的” 不平等指数有效。该“二值型财政计划”的特征是: 高收入者缴纳税收, 低收入者获得转移支付,
20、 根据给定的预算规模, 可确定可支配收入的下限 M*和上限 M*两个值。其中, 所有缴纳税收的居民, 税后可支配收入等于 M*; 所有获得转移支付的居民, 转移支付后的可支配收入等于 M*, 再分配政策实施前收入介于 M*和 M*之间的居民, 既不纳税也不接受转移支付。然而, 政府预算平衡往往非常困难, 因此 Fellman et al ( 1999) 放松了预算平衡的假定, 重新定义了最优税收政策和最优转移支付政策。用 y 表示居民市场收入, 根据给定的税收总额( 即预算规模) , 可以找到一个常数 a, y a 的人纳税, 税额等于 y a, 而 ya 的人无需纳税, 由此得到最优税收政策
21、。根据给定的政府转移支付总额, 可以找出一个常数 b, y b 的人, 得到转移收入, 金额为b y, 而 yb 的人, 得不到转移支付, 由此得到最优转移支付政策。Fellman( 2001) 进一步论证, 在所有税收/转移支付方案中, 上述规则可令政策实施后的基尼系数最小。与 Fellman et al ( 1999) 和 Fei( 1981) 相比, Enami( 2017) 和徐静等( 2018) 仅对最优方案进行文字性描述, 并未使用数学公式进行严格定义。例如, 徐静等( 2018) 定义下的政府转移支付最优分配方案( 也称补短板式转移支付方案) , 即在给定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条件下
22、, 首先把资金发放给初始收入由低到高排序的第一人( 即最低收入者) , 使其收入等于排序中的第二人( 即次低收入者)后, 转而补贴此时最低收入的两人, 使其收入等于排序中第三人的收入水平。如此反复, 直到用尽所有的转移支付资金。Enami( 2017) 也作了大致相似的描述。上述文献, 基本囊括了当前基于再分配政策实际水平和最优潜力度量政府再分配效率的所有研究。更为重要的是, 虽然对最优分配方案的描述方式和证明过程不同, 但最优分配方案的实质完全一致。除 Fei( 1981) 和 Fellman( 2001) 之外, 其余三个文献进而给出了衡量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72021 年第 9 期此处所说
23、的转移收入比率指微观层面住户收到的转移收入与其转移前收入的比值, 除此处外, 后文的转移收入比率都指全社会平均的转移支付比率。就税收而言, 人们通常所说的累进性税收具有缩小收入差距作用的判断, 是以 H = 0( 或即使 H 0 但 H 的绝对值足够小) 作为前提的。而现实中平均税率( r) 与累进性指数( P) 完全相同的两个税率表, 其收入分配效应( E) 也有可能不同, 其原因在于不同的税率表可能导致不同 H 值。这一点在考察社会保障支出( 或转移收入) 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时出现的几率较大。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适合税收和转移支付, 受限于各国税收数据的可得性, 故以转移支付为主考察再分配效率
24、。这里所说的 “合理的” 不平等指数是指满足匿名性条件( 个人之间交换收入不影响整体不平等指数) 和道尔顿转移原则( 由富人向穷人转移少量资金会使不平等指数下降) 的不平等指数。入不平等上的效率指标, 且效率指数完全相同。用 GX表示再分配政策介入前收入的基尼系数,G*表示最优再分配政策实施之后基尼系数, E*= GX G*则是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最优值, 即给定规模下政府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的最大潜力。将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际值( 如( 1) 式所示) 和最优值相比, 即为效率指数, 用公式表示如下:E =GX GYGX G*EE*( 3)( 3) 式中, E 代表效率指数, 取值为 E1。
25、当 E =1, 表明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实现了最大潜力; E 取值越小, 代表再分配效率越低; 当 GX GY时, E 取负值, 意味着再分配政策扩大了收入差距。实证研究中, Fellman et al ( 1999) 使用芬兰的住户数据发现, 税收和转移支付两种再分配工具组合的效率估计值在 13% 17% 之间。徐静等( 2018) 使用 CHIP2013 住户数据,发现我国政府转移支付效率估计值约为 15% 。收入再分配过程和基尼系数研究对象E( = GX GY) ( 即再分配效应指数) 为 Kakwani( 1977, 1984) 和徐静( 2014) 等文献的研究对象E =E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府 居民 转移 支付 再分 效率 研究 岳希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