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早出新证.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早出新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早出新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早出新证 本文对高校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高校晚出的各种理由均不能成立,高校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认为传统分高校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高校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颢修订的高校最接近原貌。高校曾子五行早出郭店楚简的发觉,引起学者重新探讨曾子(包括子游)、子思、孟子一系思想发展的爱好,而探讨曾子等人的思想,不能不谈到到高校。因为根据传统的说法,高校乃成于曾子及其门人之手。但近代以来,很多学者又对此提出疑义,认为高校成书于秦汉之际,甚或在汉武帝之后。那么,实际状况究竟如何呢?高校是早出还是晚成呢?本文拟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简帛材料,对这一
2、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新的探讨。不妥之处,恳求方家指正。(一)高校的作者和年头,学术史上始终存有争辩,宋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较早,并上溯到孔子、曾子,如程颢认为高校乃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熹高校章句引)并作高校定本一卷,对今本高校的章次进行了调整(1)。后朱熹又作高校章句一卷,认为高校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同上)程朱以上的观点并没有具体的论证(2),却得到宋明时代学者的普遍响应,有些学者如王阳明等,虽然与朱熹在格物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也都承认高校是圣贤所传。这可能与当时儒家学者强化道统意识,以与佛道对抗的现实须要有关。但自清代
3、以来,高校出自孔、曾的观点受到普遍怀疑,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成书是在秦汉以后,并提出种种依据予以论证。高校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献上对其作者和年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礼记又是西汉初年搜集和发觉的儒家著作的汇编,来源比较困难,绝大多数是先秦古文,个别有汉初成篇的。(3)凭此尚无法断定其详细年头,出现争辩也属正常。但综观晚出论者的种种论述,其立论并不能让人信服,且不乏武断之处,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故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认为高校晚出,一个重要依据是认为高校与礼记中的学记有关,是对古代学校制度的反映,而高校制度晚出,故高校亦晚出。清代学者陈沣指出,高校与学记中一段文字相近,二者均论
4、高校之道,有亲密关系。学记的这段文字是: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郑注:当为‘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劝服,而远者怀之,此高校之道也。陈沣认为‘知类通达’,物格知至也;‘强立不反’,意诚意正身修也;‘化民易俗,近者劝服,远者怀之’,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其‘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则格物致知之事也。(4)陈沣认
5、为高校与高校制度有关,可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朱熹在高校章句序中说:高校之书,古之高校所以教人之法也。但他认为高校制度形成较早,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高校,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他仍能够把高校看成先秦古籍。而陈沣以后的学者则依据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的说法,认为周以前仅有校序庠,未尝有高校,高校制度实形成于秦汉之后,这样高校的成书也被推后,清代学者陆奎勋、日本学者武内义雄(5)甚至认为高校作于汉
6、武帝后。不难发觉,陈沣等人的观点实际包含两个前提,一是高校制度出现于秦汉以后;二是高校与学记一样,均是对古代学制的反映。而事实上,这两个前提根本不能成立,以上推断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首先,高校制度是否出现于秦汉之后,本身就是有争议的。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高校制度至少在周代已出现,如对古代学校制度进行过深化探讨的杨宽先生就认为,我国古代学校教化,起源很早。也许商代贵族已有学校。西周贵族教化子弟的学校,已较完备,有所谓小学和高校。并说西周高校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事实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7、。(6)杨先生的看法有文献作依据,符合古代学校的实际。如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高校,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高校,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高校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更重要的,甲骨文中已有多子其徙学,返不遘大雨(龟甲兽骨文字卷二)的记载,金文中也出现小学(大盂鼎)、学宫(静簋)、辟雍(麦尊)等概念,郭店简唐虞之道有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明确提到高校。晚出论者可以怀疑王制等篇的牢靠性,却无法否定甲骨、金文尤其是出土竹简材料,
8、而高校晚出一旦被否定,其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退一步讲,高校制度即使果真是秦汉以后才出现,也不就意味着高校就肯定晚出。因为所谓高校与学记内容相近,均是对高校制度的反映,本身就是后人的一种联想,并没有多少事实依据。相反,假如将二者作一比较,不难发觉它们之间实际存在较大差别。学记所说的高校,从上下文来看,应是指详细的高校设施,这种高校中是以离(注:解析)经辨志,也即是以经学的传授为中心内容的;而高校一文根本就没有提及详细的学校制度,郑玄礼记书目说:名曰高校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郑玄的这个说明比朱熹更为合理,且与高校的中心内容修、齐、治、平相符合,应当是高校的原意。因此高校与学记虽然均谈到高校之道
9、,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点连主见高校晚出的徐复观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他说高校与学记等篇,将教学之基础建立于经典之上的也完全不同。高校系完全代表儒家之志向。亦即是说,由高校所反映的学问内容,未曾受到西汉以经典为学问中心的影响。……固无俟于学记与之相独创。且就两书之内容、规模、气象言之,彼此间决无干脆之关联。(7)其实高校的修、齐、治、平渊源甚早,(详下)固不待于高校制度形成以后才能出现。从孔子的思想来看,他虽然没有干脆运用修、齐、治、平的概念和语言,但他主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与这一思想也大体相符,而孔子正生活于旧的学校制度
10、起先瓦解,新的学校制度尚未形成的时代,若按以上的观点,岂不是孔子的思想也要晚出了?晚出论者的逻辑是,只有高校制度形成和完备以后,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才能够出现和产生,而我们认为修、齐、治、平作为儒家的一种人生志向和实践原则,与高校制度根本无关,相反,只有当这一志向独立于学校制度之外时,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而一旦与学校制度相结合,便意味着它本身的没落和衰竭。这只要将孔孟之类的儒者与汉代以后的经儒作个简洁的比较,便可以看得很清晰。晚出论者的另一个依据,是高校的思想在相关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因而高校一书亦形成较晚。高校的基本思想是所谓的三纲领八条目,而八条目中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出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