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_陈朴.pdf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_陈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_陈朴.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陈朴林垚刘凯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构建多部门和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定量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过去 20 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能够刻画生产率、 产品流动性摩擦、 劳动力流动摩擦以及投资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将模型应用于 30 个省级行政区域并进行校准, 本文研究了中国从 19972012 年间的经济增长, 发现生产率冲击和投资冲击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此外, 贸易壁垒冲击和劳动力流动成本冲击也对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 省际间贸易壁垒冲击的影响更强。此外,劳动力流动成本冲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伴随时间推移越来越
2、重要。利用本文的模型, 我们还在一般均衡视角下分析了广东省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区域传导效应以及北京和上海劳动力流入壁垒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还发现, 对劳动力市场和产品流通进行改革以构建更高层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减少劳动力流动摩擦和产品流动摩擦, 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关键词: 统一大市场区域贸易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陈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2, 电子信箱: puchen ruc edu cn; 林垚( 通讯作者)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 610065, 电子信箱: rdlinyao1992 163 com; 刘凯, 中国人民大
3、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2, 电子信箱: liukeynes rucedu cn。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BJL023) 和北京高校 “双一流” 建设的资助。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当然文责自负。一、引言在过去七十年,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 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名义汇率下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购买力平价下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条: 一是逐步构建有效率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使市场机制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 努力实现生产要素以及各种产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二是积极融入世界
4、市场,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充分挖掘自身比较优势。这两条都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其中第一条,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尤为重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包括: 努力消除区域之间阻碍生产要素( 资本、 劳动等) 流动以及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区域壁垒、 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不合理政策, 努力消除行业之间以及部门之间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垄断行为、 行业壁垒以及不合理政策和规定。2020 年 7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 , “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而加快构建更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打破各种壁垒, 以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
5、高效流通, 则是为国内大循环搭好平台、 形成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任务。历史和经验分析表明, 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会受到区域和行业因素的影响。例如, 过去几十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区域因素; 最近几年中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行业因素。这些区域和行业结构差异以及潜在生产率变化的差异04陈朴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都说明行业和区域构成是理解宏观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影响区域和行业构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间贸易、 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和区域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区域和行业对整体经济表现的影响。中国经济过去
6、数十年的快速增长也体现了国内区域间的产品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王小鲁和樊纲, 2004; 邓慧慧, 2009; 盛斌和毛其淋,2011; 许统生等, 2013;郝大明, 2015; 蔡昉, 2017)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经济增速下滑, 中国经济内在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应对经济增速下滑, 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前重大挑战。区域间产品流动、 劳动力流动和生产率变化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 通过降低区域间产品流动摩擦和劳动力流动摩擦能否推动未来的潜在增长?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仅能够帮助梳理和归纳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 而且有助于确立未来新的增长动力,
7、 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大部分的宏观研究主要强调总体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少文献认为总体冲击的假设并不合理, 并且证实单一行业或者区域的冲击对宏观经济也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Horvath( 1998,2000) 最早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数据来刻画行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现通过多部门行业冲击模型也能够刻画宏观经济的波动。最近的文献除了关注行业冲击, 也开始关注区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区域因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亚于行业因素, 同时考虑行业和区域因素对于研究宏观经济更为重要( Caliendo et al, 2015; Caliendo et al, 2018; Tombe Zhu,
8、2016) 。因此, 考虑区域因素是了解微观层面对宏观、 行业、 地区经济增长波动的关键。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扭曲在逐渐减弱, 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扭曲在过去几十年来显著减弱, 产品在地区之间的流通成本也在显著下降。随着金融系统改革的深入, 资本能够以更多形式在地区之间有效配置。因此, 区域间贸易、 劳动力流动等因素所导致的区域间相互作用成为冲击传导的重要机制。在这一背景下, 测度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摩擦并刻画其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就更为重要。此外, 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区域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机制并量化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按照这一思路, 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区域和多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9、 以此来定量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历史贡献。我们的模型建立主要依赖于 Eaton et al( 2016) 。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模型扩展到不同部门。此外, 我们在模型中引入区域因素, 包括国家内部区域间贸易和劳动力流动。区域间贸易和部门之间的联系是由区域的投入产出关系来刻画。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会受到流动成本的影响。在劳动力流动存在成本的假设下工人会面临工作地点的选择问题。给定劳动力流动成本, 工人在不同区域获得不同收入。部分工人会选择在区域间流动, 另一部分工人选择留在原有工作地点。此外, Eaton et al ( 2016) 的框架能够帮助刻画资本积累。利用模型计算
10、如下省际冲击: ( 1) 各生产部门的生产率; ( 2) 省际间贸易成本; ( 3) 省际间劳动力流动成本; ( 4) 资本品投资冲击; ( 5) 产品需求。因此通过模型能够清晰刻画产品流动摩擦、 劳动力流动摩擦、 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和资本积累, 确定不同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主要分析了 19972012 年中国经济增长。计算主要依赖中国不同行业省际贸易数据、 省际人口流动数据和工业产出数据。我们通过 1997 年、 2002 年、 2007 年和 2012 年省际间投入产出表获得各省不同行业的双边贸易额。各省人口和省际人口流动数据通过中国 2005 年、 2015 年 1%抽样人口调查
11、和 2000 年、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获得。此外, 我们收集 31 个省份的价格和产出数据。利用模型和数据计算 19972012 年不同冲击的时间序列。142021 年第 6 期由于省际人口流动数据和省际间投入产出的限制, 本文利用数据主要讨论了 2012 年之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人口流动和产品流动的特点仍旧是 2012 年之后中国宏观经济动态变化的主要特征, 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仍旧适用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模型中引入不同的省际冲击, 通过反事实模拟发现生产率冲击和投资冲击是过去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贸易壁垒冲击和劳动力流动成本冲击也对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
12、省际间贸易壁垒冲击的影响要更强。此外, 劳动力流动成本冲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伴随着时间越来越重要。最后, 分析了各种冲击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简要讨论了相关反事实模拟下区域经济的变化。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构建了能够全面刻画区域间贸易、 劳动力流动和资本积累的动态均衡模型, 从而能更系统地讨论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包括区域因素和行业因素)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Eaton et al ( 2016) 主要讨论了国家之间冲击的传导对贸易的影响, 并没有将劳动力流动考虑在内。Tombe Zhu( 2016) 讨论了区域间贸易和劳动力流动, 主要是省内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13、但其模型没有将资本积累纳入, 而资本积累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且劳动力流动往往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动态变化, 忽略资本积累讨论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遗漏掉很多重要的传导机制。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同时引入了区域间贸易、 劳动力流动和资本积累,更贴近中国经济的实际, 也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各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由于引入了资本积累过程并考虑了资本积累与区域间贸易和劳动力流动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本文中区域间贸易和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影响同 Tombe Zhu( 2016) 的结果有一定差异, 本文的机制分析更加丰富。第二, 结合中国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计算, 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 从而可以对各种冲击进
14、行定量研究和反事实分析, 进而能够对中国未来的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经济增长提供严谨的政策分析。第三, 基于所构建的模型, 研究了广东省生产率提高和北京上海劳动力流入壁垒上升通过一般均衡效应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 有助于为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文献述评本文主要探寻区域间和行业间要素流动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区域间贸易、 区域间人口流动和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 从以下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 区域间贸易中国省际贸易成本反映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一体化程度的上升主要体现在地方行政保护和垄断的
15、下降, 物流交通成本的下降。省际贸易的发展能够推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协作, 并帮助企业形成统一的市场。最近几十年间中国区域和省际贸易成本逐渐下降, 成为推动中国总体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盛斌和毛其淋, 2011; 沈坤荣和李剑, 2013; 张少军和李善同, 2017) 。评估区域市场整合程度, 测度省际贸易成本并确定影响省际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是这一领域的关注点之一( 陈勇兵等, 2013) 。此外, 交通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影响省际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有效降低贸易成本, 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刘建等, 2013;许统生等, 2013) 。伴随交通基础设施的
16、改善和市场分割度的下降, 中国加入 WTO 后区域间贸易成本下降, 国内一体化水平上升( 刘生龙和胡鞍钢, 2011; 潘文卿和李跟强, 2017) 。( 二) 劳动力流动较多文献关注影响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是由产业政策造成的, 地区间的差异增强了这种趋势( 蔡昉, 1995) 。因此, 产业因素被认为同劳动力流动有密切关系( 范剑勇等, 2004) 。此外, 户籍制度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 孙文凯等,2011; 周文等, 2017) 。房价差异会对劳动力流动带来影响, 并推动产业发生转移( 高波等, 2012; 张莉等, 2017;
17、 周颖刚等, 2019) 。Jiang Shi( 2015) 通过多部门模型估计了中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成本, 发现流动成本很高且呈现不对称的特点。24陈朴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地区收入差异伴随劳动力流动发生改变。已有的理论和现实数据表明, 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差异有一定影响。由于中国劳动力流动成本过高, 仍有潜力通过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来减小地区差异( 姚枝仲和周素芳, 2003) 。劳动力流动成本也会影响不同地区市场准入的差异, 而不同地区市场准入的差异会导致收入差异( 范剑勇和张雁, 2009) 。另外,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和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表明劳
18、动力市场改革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也能为未来整体生产率的提高提供有益启示( 郝大明, 2015; 伍山林, 2016;蔡昉, 2017) 。当前劳动力配置扭曲仍旧很高, 导致过多劳动力滞留农村, 带来效率损失( 盖庆恩等, 2013)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例如,资本流动的特征决定了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许召元和李善同, 2009; 邓慧慧, 2009) 。( 三) 投资大量研究认为中国投资效率存在各种问题, 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 资本收益率下降, 投资效率低下( 袁志刚和何樟勇,
19、 2003; 李治国和唐国兴, 2003; Zhang, 2003; 沈坤荣和孙文杰, 2004) 。中国的投资仍旧保留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较差的制度环境将容易诱导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并加剧其投资冲动, 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awski, 2002; 陈志勇和陈思霞, 2014)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整体资本回报率下滑的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白重恩和张琼, 2014; 张勋和徐建国, 2014; 陈志勇和陈思霞, 2014) 。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增加和政府规模的扩大, 资本在不同行业间的配置出现了更多的扭曲, 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 陈彦斌等, 2015; 柏培文和许捷, 20
20、17) 。综上所述, 已有文献虽然就区域间贸易、 劳动力流动和资本积累等对中国经济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系统地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视角全面考察商品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在国内大循环中的畅通及其与资本积累的互动、 定量分析这些因素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贡献率的动态变化, 这类研究较为缺乏。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弥补相关文献空白, 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出政策建议。三、区域经济特征本文主要讨论 19972015 年区域间劳动力和区域间贸易的变化。由于数据限制排除西藏, 仅讨论余下其他省份。1958 年以来户籍制度被认为是阻碍省际
21、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和劳动力的分布和配置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造就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国产业政策转向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已经先于人口分布转变发生, 这为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提供了基础和初始动力。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诸多特殊政策, 其发展逐渐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不平衡增强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政府逐渐开始户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 2003 年全国范围实施行政制度改革, 颁布 行政许可法 , 不同地区逐渐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的要求, 这些措施
22、加快了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但是, 由于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有限, 不得不面对过高的医疗和教育成本,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仍旧很高。在本文中, 我们利用 1%抽样人口调查和人口普查数据构建劳动力区域间的流动数据。将五年前常住地同现住地不同的工人划分为省际间的流动人口。数据显示, 相对不发达内陆省份, 沿海和发达地区外来人口所占份额更高。同时, 2015 年沿海和发达地区外来人口所占份额仍旧高于不发达内陆省份, 但是发达地区移民份额出现了显著下滑。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取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对外贸易成本342021 年第 6 期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 中国区
23、域间的贸易成本也发生了显著下滑。区域间贸易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的推出, 降低了区域间市场的分割程度。同时, 加入 WTO 后, 对外开放促使地方政府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动了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物流成本的降低也降低了区域间的贸易成本。本文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间的贸易数据。将行业划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行业, 并计算各个省份从其他省份的进口份额, ni=xniNi =1xni, 其中 xni是省份 n 来自省份 i 产品的支出。从 1997 年和 2012 年各省份的耐用品省际进口份额可以看到, 各个省份都更倾向购买来自本省的产品。
24、从 19972012 年, 随着省际贸易成本的下降, 本省产品所占份额发生了显著下滑。从1997 年和 2012 年各省份的非耐用品进口份额可以看到, 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各省越来越多购买其他省份的产品。通过投入产出数据我们还计算了各省来自国外耐用品和非耐用品进口份额, 结果显示伴随贸易成本下降, 来自国外的产品份额逐渐上升。四、模型( 一) 模型设定假设经济体中有 N 个地区, 每个地区的生产者分为三个部门: 耐用品的生产部门( D) , 非耐用品的生产部门( N) 和服务业的生产部门( S) , 我们用 =N, D,S 表示三个部门的合集。其中, 耐用品全部用于当期投资, 非耐用品和服务则
25、全部用于当期消费。i 地区生产的商品可以运送到 n 地区消费, 不过运输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运输成本。假定该运输成本类似冰山贸易成本, 即从 i 地运送1 单位商品到n 地需要djni, t1 单位的商品。非耐用品和耐用品属于可贸易品, 用集合 T来表示, 服务属于不可贸易品, 该商品的冰山贸易成本无限大。生产要素由资本和劳动构成, 生产函数为科布 道格拉斯形式。一个地区某个部门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可以用一个闭集 z 0, 1 来表示, 因此, 在 t 时期 n 地区 j 部门 z 产品的产出 yjn, t( z) 可以写为:yjn, t( z)= ajn, t( z) Bjn( Ljn, 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统一 大市场 建设 资源配置 效率 中国经济 增长 陈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