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综述_张军.pdf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综述_张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综述_张军.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 新问题、新范式与中国学者的探索* 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综述张军张晏王永钦*张军、 张晏、 王永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200433, 电子信箱: junzh_2000 fudan edu cn, yanzhang_fd fudanedu cn, yongqinwang fudan edu cn。作者感谢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14PJC01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673058) 的资助; 感谢张永山、 陈彦斌、 许志伟、 刘凯等老师的建议和帮助, 但文责自负。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重构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宏
2、观经济政策框架。19291933 年的“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终结了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 开启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广泛调控的凯恩斯主义时代, 经济学家在对 “大萧条” 的反思中认识到劳动力市场刚性的重要性, 围绕“大萧条” 发生根源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20082012 年源自美国住房市场和影子银行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大衰退” ( great recession) , 是 “大萧条” 以来最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使得主流宏观经济学面临自理性预期革命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大衰退” 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产
3、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综述将系统梳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 新范式, 结合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总结国内外学者的探索, 探讨当前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一、宏观经济研究的新问题全球经济和政治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呈现出了新现象。在经济方面, 发达经济体( 尤其是欧元区) 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债务高企, 经济增速下滑; 在政治方面,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 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中美贸易摩擦。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尤为关注以下问题:1 金融危机的爆发颠覆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仅注重实体部门的传统认知, 金融市场摩擦被广泛关注。如果说 “大萧条” 使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
4、刚性, 那么 “大衰退” 则使经济学家开始关注金融合约的刚性, 尤其是债务合约的刚性。美国的金融危机源自金融创新导致的过高的家庭债务。债务合约的刚性使其不仅不能分担风险, 反而成为一种反保险( anti- insurance) : 在经济下行时, 家庭层面的债务积压将风险转移到那些最脆弱的群体( 如低收入债务人) 身上, 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层面的债务积压则表现为企业投资不足, 这都会使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 Mian Sufi,2018) 。值得注意的是, 劳动力市场的刚性与债务市场的刚性的交互作用加剧了经济衰退, 金融市场的“ 摩擦” 和其他市场(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 的 “ 摩
5、擦” 之间的互动, 是目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应地, 在经济周期研究方面,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并没有充分考虑内生的金融风险和杠杆周期, 而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学家发现 “大衰退” 是由经济中的债务尤其是家庭债务过高引起的。这说明金融结构尤其是杠杆周期对经济周期有深远的影响( Geanakoplos, 2010;Mian Sufi, 2018) , 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内生于金融体系。更广泛的跨国数据也表明, 债务水平可以预测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 Schularick Taylor, 2012) 。2 由于金融摩擦在经济周期中的重要性, 金融危机后更多的研究关注经济主体的异质性, 例如3022
6、019 年第 9 期在杠杆问题中区分债务人和债权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经济学研究发现, 过高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严重的杠杆问题, 进而导致了经济危机( Kumhof et al,2015) ; 而杠杆周期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因为抵押品约束, 穷人在资产( 如房地产) 市场上, 只能在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 “高价入市” , 在下行阶段则被迫 “低价抛售” ; 而富人则没有这个约束, 他们可以选择最好的时机入市, 尤其在经济下行时可以抄底。3 在政策应对方面, 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采取了新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 由此也引发了对非常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关注。由于
7、传统的基于利率的货币政策存在零利率下界( zerolower bound) 约束, 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系的央行在危机爆发后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和前瞻式引导货币政策。这两种非常规货币政策都与杠杆周期理论相吻合, 在经济危机期间, 关于抵押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去杠杆和流动性的枯竭, 而这两种货币政策都可以增加经济中的抵押品价值, 从而恢复流动性。在 “事前” 防范金融危机和熨平经济周期方面, 由于资产合约实际上有两个维度: 收益率( 利率)和质押率, 因此, 理想的货币政策应该能够调节这两个维度。而各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关注利率,忽略了质押率的调节, 这导致了杠杆周期在历史上反
8、复出现( Geanakoplos,2010) 。除了货币政策要监控经济中的杠杆水平之外, 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监管, 其目的就在于防止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过度积累, 这与金融危机之前监管当局只关注个别银行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截然不同。具体而言, 政府应该实施反周期的杠杆率监控, 在经济繁荣期要限制杠杆率的上升, 在经济下行期则要防止杠杆率的过度下降, 以防资产价格的暴跌和经济的紧缩。这次金融危机后 , 巴塞尔协议 已经将杠杆率的监控作为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此外, 应对经济风险还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减税和转移支付可以缓解经济中的债务积压问
9、题, 促进经济复苏。二、宏观经济研究的新范式“大衰退” 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而言, 金融危机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前沿研究范式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1 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融合产生了 “宏观金融学” ( Macro Finance) 。在 “大衰退” 之前,金融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隔离的; 在对风险的处理方面, 它们恰好是两个极端: 内生的风险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则只将风险当作某种外生的冲击。在金融危机后, 宏观经济学开始更认真地对待“金融摩擦” ( 不完全市场、 不完备合同、 不完美信息导致的问题) , 并用来研究内生的杠杆水平、 资产
10、泡沫、 系统性风险、 收入差距、 资源误配等重要的问题。这种交融产生了一个崭新的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宏观金融学。2 宏观经济学研究更加注重异质性与摩擦。由于市场摩擦( 尤其是金融摩擦) , 原先的代表性主体( representative agent) 模型不再适用, 新的宏观经济模型、 尤其是宏观金融模型都采用异质性主体模型。为了处理异质性和非线性问题, 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超越传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模型, 而考虑有更好的金融经济学基础、 能够内生出金融危机的建模方法( Brunnermeier Sannikov, 2014) 。宏观经济学考虑的异质性主要涉及家庭、 企业与金融
11、中介三个维度, 现有文献在每个维度均产生了重要的研究方向。3 相应地, 在实证方法上, 由于经济主体异质性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开始采用微观数据, 过去 20 多年来在应用微观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的实证方法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应402张军等: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 新问题、 新范式与中国学者的探索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前 , “金融加速器” 文献将金融摩擦纳入宏观经济学框架, 但风险和金融危机还是外生的( Bernanke et al, 1999) 用到宏观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宏观经济学家们开始更多地使用金融经济学和实证微观经济学中常用的因果关系识别策略
12、( 如事件研究法、 双重差分、 工具变量) 来确立宏观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 相对于原来主要依赖时间序列宏观数据的实证方法, 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美国经济学会最新一届的克拉克奖授予了用微观数据和因果关系识别来研究宏观问题的中村惠美, 也许就是这种宏观经济研究新潮流的一个明证。虽然在引进国际主流方法方面, 中国的学术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 但在构建能够解决国内重要经济问题的宏观理论方面, 仍显不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标准的金融加速器模型来探讨中国的经济波动特征以及相应的宏观政策评估, 运用异质性宏观模型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相对不足。当然
13、, 国际前沿理论主要基于发达经济体, 其经济结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吻合, 因而在借鉴其分析范式的同时, 需立足现实, 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特有的结构特征。结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 新范式和新挑战, 我们认为, 通过异质性宏观模型和微观数据来刻画中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 有利于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定量评估宏观经济政策。此外, 地方政府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研究政府公共政策时, 有必要利用政府异质性来刻画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的结构性问题。三、中国宏观经济学者的新探索为推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术研究, 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学者之间的交流 , 经济研究 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14、、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共同发起 “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 。首届论坛于2019 年6 月15 日至 16 日,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论坛开幕式由 经济研究 杂志社社长张永山主持,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 经济研究 主编黄群慧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15、院长张军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主旨演讲部分,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上海社科院原院长王战教授分别从国际国内形势、 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等方面做了题为 关于中国经济的若干问题 的主旨演讲。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范剑青教授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起源与挑战出发, 做了题为 人工智能与宏观预测 的主旨演讲,并以预测债券风险溢价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实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做了题为 关于中国经济效率的几点思考 的主旨演讲, 基于资本回报率与工资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姚洋教授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下滑 。经济研究 常务副主
16、编、 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做了题为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 的主旨演讲, 分别从经济结构转型、 技术进步、 思维与行为模式转变等多个维度总结了四个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做了题为 中国消费升级: 路径研究与对策 的主旨演讲, 基于详尽的消费分类数据系统估算和分析了中国消费的恩格尔曲线, 并针对消费升级提出具体对策。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以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的 7 大陷阱为主线, 做了题为 寻找理论支持: 开放宏观、 中国逻辑和现代货币理论 的主旨演讲。最后, 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做了题为 消费低迷怎么看 的主旨演讲, 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危机 时代 宏观经济学 中国宏观经济 学者 论坛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