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自主创...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跨越_程文.pdf
《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自主创...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跨越_程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自主创...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跨越_程文.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 兼论“ 中等收入陷阱” 的形成与跨越程文张建华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连续收入分布和创新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产品创新的数理模型, 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收入两分法、 不区分企业类型及消费者匹配的局限性。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发现: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的不同组合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 当经济体处于中低收入阶段时, 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会抑制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 但当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 如果收入差距未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缩小, 不仅自主创新将会受到抑制, 经济增长也将陷入停滞。这一微观机制解释了许多贫富分化严重的
2、后发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后,无法顺利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 的原因。本文还运用中国内资企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推论。本文有助于厘清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的不同组合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不同影响机理, 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提供了参考。关键词: 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自主创新中等收入陷阱*程文, 湖北大学商学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邮政编码: 430062, 电子信箱: chengwen12163 com;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430074, 电子信箱: jhzhanghust163 co
3、m。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常态下 中等收入陷阱 的定量识别、 风险预警与对策研究” ( 项目号: 16CJL015) 的资助。作者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文责自负。一、引言现有的 “中等收入陷阱” 成因研究大多数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 强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拉丁美洲和部分亚洲国家收入差距扩大, 以致中低收入群体不满、 贫富对立与社会动荡( 蔡昉和王美艳, 2014) ; 或是单方面强调中等收入国家在失去成本优势后, 由于技术创新不足经济增长乏力( 姚树洁和韩川, 2015) 。但除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性的极端个例外, 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作为“需求拉动” 因素, 更为普
4、遍地是通过作用于技术创新这一中间变量, 来影响“中等收入陷阱” 的形成。而这一复杂的影响机理正是现阶段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 探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路径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 1978 年到 2016 年,中国人均 GDP 从 382 元提升至 53980 元, 基尼系数也从 0. 317 扩大到 0. 465。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创新主体: 在低收入阶段和中低收入阶段, 外资企业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显著促
5、进了经济增长; 而在中高收入阶段, 内资企业的原创性技术进步则应转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张德荣, 2013) 。因此, 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的中国而言, 在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 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 提升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后续部分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对以往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回顾和评述。第三部分在742018 年第 4 期纵向产品差异化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了梯形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消费者连续的收入分布, 构建了一个创新不确定环境下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影响企业产品创新的数理模型。在此微观基础上, 结合新产品的扩散模型, 推导出了宏观视角下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对经济
6、增长影响的数理模型。第四部分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 直观地刻画了在不同的增长模式下, 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对微观自主创新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而揭示了 “中等收入陷阱” 的形成机理与跨越路径。第五部分使用中国内资企业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相关推论。第六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现有相关研究评述对于创新的源泉( sources of innovation) 究竟是什么,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论假说。一种是创新的 “技术推动” ( technology push) 假说, 认为创新活动是由来自于影响供给的技术和成本方面的因素, 如科学知识的发现、 技术的改进、 研发机构的效率
7、以及大规模推广新技术的成本等所决定的( Dosi, 1988) 。另一种是创新的 “需求拉动” ( demand pull) 假说, 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高低, 以及收入分配结构所蕴含的中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规模和支付能力, 是影响企业创新决策的最根本因素( Schmookler, 1966) 。尽管学术界对 “需求拉动” 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 但长久以来经济学理论关于消费者偏好具有同质性( homothetic preferences) 的假设直接导致了收入分布对创新没有任何影响, 因而 “需求拉动” 假说的研究远远少于 “技术推动” 假说。而在放松消费者同质性偏好后 , “需求拉动
8、” 假说理论研究的模型假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消费者按收入简单划分为富人与穷人的收入两分法研究。Falkinger Zweimller( 1996) 将消费者分为贫富两组, 从理论和实证上证明了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均会显著地影响新产品的数量和产品多样化的程度, 而且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还会使得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范围更为分散。Zweimller Brunner( 1997) 进一步将代表性消费者划分为富人、 中产与穷人, 发现收入差距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定价策略来影响创新。第二阶段是在收入两分法的基础上, 在需求侧加入消费者具有分层偏好 ( hierarchicpreferences) 的假设
9、。Zweimller( 2000) 在将消费者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后, 用指数 j 来衡量分层偏好, 即穷人的消费集中于 j 值低的生活必需品, 富人购买 j 值高的奢侈品, 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可以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来影响企业创新。Foellmi Zweimller( 2006) 在收入两分法和和分层偏好的基础上, 提出若富人相对穷人的人口比重增加, 有利于创新企业收取高价, 其价格效应为正; 但会阻碍新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市场规模效应为负。第三阶段是在收入两分法的基础上, 在供给侧加入企业异质性的假设。Zweimller Brunner( 2005) 受纵向产品差异化假设的启发, 将厂商分为质量
10、领导者( quality leader) 和质量追随者( second- best quality producer) , 认为质量领导者将高质量的产品卖给富人, 而质量追随者将低质量的产品卖给穷人。当市场均衡时, 若两类厂商同时存在, 则收入分配越平等, 质量追随者的产品售价会越高, 其创新的意愿会越强。但对于质量领导者, 收入分配对创新的作用却并非如此。因此,收入分配对两类企业总的创新效应是不确定的。纵观上述创新 “需求拉动” 假说的理论研究, 仍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 1) 除了收入差距外, 收入水平的高低作为影响消费者对于创新产品购买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并没有得到重视, 消费者仅仅被简单
11、地划分为富人与穷人两个群体, 既无法反映收入分布的连续性, 又无法体现收入水平的动态提高。( 2) 在发展中国家, 普遍存在着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创新主体。低收入群体主要消费内资企业的产品, 高收入群体主要消费外资企业的产品。( 3) 除了静态的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的影响外, 发展中国家创新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与低84程文、 张建华: 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收入消费者的需求不相匹配( Kaplinsky et al, 2009)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除了价格效应与市场效应外, 我们更应关注不同层次消费者与不同类型生产者的“匹配效应” 。实证研究
12、得出的结论同样存在很大的分歧: 如收入水平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促进与阻碍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而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则有四种结论: 正向、 负向、 U 型与倒 U型。具体来看, 王俊和刘东( 2009) 使用 19982006 年各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之和作为需求规模界定, 发现收入水平对以专利数衡量的企业创新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李平和于国才( 2009) 使用 19872006 年各省数据, 却发现了人均 GDP 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持续增强的负向阻碍作用, 他们同时发现基尼系数的扩大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康志勇和张杰( 2008) 通过对中国 19802004 年本
13、土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的比重这一自主创新指标的研究, 却发现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利于促进本土企业创新。李平等( 2012) 通过研究中国 19852009 年所有企业申请的专利数, 发现收入差距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先促进, 后抑制的倒 U 型曲线关系。安同良和千慧雄( 2014) 通过对模型的数值模拟发现收入差距与企业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收入效应的大小, 并使用中国 19902010 年的行业数据, 发现收入效应处于中间状态, 故收入差距与企业产品创新呈 U 型关系。面对彼此相悖的实证研究结论, 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对创新的影响方面, 我们应当首先厘清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不同组合促进或
14、抑制企业创新的机理究竟是什么; 其次, 也许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与创新之间并非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而是存在一个门槛值, 在达到这个门槛值后, 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也许会发生变化。而且从数据样本来看, 上述研究中除康志勇和张杰( 2008) 使用的是本土内资企业的创新指标外, 其他的研究均使用的是不区分内资与外资企业的总创新投入或产出指标, 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是迥异的。因此, 当混合了两类企业的数据后, 也有可能呈现出各异的结果。综上所述,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在企业层面上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创新主体 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由于直接使用外方母公司的技术结合本地低廉的要素来
15、生产产品, 当本地要素价格上升时, 便会转移到其他要素更低廉的国家, 其创新行为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此时,若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及时提高, 以驱动经济增长, 该国便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而, 我们更应关注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了更为全面客观地分析所有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对创新的影响, 应当通过引入连续的收入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来构建模型。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了解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影响机理, 从而真正找到促进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着力点, 以自主创新作为驱动力来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三、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影响自主创新的微观机理
16、本节我们将在纵向产品差异化模型的基础之上, 引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 从而推导出在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下, 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型。( 一) 质量选择的基本模型与 Tirole( 1988) 的模型假设相同, 我们以 U = s p 来描述消费者的偏好, 若消费者消费一个单位质量为 s 的产品, 需支付价格 p, 否则即为 0。消费者的偏好参数 a, a +1 , 其中 a 在微观上代表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 在宏观上代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人均 GDP, 且 0a1。我们暂且假定 在 a, a +1 上均匀分布, 且其概率密度函数 f( )=1, 稍后我们会放松这一假定。市场上有两
17、家代表性的企业 i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 其产品质量为 si, 且 s2 s1, 产品定价为 pi。为保证市场被完全覆盖, 假设 p1/s1a。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两阶段博弈, 首先在质量方面竞争, 然后在价格上竞争。我们使用逆向归纳法来解这一模型。942018 年第 4 期首先考虑价格竞争, 由于高 的消费者购买高质量的产品, 低 的消费者购买低质量的产品,当且仅当 s1 p1= s2 p2, 即 *=p2 p1s2 s1时, 参数为 *的消费者将对两个品牌是无差异的。这就得出了如下需求函数:D1( p1, p2)=p2 p1s2 s1 a( 1)D2( p1, p2)= ( a + 1)
18、p2 p1s2 s1( 2)假设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在纳什均衡中, 两类企业都将最大化他们的利润:i= piDi( pi, pj)( 3)反应函数分别为:p1= 1( p2)=12 p2 a( s2 s1) ( 4)p2= 2( p1)=12 p1+ ( a + 1) ( s2 s1) ( 5)纳什均衡满足 pci= i( pcj) , 它意味着:pc1=13( 1 a) ( s2 s1)( 6)pc2=13( a + 2) ( s2 s1) pc1( 7)从而引致需求为:Dc1=13( 1 a)( 8)Dc2=13( a + 2)( 9)因此, 企业的利润为:1( s1, s2)=19
19、( 1 a)2( s2 s1)( 10)2( s1, s2)=19( a + 2)2( s2 s1)( 11)因此, 对于高质量企业而言, 质量提高会引起价格的上升。相反, 低质量企业的质量提高会导致高质量企业的价格下降, 这是由两个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引起的。高质量企业将比低质量企业收取更高的价格, 也获取更高的利润。再来考虑质量竞争, 假设 si sL, sH +。在第一阶段, 企业 1 选择 s1来最大化 1( s1, s2) ;企业 2 选择 s2来最大化 2( s1, s2) 。由于 1( s1, s2) 和 2( s1, s2) 都随着质量差距( s2 s1) 的扩大而增加, 在博
20、弈中如果企业同时选择质量, 会存在两个纯纳什均衡: sc1= sL, sc2= sH 和 sc1= sH, sc2=sL 。然而,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外资企业会作为先行者进入产品市场, 因此其会选择尽可能高的质量 sH, 制定较高的价格 pc2, 得到销量 Dc2, 获得较高的利润 2( sL, sH) 。内资企业作为后发者, 通过对外资企业的产品进行模仿创新, 随后进入产品市场, 其会选择尽可能低的质量 sL, 定价为 pc1, 销量为 Dc1, 获得利润 1( sL, sH) 。根据之前的假设 p1/s1a, 代入均衡价格 pc1, 可得:s11 a1 + 2as2( 12)05程文、
21、 张建华: 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由于外资企业处于生产技术的前沿, 国外消费者市场决定了质量的上限。因此, 可将纳什均衡时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 sH和视为外生给定, 代入( 12) 式, 可得内资企业选择的产品质量为:sL=1 a1 + 2asH( 13)将( 13) 式代入( 10) 式和( 11) 式, 可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利润分别为:1=a( 1 a)23( 1 + 2a)sH( 14)2=a( a + 2)23( 1 + 2a)sH( 15)( 二) 引入收入分布后的扩展模型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参数 也可以被解释为收入指数( Tirole, 1988) , 因此 的分布可以被视为
22、消费者收入差距的代理变量, 我们将放松前述 服从均匀分布的假定, 以考察收入分布的集中程度对创新的影响。我们将人口总数标准化为 1, 并假设人群中的 服从连续且对称的梯形概率密度函数 f( , u) 。参数 u 0, 1 为梯形的上底长度, Benassi et al ( 2006) 证明了 u 与收入差距指标( 如基尼系数, 简称 Gini) 的倒数成正比。即 u 越低, 收入分布越集中, 收入差距越大。我们采用与其相同的梯形函数, 具体定义如下:当 u = 1 时,f( , u)= 1, a, a + 1当 u 0, 1)时, f( , u)=41 u2, A =a, a +1 u221
23、+ u, B =a +1 u2, a +1 + u241 u2( 1 ) , C =a +1 + u2, a +)1( 16)图 1 为上述( 16) 式所定义的梯形概率密度函数 f( , u) 的具体分布情况。横轴的起点设为 a,终点设为( a +1) , 且 0a1。位于横轴上的梯形的上底 u 的投影将 a, a +1 分为 A、 B、 C 三个部分, 为了方便后续讨论, 我们将之依次称为左尾区域、 中间区域、 右尾区域。图 1收入分布的梯形概率密度函数图 2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的组合模式在( 一) 部分, 我们假设 在 a, a +1 上均匀分布, 且其概率密度函数 f( )=1, 内资企
24、业的利润仅仅由外生的产品质量上限 sH以及消费者收入 a 决定。图 1 中的收入差距 u 由纵轴引入, 企业利润也随之改变。152018 年第 4 期( ) 当 *=p2 p1s2 s1=2a +13a +1 u2, 即 u1 +2a3时, *在左尾区域。此时购买内资企业产品的人口比重 F =2( 2a +1)9( 1 u2)2, 而购买外资企业的人口比重为( 1 F) 。因此考虑消费者收入差距后,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实际利润变为:c1( a, u)=3F1 a1=2a( 2a + 1) ( 1 a)9( 1 u2)sH( 17)c1( a, u)=3( 1 F)a + 22=a( a +
25、2)2a + 11 2( 2a + 1)29( 1 u2)sH( 18)( ) 当 a +1 u22a +13a +1 + u2, 即 u 1 +2a3时, *在中间区域。此时购买内资企业产品的人口比重 F =11 + u2 + a31 u()2, 而购买外资企业的人口比重为( 1 F) 。因此考虑消费者收入差距后,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实际利润变为:c1( a, u)=3F1 a1=a( 1 a) ( 1 + 2a + 3u)6( 1 + u) ( 1 + 2a)sH( 19)c1( a, u)=3( 1 F)a + 22=a( a + 2) ( 5 2a + 3u)6( 1 + u)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收入水平 收入 差距 主创 中等 陷阱 形成 跨越 程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