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docx
《关于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 本文是精彩最新发布的关于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范文(优选)的具体读后感参考范文,觉得有用就保藏了,这里给共享给同学们学习。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教化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便利大家学习。 论语第一章读书心得1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得的圣人,同时也相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生疏,但过去的理解特别浮浅。主要缘由是看法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看法摆
2、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意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意,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假如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到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微环节中,特殊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殊
3、留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简单,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探讨。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特别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晰。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原来面目,是真正的主子,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
4、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憧憬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说明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简单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宏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
5、性的详细表现,是各种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胜利。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依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颖,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的确很有
6、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探讨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其次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其次篇18至21章探讨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晰,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
7、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化,得到许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殊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学问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坚韧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学问界对此始终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学问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
8、。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觉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限制,为恨怨愤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醇厚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终,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醒悟的相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
9、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胜利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行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仔细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育我们真诚意,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
10、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相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说明、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说明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说明者心性境界水平确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实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实感到全部语言都不能完备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论语 第一章 读书 心得 范文 优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