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理学考试学习资料.pdf
《临床医学生理学考试学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生理学考试学习资料.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生理学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高浓度高浓度向低浓度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氧、二氧化碳等,不需要能量。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非脂溶性物质转运方式之一。 (1)经载体扩散经载体扩散: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性抑制的特点。 (2)经通道扩散经通道扩散:Na/K/CL/Ca 等离子离子(通道),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离子选择离子选择性性和门控特性门控特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 3、主动转运:分子等从低浓度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高浓度一侧(谁主
2、动谁耗能谁主动谁耗能),消耗消耗 ATPATP。 1)、钠泵(钠钾泵、Na-K 依赖性 ATP)的意义: (1)造成膜内外 Na 和 K 的浓度差浓度差; (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 (3)造成膜内高膜内高 K 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4)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膜内外 NaNa 浓度势能差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哇巴因是钠泵的一种特异性抑制剂。 2)、钠泵激活:胞内胞内 NaNa 增加增加和胞外胞外 K K 增加增加。每分解一个 ATP,移出 3 3 个个 NaNa,移入 2 2个个 K K。 3)、继发性主动转运
3、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4、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耗能。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 产生机制 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极化极化) ),静,静 K K 动动 NaNa,内,内 K K 外外 NaNa 1、静息电位:主要由 K K 外流外流形成,接近 K 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主要由 NaNa 内流内流形成,Na 平衡电位根据 Nernst 公式计算的数值实际测得的动作电位超射值。 特点: “全或无” 特性全或无” 特性(可因刺激过弱而不产生, 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
4、和和可传播性可传播性(传导不衰减);具有不应期具有不应期。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上升支上升支(动 Na-Na 内流)、下降支、下降支(静 K-K 外流)、峰电位、峰电位(失活不开放)、负后电位、负后电位(K 蓄积膜外)、正后电位、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结果)。 (二)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和阈电位 去极化 超极化 复极化 - -50 50 - - -7070 - -100100 局部兴奋的特点:不是“全或无”的不是“全或无”的;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衰减性);可以可以互相叠加互相叠加(可以总和)。 (三)兴奋性和阈值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
5、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电位:是细胞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Na 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 阈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指标。 阈 值: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 分 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峰电位,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超常超常期期-负后电位后期,低常期低常期-正后电位。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同一细胞上传导特点 1、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特点
6、:郎飞结、跳跃性、节能郎飞结、跳跃性、节能。 2、兴奋传导特点:双向性、绝缘性、安全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安全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五)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接头后膜(终板膜-乙酰胆碱受体)组成。 接头前膜接头前膜-以以量子量子形式释放形式释放 AchAch。 2、骨骼肌的神经传递:首先 CaCa2+2+内流内流,AchAch(乙酰胆碱)外流外流。 3、终板电位特点: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兴奋传递是一一对一对一的。 4、细胞间细胞间的传递特
7、点:化学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化学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其他环境因素变化影响。 5、阻断 Ach 接头传递的:美洲箭毒美洲箭毒、- -银环蛇毒银环蛇毒。 6、胆碱酯酶-肌肉接头处肌肉接头处消除 Ach。 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藕联因子-CaCa2+2+。 第二节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征 1、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少量的淋巴液、脑脊液;特点:理化性理化性质、动态平衡质、动态平衡。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 7%-8%=红细胞总容积/血细胞比容。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 血液中红细胞越多,全血比重越大;
8、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比重越大。 3、血浆蛋白的功能:白蛋白白蛋白-维持血浆胶压维持血浆胶压;球蛋白球蛋白-提高免疫力提高免疫力;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参与凝血。 4、血浆晶压和血浆胶压的比较:记忆:亮晶晶的盐,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粘糊糊亮晶晶的盐,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粘糊糊的鸡蛋清,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的鸡蛋清,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血浆渗透压=晶压+胶压;主要取决于晶压晶压,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颗粒数有关。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1、红细胞特性: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血沉 ESR 越快,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ESR 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9、,后者又主要与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 ESRESR 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ESR 加速-见于血浆中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荡秋千越荡越高 ESR 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下来走白卵石路 2、红细胞功能:携氧携氧、缓冲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缓冲血液中的酸碱物质。寿命 120 天。 3、造血原料:FeFe2+2+、蛋白质、蛋白质,VB12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红细胞生成素 EPO 等的调节; EPO 主要由肾肾产生, 组织缺氧组织缺氧是促进 EPO 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4、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功能: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
10、-70%)、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0%-40%)、嗜酸性粒、嗜酸性粒细胞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单核细胞(3%-8%)。 5、血小板寿命 7-14 天,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等生理特性;少到 505010109 9/L/L自发性出血倾向。 三、血液凝固和抗凝 目前已知 1414 种种凝血因子:罗马数字编号 12 种+高分子量激肽原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前激肽释放酶。 从 F到 F,但无 F,因为 F是 Fa,不属于独立的凝血因子; 除 F F是是 CaCa2+2+外,其他均为蛋白质; 除 F F存在存在于组织于组织外,其他均存
11、在于新鲜血浆中; F F、的合成需要、的合成需要 VitKVitK 参与参与,称依赖 VitK 的凝血因子; 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激活才能发挥作用; 在凝血中起酶促作用的因子是 F、和前激肽释放酶; 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 F F、。 1、凝血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外内外”,共同途径 F F。 (1)内源性凝血(血液中):内内。由因子活化启动,血友病甲、乙、丙分别缺乏血友病甲、乙、丙分别缺乏F F、。 (2)外源性凝血(血液和组织中):外外。组织损伤产生的 F活化启动,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2、血浆中抗凝物质主要是:抗凝血酶()和肝素
12、;肝素肝素是一种强抗凝剂强抗凝剂,记忆:能能里能外里能外。 四、血型 1、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目前有 3030 个血型系统。 记忆:细胞膜上有什么原就是什么型,自己不能抗自己细胞膜上有什么原就是什么型,自己不能抗自己 抗原抗原( (凝集原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抗体红细胞膜上;抗体( (凝集素为球蛋白凝集素为球蛋白) )-血浆上血浆上 2、红细胞有 D 抗原-RhRh 阳性阳性;红细胞无 D 抗原-RhRh 阴性阴性。已知 40 多种 Rh 抗原,临床关系密切的 5 种强弱依次:D DE EC Cc ce ed d。 3、输血:记忆:主侧别样红,次侧别样清主侧别样红,
13、次侧别样清。 (1)如果主侧发生凝集试验,则配血不合,受血者不能接受该供血者的血液;如果如果主侧不凝集,次侧发生凝集,称配血基本相合,这种情况见于将主侧不凝集,次侧发生凝集,称配血基本相合,这种情况见于将 O O 型血输给其他血型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试者或的受试者或 ABAB 型受血者接受其他型的血液型受血者接受其他型的血液。 第三节 血液循环 一、心脏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收缩一次每舒张收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心率的倒数。 2、心动周期心室压力、瓣膜、血流和容积变化。 3、心动周期中一些重点总结心动周期中一些重点总结: (1)左心室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快速射血
14、期末; (2)左心室容积最小左心室容积最小-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容积小张大房左室容积小张大房 (3)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 (4)主动脉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压力高射低收主动脉压力高射低收 (5)主动脉压力最低主动脉压力最低-等容收缩期末; (6)主动脉血流量最大-快速射血期;主动脉瓣关闭主动脉瓣关闭-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7)室内压升高最快室内压升高最快-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下降最快室内压下降最快-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 (8)心室充盈主要靠心室舒张所致的低压抽吸作用心室充盈主要靠心室舒张所致的低压抽吸作用,房缩射血仅约占 30%的血量。 记忆:高左心,射血末;小左心,
15、等张末;大左心,房缩末;高主动,射血末;低主动,等收末;大流量,快射血;快室压,等收缩高左心,射血末;小左心,等张末;大左心,房缩末;高主动,射血末;低主动,等收末;大流量,快射血;快室压,等收缩。 4、异长调节:心肌的收缩强度可随着其心心肌细胞初长度肌细胞初长度(由心室前负荷决定)的改变而改变,心肌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异长调节。途径:Starling 自身调节,无神经、体液因素参与。可导致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只适应短期、细微变化的调节只适应短期、细微变化的调节,如体位的突然改变、动脉压突然升高等的调节。 5、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无改变。对持续、持续、
16、剧烈循环变化剧烈循环变化的调节,如缺氧、酸中毒、心衰使心搏出量减少时的调节。 6、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心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 (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 )导致搏出量减少导致搏出量减少。 7、心率:一般心率则心输出量; 但心率心率18180 0 次次/ /分分心室充盈期缩短心室充盈期缩短心输出心输出量减少量减少。 二、心肌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 1、 有复极 2 2 期平台期期平台期: 心室肌细胞的主要特征, 是心室肌动作电位复极较长的原因,决定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短决定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短。主要由 CaCa 内流内流、少量 Na 负载、K
17、外流形成。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及发生机制:0 0 期去极期去极 NaNa 内流,内流,1 1、2 2、3 3 期期 K K 外流,外流,2 2期多个期多个 CaCa 内流,内流,4 4 期钠泵来决定期钠泵来决定。4 期无自动去极化。 3、自律细胞形成机制:特点是 4 期自动去极化,快快 NaNa 慢慢 CaCa。浦肯野纤维的 4 期去极化主要是 NaNa 内流内流;窦房结细胞 4 期自动去极化由 CaCa 内流内流形成,速度快。 4、心肌跨膜电位类型和特点: (1)快快反应电位: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心房传导组织、浦肯野纤维,主要 NaNa 内内流流; 特点:静息电位大,去极幅度大,速度
18、快,兴奋扩布传导快静息电位大,去极幅度大,速度快,兴奋扩布传导快。 (2)慢慢反应电位:包括窦房结、房室结,主要 CaCa 和和 NaNa 内流内流; 特点:静息电位小,去极幅度小,速度慢,兴奋扩布传导慢静息电位小,去极幅度小,速度慢,兴奋扩布传导慢。 5、心肌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6、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整个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早期;意义:保证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7、自律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区( (结区除外结区除外) )房
19、室束浦肯野心肌房室束浦肯野心肌(自律性由高到低)。自动兴奋的频率可衡量细胞自律性。 8、心肌传导性: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最快(4m/s),房室交界房室交界-最慢(0.02m/s);房室延房室延搁搁是心内兴奋传导的重要特点,使心脏不发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三、血管生理 1、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足够的血液充盈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心脏射血。 2、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3、 平均动脉压1/3 收缩压+2/3 舒张压舒张压舒张压+1/3+1/3 脉压脉压;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收缩压的高低反映心
20、脏每搏量的多少。主动脉压最高值。 (2)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压最低值。 (3)主动脉主动脉和大动脉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老年人脉压大是由于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但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4)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舒张压明显升高。 5、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组织液静水压压) )。 6、右心衰:静脉回流受阻,
21、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7、微循环:机体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中迂回通路交换物质,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效应: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变力。 2、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神经递质:A AC Ch h;效应: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负性变力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负性变力。 3、交感缩血管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的体内分布情况: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 4、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22、机械牵张程度。 5、颈动脉窦(窦神经舌咽神经)和主动脉弓(迷走神经)调节血压是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机制: (1)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2)血压降低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6、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细胞合成和释放释放醛固酮醛固酮。 7、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强心强心; 去甲肾上腺素(NE)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升压升压,心率减慢; 去甲肾上腺素与2 2受体结合受体结合-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8、在心舒早期心舒早期,冠脉血流达高峰。动脉舒张压高低
23、动脉舒张压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心舒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冠脉血流量。舒张期延长使冠脉血量增加。缩血管物质儿茶酚胺缩血管物质儿茶酚胺并非使冠脉血管收缩、血量减少,而是使使冠脉血量增加冠脉血量增加。 第四节 呼吸 1、呼吸环节: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组织换气织换气)。 一、肺通气 1、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节律性呼吸运动; 肺通气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2、吸气肌为:膈肌、肋间外肌膈肌、肋间外肌;呼气肌为:腹肌、肋间内肌腹肌、肋间内肌。 3、胸腔内压为负压,生理
24、意义:牵引肺扩张牵引肺扩张;有利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有利于胸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扩张,降低扩张,降低 PVCPVC,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4、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内压-肺泡弹性回缩力肺泡弹性回缩力。 5、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或呼气,胸内压均为负压。吸气末:- -5 5-+ +10mmHg10mmHg,呼气末:- -3 3-+ +5mmHg5mmHg。 平静呼吸:吸气是主动,呼气是被动;均由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舒张来完成。 6、肺通气阻力分:弹性阻力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占总阻力的 70%70%; 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占总阻
25、力 30%。 7、肺的顺应性和弹性阻力成反比:顺应性顺应性=1/弹性阻力(如同骑单车的感觉,越顺阻力越小)。 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生理作用:降低表面张力,有助于降低表面张力,有助于肺泡的稳定性肺泡的稳定性;保持肺泡相对干燥,防止肺水肿保持肺泡相对干燥,防止肺水肿;减少吸气做功;防止肺不张。 9、一些概念: (1)潮气量潮气量 TV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一般以 500ml500ml 计算。 (2)余气量(残气量)RV: 最大呼气末肺内不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 10001000- -1500ml1500ml。 功能余气量 FRC:平静呼气末尚留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生理学 考试 学习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