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共17页).doc
《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共17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一、园区概况 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是湖北省、武汉市和武昌区三级政府重点扶持、打造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2003年起,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型的推动下,武昌区全面开启“退二进三”步伐,确立了文化产业为全区四大支柱产业的功能地位,先后实施了武昌古城、首义文化区、武昌中部设计之都、东湖西岸-沙湖南岸文化传媒产业带等一系列文化项目工程。为促进文化产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企业集聚,2011年创意设计产业确定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并启动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2012年成立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亿元资金撬动文化资源整
2、合、开发,2014年成立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建设,同时,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1月,在文化部关于命名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的决定中,湖北实现零的突破,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成为我省首家被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其基本情况如下: 1、园区产业结构布局规划总面积约151公顷。分为“一心两轴四区”。一心,即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区总部。两轴,即“长江沙湖楚河东湖”生态水轴和“中南路中北路”设计文轴。四区,即四大功能组团,分别为:东湖西岸传媒设计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44公顷,重点
3、发展新闻传媒、移动终端、动漫网游等传媒产业,资产总额逾200亿;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28公顷,重点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产业;楚河汉街创意生活体验区,规划面积约34公顷,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等高端文化及关联产业;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45公顷,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创作与交易等相关产业,展示千年古城文化精髓。下表是园区四大文化产业布局和代表企业、项目。 园区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地区和代表企业或项目文化产业类型分布地区规划面积代表企业、项目传媒产业集聚区东湖路两侧、黄鹂路以北、徐东大街以南44公顷楚天 181 文化创意产业园,知音传
4、媒、湖北日报传媒、湖北广电、湖北演艺、新华社湖北分社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中南路、民主路、中南二路两侧区域28公顷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楚河汉界创意生活体验区楚河汉街以南、白鹭街-公正路以北、水果湖以西、沙湖以东区域34公顷世界级舞台秀汉秀剧场、万达电影科技乐园、爱来魔艺术馆、杜莎蜡像馆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粮道街以北、解放路以东、中北路以西和以南45公顷湖美昙华林艺术区、开展辛亥首义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园区发展现状经过持续建设发展,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已成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
5、领军性园区和省文化厅重点扶持、推介的标杆性园区。截至2014年底,园区入驻企业共1832家,其中文化企业1493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81.5%;实现产业总值146 亿元,增加值43.2亿元,税收17.5亿元;区内1家企业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0家企业被命名为文化创意设计重点企业;全国约70%的高铁设计,约70%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约70%的深基坑设计出自该园区。区文化创意与工程设计深度融合,产业特色鲜明、聚集效应明显,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6、等龙头企业扎堆汇集,并以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的形式组成联合舰队,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设计之都”全力进军,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将设计产业培育成千亿产业。 表1 截止2014年关于长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数据园区企业1832家文化企业1493余家(占比81.5%)产业总值146亿元增加值43.2亿元税收总额17.5亿元3、园区运营机制园区由企业法人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运营,该公司与园区总部(园区管委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化运作。公司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代表区政府对园区国有资产进行运营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服务等方式,在文化创意设计项目的招商融资、规划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
7、履行职责,促进园区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功能互补,将东湖西岸、中南中北、武昌古城、楚河汉街等四大产业聚集区有机衔接在一起。公司下设平台运营中心,通过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展示推广、文化交流、企业孵化服务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孵化、投融资、技术、信息、产权交易、企业展示、人才培训交流等全方位服务。4、园区发展战略 园区总体发展思路是高举长江文明旗帜,主打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突出多重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园区融入文化城区,将产业园区的文化生产功能与武昌城区的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紧密结合,使产业园区与文化城区不断融合,形成文化生产、展示消费、体验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园区发展指导原则是“融合”,包括产
8、业融合、空间融合、平台融合与产销融合。园区发展路径如下:1、 园区产业联动。构建重点门类,推动产业融合,形成示范效应。2、 龙头企业引领聚合。龙头企业引领,借助公共平台,形成竞争优势。3、 重点项目带动提升。建设精品工程,推动园区升级。4、 品牌塑造,高端影响。强化产业特色,塑造品牌魅力,扩大高端影响。5、 产业政策全面保障。完善产业政策,整合多方资源,保障平台建设。5、 园区重点项目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如下表格:项目名称建设分期投资额(亿元)武汉设计联盟大厦近中期25世界工程设计博物馆园区2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高峰论坛中期0.1全球工程设计素材云数据中心中远期1中国大学生节近期0.
9、1武昌古城复兴蛇山以北改造(含昙华林核心区改造)中远期近期190(22.2)昙华林国际当代艺术展中期0.1长江艺术设计云数据中心中期1汉街国际时尚圈远期0.2汉秀剧场近期42.9武汉电影乐园近期35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近期8知音动漫及新媒体研发基地近期1武汉兆丰收藏文化大道近期5中新社中部新闻信息中心大楼近期7总计318.4二、园区发展的优势1.武昌区文化产业现有规模为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3年,武昌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5亿元,占地区GDP的6.3。全区文化产业现有企业5314家,税收过千万元文化企业超过20家,有3家文化企业税收过亿元。全年税收与往年相比,增幅保持在20%以上,增幅
10、较快的行业分别是艺术品业、旅游业、影视业和培训业,分别增长77.46%、36.41%、23.89和8.87%,增长状况与我区积极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方向是高度一致的。2.武昌工程设计、出版传媒的竞争力是建设品牌园区的产业优势 2013年,武昌共有设计企业2800多家,其中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企业3家,占全市一半,全国70%的高铁设计、70%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70%的深基坑设计来自武昌。设计企业纳税10.6亿元,占文化产业税收总额的57.8,较去年同期增长7.34%,产业优势十分明显。在昙华林举办“中国武汉工程设计双年展”是中国工程设计领域具有世
11、界影响的国际博览会。 武昌区共有出版传媒企业1100多家,出版发行和新闻媒体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楚天都市报和特别关注杂志发行量均超过百万,并入选全国“十大百万报刊”品牌,这样的业绩在全国独一无二。知音传媒集团年创利税水平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2013年创利税5000多万。知音杂志发行量600万份,知音漫客周刊月发行量超过400万册,漫客网是全国第一个原创动漫网站,有着巨大的业内吸引力和发展前景。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麾下有40多家文化企业,实力雄厚。2013年,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创利税过亿元,有较大增幅。3.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园区可持续开发文化项目提供了保障 武昌拥有历史遗迹遗存117处
1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一个5A级景区,五个4A级景区,昙华林、户部巷、楚河汉街三条省级旅游名街对国内外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武昌同时又是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试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品质提升上有着明确的标准与规划。其中许多文化旅游资源都可以打造为文化项目,孵化为文化产业园区。三、园区发展模式1、“长江+武昌”,谋定产城融合战略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高举“长江文化”牌,谋定“文化武昌”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武昌发展深度融合,打造武汉、湖北乃至长江中游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带,使文化成为武昌的标识和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武昌的支柱产业,文化经济成为武昌的重要经济支撑。以武昌
13、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为载体,深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内涵挖掘、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武昌城市功能转型的引擎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文脉+水脉”,构筑功能融合空间按照江湖水脉联动城市文脉的思路,沿“东湖沙湖长江”生态水系走向,规划布局传媒设计、工程设计、创意体验、艺术设计等产业功能片区,为文化项目落户、文化企业入驻提供集聚空间,实现特色上差异竞争、功能上联动互补、空间上融合一体。目前,园区的项目策划、引进、建设工作进展良好,规划总投资达到 318亿元,每个功能片区都有大项目、龙头项目和功能性项目。如:在东湖西岸传媒设计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建设的楚天 18
14、1 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在楚河汉街创意生活体验区,万达集团与弗兰克德贡娱乐集团斥资 42.9 亿元打造的世界顶级舞台秀汉秀剧场,斥资 35 亿元建造的全球首个室内电影主题公园万达电影科技乐园,已于2014年12月20日开业运营,目前销售火爆;在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和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武汉设计产业联盟大厦、昙华林核心区改造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也正在抓紧推进之中。3、“文创+设计”,彰显产业融合特色从政策、资金、土地、项目、服务等方面,大力引导、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和园区规划建设,重点扶持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做大做强、彰显特色、形成品牌,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工程设计享誉全
15、球。全国70%的高铁设计、70%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70%的深基坑设计来自武昌;中国武汉工程设计双年展成功举办两届,成为中国工程设计领域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博览会。二是传媒设计全国领先。知音传媒、湖北日报传媒、湖北广电等众多省级大型文化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资产总额逾200亿元,其中知音漫客是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漫画期刊。三是艺术设计中部龙头。园区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依托,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不断发展,2014年艺术设计产值超过亿元。园区“文化+科技”、“艺术+技术”、“实力+魅力”的多重融合,成为华中地区文创设计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4、“政
16、企+平台”,放大市场融合效应 全面整合政府、企业优质资源,创新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搭建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展示推广、文化交流、企业孵化服务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保障的产业促进体系。园区联合200多家区域银行以及一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构建园、企、银、保合作机制,每年举办对接洽谈会10余场,2013年协助园区内企业获得银行授信38.87亿元,贷款19.8亿元。创办华中地区首家渲染农场,2013年为112家企业提供线上渲染服务693次,为中小企业节省资金100余万元。4、“功能+要素”,释放环境融合活力秉承“文化涵养城市、环境提升品质”理念,深化对环境文化经济综合
17、价值的全面认识,在大力保护、利用山水生态、文化遗存、历史古迹、旅游景点等禀赋资源的同时,通过实施“四工程、两计划”,即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特色街区打造工程、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程和城管革命计划、城建攻坚计划,推动城市环境与文化产业协调配套,创造良好的功能空间和发展氛围。4、 园区存在问题与挑战1. 园区文化产业的空间格局难以达到国家标准。 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根据区文旅委6月5日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的资料显示,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设计的是“一心、二轴、四区”的文
18、化产业格局,规划区域面积151公顷,除文化产业之外,园区内还有规模很大的房地产、金融、商贸等其他产业聚集,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远远超过20%的上限,园区文化企业数量难以达到60%的起点线。园区文化产业聚集度不高、非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等问题是比较突出的。2. 缺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 按照“国九条”的要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主体的应以文化企业为主,在已经批准的示范园区里,成都青羊绿洲、华侨城集团公司、西安曲江新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都是直接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也是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园区。我区申报和建设的主体是区文旅公司,没有知名文化企业那样的带动力和辐射力,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运
19、作、市场运营的产业园区,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园区格局还未形成。3. 园区经济总体竞争力尚显不 武昌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亿元。西安曲江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5.9亿元,天心区2011年申报时文化产业增加值近90亿元,张江文化园区2012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0多亿元。武昌文化产业与这些园区的整体实力的差距是明显的,这意味着提升文化园区集聚度和产业规模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4. 园区平台建设刚刚起步。 由于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是个开放性园区,不是严格意义的封闭产业园区,以平台整合文化资源、服务园区企业是开放性园区必备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目前园区五大平台建设已纳入到建设规划之中,只有加
20、快建设才不会滞后于园区发展的需要。同时,没有设立独立于业主和政府的第三方园区管理机构,没有聘请专职的园区管理人员,园区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尽管园区的建设还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但是文化是武昌的第一资源、第一优势,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一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通过特色发展和品质打造,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能够快速成长,实现弯道超越。5、 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发展举措建议 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既要有高端长远的战略谋划和科学思考,也要有当下如何推进的具体举措和操作路径;既要有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机制与推手,也要有弥补短板与突破瓶颈的针对性措
21、施。破解难题,稳健推进,不断进步。(一)加速提升物理空间集聚效应是建设国家级园区的首要任务 由于武昌文化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加快产业集聚是建设国家级园区的重中之重,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密度是当务之急。要推进一批条件成熟产业提档升级,要规划一批具有产业基础的“概念”园区,要储备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以期孵化新园区。通过增加文化园区的密度,解决产业空间布局不足的问题。1.加速条件成熟的文化项目成长为产业园区 除加快建设当前四个产业园(东湖西岸传媒设计产业集聚区、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和楚河汉街创意生活体验区)之外,武昌还有一批文化项目已经具备成长为文化产业园区的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昌 长江 文化 创意设计 产业园 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