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4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真正的建筑文化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 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
2、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
3、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4、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土建学院11建一 11040426杨帆联系方式:15051989169电子邮箱:1093626226 推荐第2篇: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推荐
5、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
6、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
7、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
8、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 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
9、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
10、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 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
11、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
12、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 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
13、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
14、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 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
15、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推荐第3篇: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原始社会建筑 1、旧石器时代
16、人类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传说(见庄子、韩非子等书)。后世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关于“穴居”,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距今已有70万年。这是 已知打制石器和用火的原始人解决居住所利用的天然洞穴。 2、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穴居横穴 甘肃省宁县阳土瓜遗址f10,它由门道及居室组成。门道宽15米,进深1米高16米,顶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形。居室直径约4米。顶部合为穹隆形。地面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抹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米的白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穴居竖穴 河南省偃师县汤泉沟遗址,其口径与底径分别约为15
17、米与2米,内壁作缓和上收的曲弧线。穴深稍高于人体高度(约2米)。穴中直立一木柱以支承覆盖穴口的屋顶,并兼作居者上下的爬梯。 由于它的内部空间狭窄, 上下也不方便,后来逐渐淘汰,改作储藏粮食或物品的窖穴,或作堆放垃圾的灰坑。 (二)夏商周建筑 1、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 二里头I号宫殿,廊院式建筑,主殿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 殿前为一广宽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围绕。大门位于南方,宽达34米,有三条通道。大门与殿堂未完全对齐。小柱洞:擎檐柱、永定柱 未见瓦,“茅茨土阶” 2、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 1、到了商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生产力较前大为提高
18、,青铜器的使用为木结构及版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响减小。 3、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 4、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 3、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 1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最早用瓦 A、合院(廊院)形式 B、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C、已使用了瓦D、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三)春秋(公元前 770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高台建筑出现 铁器使用 大块方砖用作铺地,空心砖出现,有半瓦当出土。 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jue)” “楹,
19、天子丹,诸侯黝(you),大夫苍(青,深绿),士黈(tou,黄色);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 (三)战国、秦建筑(前475 前589) 1、三层建筑,底层中为土台,外接木构外廊, 二、三层木构,均带回廊并挑出平台伸出屋檐。;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仅为“西观”,与东观间有飞阁相连 (四)汉代建筑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多层建筑盛行楼居,大多为两到三层 五、 1、塔楼;住宅或坞堡的制高点,三至六层。有独立式和附
20、建式;楼顶上可以嘹望,遇着有警,便“登楼击鼓,警告邻里”使相救助 2、特有的建筑形式:坞堡、崖墓、阙;坞堡;东汉出现了坞堡,与客家地区的土楼和土堡相似,坞堡在汉末至六朝盛行 (六)特有的建筑形式:坞堡、崖墓、阙 坞堡 东汉出现了坞堡,与客家地区的土楼和土堡相似,坞堡在汉末至六朝盛行 (五)三国、晋、南北朝(220-589 ) 1佛寺、石窟、佛塔盛行;佛寺的两种布局:;塔院型:源于佛教早期不设佛像,以塔为崇拜对象;宅院型:源于“舍宅为寺”,“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 石窟寺的三种类型: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佛塔;楼阁式塔:永宁寺塔;密檐塔:嵩岳寺塔;单层塔 2屋顶形态的演进:屋面凹曲;屋檐起翘
21、 3斗拱的演进:柱枋规格化;拱端卷杀;人字拱盛行,直线曲线;昂的出现 4细部装饰的外来影响:随着佛教艺术的流传,以印度、波斯、希腊的装饰传入中国 (六)隋、唐建筑 隋:两京,大兴城、洛阳城,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 建造规模宏大。唐长安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唐代的里坊、街道、寺院和单体殿堂都达到很大的尺度。 建筑布局水平提高。 宫殿、寺院等建筑在空间组合上都注意突出主体建筑的。帝王陵墓变“堆土为陵”为“因山为陵”,以长列的神道前导空间,突出组群的纵深轴线 2 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木构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现规格化的现象,可能已建立“以材为祖”的用材制度。斗拱成熟,多层出挑 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
22、发展。 唐代砖石塔已形成楼阁式、密檐式和亭阁式三种主要类型。 建筑形象呈现雄浑、豪健的气质。屋顶宽平舒展,斗拱雄健有力,门窗朴实无华,梁柱加工体现力与美的统一,没有多余的装饰,鄙弃矫揉的造作。 七)1宋、辽、金建筑 宋;城市布局变化;建筑模数制,营造法式;建筑体量与屋顶组合丰富;建筑装修与色彩发展;砖石建筑再发展 84m,河北开元定县开元奇料故塔现存最高塔 开封佑国寺塔,最早的琉璃塔 2 辽:延续唐朝风格;唯一木塔 3、金 沿袭辽代传统,又受宋朝影响 (八)元明清建筑 元:内地出现喇嘛教寺院;木构建筑规模和质量降低:减柱法;取消室内斗拱;不用梭柱、月梁;弯曲木料 3 明: 砖的普遍应用:民居、
23、长城、城墙、无梁殿;琉璃质量提木结构简化:斗拱结构作用减少,侧脚、生起消失,直梁直柱;建筑群布置成熟;私家园林发达 3、清 园林极盛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构造 1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 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 其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建筑 读后感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