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8-9例3,练习二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花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2、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瞧!星期天小朋友们在跷跷板乐园玩得可开心呢。这里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和同桌互相说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主提问题如: (1):一共有几个人在玩跷跷板? (2):在玩跷跷板的比观众多几人? (3):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3、解决“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43=12(人) 1
3、2+7=19(人) 43+7=19(人) 26=12(人) 12+7=19(人) 26+5=17(人) 6+6+7=19(人) 28+3=19(人) 63+1=19(人) 45-1=19(人) 5、问:43=12(人)帮助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玩跷跷板一共有几人?) 26=12(人)帮助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玩跷跷板一共有几人?) 45-1=19(人)你的思路很特别,是怎么想的?(玩跷跷板的有3个4人,把观众7人看作2个4人,一共有5个4人,再减去多看的一个。) 6、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有分步列两个算式和列综合算式。归纳起来,也就是有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取名字,一种是乘加的方法
4、,一种是连加的方法,还有一种是乘减的方法。 板书:乘加 连加 乘减 谷城县赵湾中心学校 胡忠兰 7、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生充分发表意见) 那以后你们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好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二)联系实际、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真认真,现在你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熊妈妈解决数学问题吗? 1、做练习二(1) 从小熊一家的谈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让生独立解答) 请生汇报,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学生评价。 生1:93+6=33(个) 生2:9+9+
5、9+6=33(个) 生3:94-3=33(个) 师:小熊谢谢你们的帮助,为了感谢小朋友,小熊带你们到花园里玩。你们高兴吗? 2、做一做:(开放题) (出示:花园图:瞧!花园真美!) 花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以小组为单位提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小组派代表汇报。 评价:哪一组提的问题最精彩? 3、找生活中用乘加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每人找一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和大家交流交流。 (四)课堂作业 P1
6、0页 练习二 第2、3题 推荐第2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用图画的形式呈现了连乘的应用题。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信息,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 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7、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
8、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
9、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
10、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出示题目:P.101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出示题目。P.102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
11、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 2、 3、 5、6题 关于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反思 城关二小 周志明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
12、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
13、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
14、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推荐第3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汪营民族希望小学 陈国珍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50例3.教学目标: 1、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感知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题中谁与谁比,确定单位“1”的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15、,填一填 815=()/( ) 3/7=( )( ) ( )9=7/( ) 6( )=6/21 3,4/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师:刚才我们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了填空,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课件出示教学例3 1.引导探究: (1)学生读题目,理解题意。 (2)谁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题中有两个问题,我们就要一问一问的解决。 2.解决第一问 (1)小组讨论: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
16、么想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 老师结合课件边演示边引导理解:A、把谁看作单位“1”? B、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教师用小圆圈表示10只鸭,摆成一横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也就是鸭的只数的1/10。C、鹅有7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7/10。(将7个小圆圈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在鹅与鸭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鹅 鸭 (4) 请同学们再联系我们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7/10相当于哪两个数相除的商? (5) 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表示它们两个数量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用画线段图。学生试画再小组交流 (6)
17、归纳:求鹅是鸭的几分之几?该怎样列式呢?用谁作除数呢?引导同学说出:以鸭作标准(也就是以鸭作单位“1”),鸭的只数作除数。列式:710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2、解决 第二个问题,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说出题目中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再列式解答。板书:20102 后继续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说明20里面有2个10,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 3 建立解题模型 (1)比较以上两问,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相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都是用比较量除以标准量,得出的商都表示
18、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 不同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一个整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一个分数。 (2) 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确定是把谁看作单位“1”)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拓展思维 1、 五、一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4人。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完成50页“做一做” (1)题:学生独立完成。 (2)题:说说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 (3)把问题改为“大象的数量是金丝猴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口答,然后与原题加强比较。 3、p51页第5题
19、 (1)引导理解“81个你才和我一样重”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后问:1表示什么?81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很好,谁来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五、作业:书本练习十二 3、 4、6题 推荐第4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第一单元用数轴表示负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预设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 师生共同完成,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20、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获得的数学信息是: 小丽和小东分别向东走了2m和4m; 小明和小红分别向西走了2m和4m; 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 1、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先请同学们独立尝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然后在小 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用一条直线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的呢? 生: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的位置找一个点,用0表示,它就表示起 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
21、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 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利用数轴解决问题。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课件 (4)师小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 叫做数轴。 3、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师:仔细观察数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0右面的数都是正数,0左面的数都是负数。 生2:我发现在数轴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生3:我发现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师:通过我们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 生: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2)师:你能在在数轴上找-
22、1.5对应的点吗?1.5呢? 生找并交流。 (3)师: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4)师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 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训练题,师生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 4、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轴表示负数解决问题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推荐第5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
23、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进一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观察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1、发现问题。出示例4情境。 (1) 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意思: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板书题目 (2) 教师:该
2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说:32里面有几个6,就有几组,用除法计算,算出多余的人就是还多几人。说的较好。接着,老师最后小结。并板书。 2、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吗?让同学们独立解答。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版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这样计算的。 326=5(组)2(人) 教师: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可以分5组,还多2人。 让生独立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不管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结果,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小结回顾。 教师:同学们真棒,你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板书课堂) “有余数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想看看吗? 二、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
25、P55“做一做” (1) 情境图 引导观察:这两个同学在做什么?左边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算一算,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填写在书上。 独立解答,指明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的。 (2) 教师:请继续观察,右边同学们提供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同学,你会买些什么呢? 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引导;同学们有不同的选择,请你根据自己的选择算一算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多少元?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的点拨。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购买的东西。 三、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1、完成练习十三第 1、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在新课程下,“以学定教
26、”已成为大家一致的观点。“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积极思考,乐此不疲,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能力的成功喜悦。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活力。 推荐第6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学习内容:教科书P2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学习准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东山小学作了一次全
27、校性的卫生评比,结果公布出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去看,你们能在这黑板上看到结果吗?(出示主题图)下面一段给树挡住了,看不到,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找出各班的成绩吗?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图上同学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1)二(1)得了16面小红旗;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 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哪个班的人数? 因为二(2)班比二(1)班少3面,可以用减法算出二(2)得的小红旗数。 列式:16 3 = 13 (面) 2、你能说了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三(1)班比二(1)班多2面,用加法算:16 + 2 =
28、18(面) B、四(1)班比二(2)班多3面,用加法算:13 + 3 = 16(面)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都喜欢运动,老师知道有个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23页“做一做”) 师:优惠就是便宜的意思,也就是比原来钱少。你能算出现在足球、蓝球、排球的价钱吗?(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全班解快) 2、出示第24页图,让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目,独立完成。 三、总结。小朋友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学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其实只要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 推荐第7篇:解决问题教学
29、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王素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探索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2)师示范把题目中的数学条件圈出来,
30、全班交流。 4排桌子 每排5张 一排4张 一排5张求一共有多少张? 求一共有多少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画图意识。(1)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3)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画图。(4)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5)检验: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图示: 小结:通过检查,大家所用的图形和画图的样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表示出了题目的意思。(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画完之后要有意识地
31、进行验证。)(6)辩一辩:两道题中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7)看来根据图这个好帮手,大家都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请列式解答。 3.列式 计算,解决问题。(1)学生先独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汇报。(2)比一比: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3)小结:把4个5加起来用乘法,把4和5加起来用加法。(4)检查:解答正确吗?a.列式正确吗?你认为该怎样检查,同桌讨论。b.交流:解答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结:我们不仅要检查图画的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
32、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c.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 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借助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圈出来;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我们还要检查列式、答案是否正确! 板书:圈;画;列;查。 小结: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二、运用与巩固
33、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题。(1)尝试解答,汇报结果。(2)产生冲突,激发画图的需要。(3)讨论交流,感受画图的好处。(4)检查反思,回顾解题的步骤。 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题。(1)画图理解题意。(2)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 3.互动与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好方法?4.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 1、2题 推荐第8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4、,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照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首练说。(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的) 二、设疑自探。1.课件出示校操比赛的照片,学生发现信息。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是
35、什么时候的照片吗?对,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再一次进行校操比赛,郭老师将参加比赛的同学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课件出示信息:老师将参加比赛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 认真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每组有多少人?) 谁能把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3.独立解决,回顾反思。 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将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解决完问题后自己进行回顾反思,看解答是否正确。 三、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解题过程与结果。 2.学生到前面板书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评价、质疑) 第一种方法: 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列式:602
36、=30(人) 再根据每队平均分成3组,求出每组多少人? 列式:303=10(人) 第二种方法: 先求出一共分成了多少组?列式:23=6(组)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列式:606=10(人) 3.有没有用综合算式解答的?(生板书) 4.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想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师想请教一下:在分析解答时,是题目中那句话最先引起你的思考? 小结:通过你们的讲解老师知道了分析解答问题时可以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思考;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那如果在信息中没有找到需要的信息呢?(看看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5.回顾反思。写“答:每组有10人。”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进行回顾反思的? 四、质疑再探
37、。 五、实践运用。1.课本53页“做一做”。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做完后再思考:你是从那句话开始思考的?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分析方法及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2.连连看。 3.认真分析,做出正确选择? 六、评价感悟。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9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杜英豪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5页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学重点:区别用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38、: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题目。 a)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b)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一样嘛?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
39、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 4个5吗?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 4个5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列式: 54=20、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 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列式: 4+5=9(张)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画图的对不对,在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的表 示图的意思。 生自行检查。师生共同交流,说说看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
40、目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既可以用54=20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面)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解决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几个不同的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如果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
41、部分和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2) 54=20(张) 4+5=9(张) 教学反思 作为年经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在教学路上向前迈进。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建构区分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法、加法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本节课,以后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先自学到自己出题学习梯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 3、注意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多说说。 这次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积极的学习,不断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