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望.docx
《2023年春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春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春望 案例:春望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春望 授课教师:李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指导教师:富霄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初二 教学目标:对春望进行多元解读;了解诗歌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春望内容和情感;学习诗歌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准确地借助关键字、背景资料、链接作品、读者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多元深入解读。 学情分析:该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把握诗句表面内容尚不大难,此前语文阅读对关键词品析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深”、“搔”等字的深意。但因年代久远、没有战争生活体验,以真切情境走
2、近诗人内心世界,切身感受诗人真实情感,难度较大,加之学生学识素养的欠缺,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和作品链接等对春望进行多元深入解读更是难上加难。 教学设想:春望是杜诗中颇具时代性、思想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义的解读并不费力,然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意蕴的挖掘并非易事。为了矫正学生望文生义的理解偏颇,更为了训练学生对看似浅显的古诗深入解读的能力,对学情分析中的学生障碍进行突破,我准备以该诗为例,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解读的全过程,尤其是对诗句深意的多种解读,如:“白头搔更短”一句除了前几句提及的“忧国思家”,借助杜甫的经历、思想和其它作品可以获知,还有“忧民”的情感,而这也恰恰是该诗乃至杜甫诸多诗作体现的重要情感,这
3、便实现了多元解读。当然,多元解读是需要方法的,多元解读也是需要个人学识等诸多条件作保障的,该课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解读横纵向有多宽多深,我的初衷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获取到多元解读的如下相关内容:知道诗歌需要多元解读;诗歌该如何多元解读;诗歌的多元解读是有界限的;鼓励孩子们不断丰富学识,通过不懈训练实现对古诗更准确深入的多元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提出多元解读的概念 看来,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将其称之为“多元解读”。既然这样,是不是怎么理解都对,都好呢?
4、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例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用“浮云”比喻顽固保守势力,在诗人眼中,他们的阻挠是不足以害怕的,表现了诗人的信念和气概,抒发了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 B我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因为我站在浮云之上。这两句是写景,表现了诗人勇于征服自然的决心。 提问:哪种理解好?为什么? 例2:曾听到一学生这样解读背影中的父亲:父亲之所以关爱儿子是因为父亲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 提问:这个理解出了什么问题? 小结: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解偏离了课文自身的价值取向,这种解读就是错误的。 例3:“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为什么将之前想到的“吹”、“过”等字换成最
5、终的“绿”呢?因为这个字既有“吹”“过”等字的动感,同时更拥有色彩感,将江南的盎然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正是字的锤炼,极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与意境,具有深入的解读空间,而这个深入的解读恐怕就不是每个读者都可以捕捉到的了? 由此可见,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深有浅,有对有错,是有原则标准的,究竟是什么在约定这个“度”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课程的研究内容,今天,我们以一首古诗为例来找寻准确多元解读的一般方法。 二、布置初读任务朗读该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现在,咱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先读前两句,我请三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6、。 点评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情况 “破”什么意思? 残破、破败。国都沦陷,城池残败,到处残垣断壁。 长安城发生了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告知学生知人论世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它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
7、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 总结:借助史实,我们对“国破”二字有了准确的理解。都城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昔日繁华热闹可以想见。然而现在的长安,一切物是人非,过去的繁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这句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可以确定诗歌的基调,可以帮助读者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诗人”“心情”是什么,“读情”是诗歌解读的关键。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关键词品析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这样的景象让人怵目惊心,满目凄凉,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深”怎么
8、理解?茂密。 “草木深”说明什么?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总结:结合相关史实记载可知“草木深”三字道出当时山河破碎,人民离散的情形。这是春天,应当是明媚之景,应该像杜甫四年前在丽人行中写的那样“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时却一派荒芜,这更增添了凄凉之感。 设计意图:告知学生结合读者情感体验是诗歌解读方式之一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什么意思? 感伤时势的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春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