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 古代的人们都特别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别的纪念节日。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查阅! 寒食节的来历 (一)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愿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
2、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特别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别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起先后,持续了不少年头,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旧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
3、节的活动持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很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渐渐消逝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特别有意义。 (二)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或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或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肯定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肯定不能静静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惋惜,
4、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赤胆忠心,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状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知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
5、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最终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季节日的演化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简单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实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
6、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需打算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风俗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渐渐增加了祭扫、春游、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详细如下: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
7、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加。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旧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提倡的吉礼之一。后演化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
8、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春游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巡游,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春游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春游,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9、”,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吃寒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饰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