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教案模板示例(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幼儿教案模板示例(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幼儿教案模板示例(精选多篇).docx(1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幼儿教案模板示例(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
2、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 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
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
4、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3.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
5、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整
6、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有提示和概括性作用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的? (3)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同学补充,教师明确: (1)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在体力衰弱的情形下,承受着寒冷、黑夜和缺氧对生命的严峻考验,完成了从北路攀登珠峰的壮举。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
7、岩壁上登攀”“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等提示语。 (2)作者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3)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
8、,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四、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1)文中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在登顶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表现出怎样的优秀品质? (2)文中第12语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的作用是什么?是
9、否有些离题? (3)本文在叙述事件经过时很注意详略处理,试结合事例说说其作用。 (4)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无疑是文笔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指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结。明确: (1)刘连满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毅然为队友作人梯,以致过度疲劳,体力衰弱,放弃登顶。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他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他的崇高行为鲜明地体现出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联系全篇通讯看,登顶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刘连满就是这样
10、一个突出的例子。 (2)文中的引文是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困难的巨大和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段话中强调了登山队员到达顶峰最需要、最重要的是勇气,而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恰是靠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人民的委托的力量勇往直前。 (3)课文叙述事件详略有致,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征服“第二台阶”中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而“第二台阶”恰如文中叙述攀登垂直而光滑的顶部的三米岩壁耗时长达三个小时,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是被外国探险家所公认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刘连满的行为,则是全体登山队员的团结协作的情操美的写照。 总之,
11、课文详写的内容很典型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4)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如: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运用比喻手法)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渲染登山环境的恶
12、劣,这是为了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是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了美丽的珠峰景色,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教案示例二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
13、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眺望远方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登峰实况(录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
14、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
15、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A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
16、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
17、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
18、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员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
19、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推荐第2篇: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电荷 库仑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质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5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难点:对静电感应现象的认识和对点电荷概念的理解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在初中我们已学
20、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能使物体带电除了摩擦起电外,还可以用一种叫做静电感应的方法 (一)电荷 电荷守恒 1自然界中只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符号Q,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注意】通常,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数表示 3摩擦起电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转移造成的结果是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注意】摩擦起电没有创造电荷 4
21、静电感应 【演示】如图所示,把带正电荷的C球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和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这表明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片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再移走C,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接着让A和B接触,它们的金属箔片都闭合,这证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静电感应的原因:把带电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幼 教案 模板 示例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