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陈京龙 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赏析作者在古诗词中是如何表情达意,如何谴词造句,如何写景状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与好处等等。为了提高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有效快速地解答这类考题,现分类解析与训练如下。 命题热点1:修辞方法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对比等。考题中常要求先判别古诗词用什么修辞方法,再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对此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有的将修辞归入表现手法或语言运用中,为突出它,为便于讲述,这里单独列出来。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3年全国卷) 春
2、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解题思路】诗的 三、四句,从形式上看,主要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应,这两句,“芳树”对“春山”,“无”对“一”,“人”对“路”,“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对得比较工整。从内容看,“无人”是关键,因“无人”,花便自开自落,无人观赏;因“无人”,“鸟”也便自啼自鸣,无人听闻而成“空”。用对偶句强调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感。 【参考答案】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
3、啼”。 【类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注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的内容及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3.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中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请简析之。 答: 命题热点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很多,常用的有衬托、映衬、渲染、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高考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很多。如2023年天津卷,2023年北京卷、安徽卷等。表现手法赏析考查,涉及的面很广。我们复习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23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5、?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孤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次为E级。分析时首先应明确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设题,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分析“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解答时就应分析上片中用来表现“鹰”这一形象的手法与具体景物。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清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类题
6、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客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3:运用典故 用典,即引用典故,表达思想情感。它既可使诗歌用语简洁,诗意含蓄,又可使诗歌内涵丰富。考查古诗词这类题时有出现,我们复习时,也要引起注意。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23年浙江卷) (乌衣巷、人月圆等三篇作品见47期第3版)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对三首诗逐一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第二
7、首诗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用典(化用),“犹唱后庭花”见于杜牧泊秦淮,“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见于刘禹锡的乌衣巷,江州司马三句见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解答这类题,一平时要注意积累,对一些常见的典故要熟悉;二读诗时要注意联想,要广泛联想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与所学过的古代诗文;三答题时,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答: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手法也可)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类题训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8、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约720790)安史之乱时,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辇路,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庚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代表作有哀江南赋。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王 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
9、今。 诗中“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命题热点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高考中也常从动静结合方面要求考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23年全国卷) 雨后池上 刘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解题思路】静与动是相对的,“静”既可指静止不动的景物,也可指寂静无声的氛围;“动”可指运动的景物,也可指各种声响。一首诗词,是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要看作者营造氛围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时
10、,要分析哪是静景,哪是动景,动静是如何结合的。本诗前两句写静态之景,后两句写动态之景,从而描绘“雨后池上”春天的一幅美丽图画。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
11、进行赏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请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命题热点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十分普遍。“虚”常指的是想像的、抽象的等,“实”常指现实的、具体的等。也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之说。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诗人写诗,往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写实,往往留有余地,写虚,又往往以实出之。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12、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要求分析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外,还要求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对此,要在掌握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品读诗作,分清哪是虚写,哪是实写。虚实如何相生的。本诗,前两句写实,实中生出作者的压抑之感与喜悦之情,荒凉的边城雁儿在暮雨中低飞,象征着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后两句以写虚为主,虚中有实,听到驼铃,仿佛让人看到驮队远行。尾句推测,虚写一笔,凝聚着诗人辛酸而沉重的感情。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
13、与静、抑与扬相互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实景”和“虚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实景和虚景。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注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砧杵: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6: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在古诗词中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咏物诗,
14、作者在物象中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志,使之具有人的品性与社会的意义。高考中也时有这类考题出现。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23年山东卷) 出 关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和级。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都属于艺术表现上的特点。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衬、声寂衬、乐悲衬)。
15、()各种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等等。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出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突出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回答。答题步骤如下:()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方法;()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类题训练】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答: 命题热点7:描写方式 描写表达方式可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白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还可分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等,对描写方式特点的考查在高考中也有涉及。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北京卷)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
17、将:岂。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了要求对诗的某种情感作出说明外,还要求分析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诗的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诗中。这六句诗没有景物渲染,只是简单勾勒出人物的生活情景。可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参考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18、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本诗写雪,角度独特,请简析之。 答: 命题热点8: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属于表达方式的一种。诗歌是言情的,因此抒情方式在古诗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亦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等。高考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考直接抒情的少,考间接抒情的多。 借景抒情。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在古代诗词中是运用很普遍的一种手法。诗人常即景抒情,托物寓意,寓情于景。高考中不仅考查描写景物的方法,也考借景抒情的方法。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年福建卷)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
19、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对具体诗句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角度很多,我们在分析时,最好能抓住它的最突出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全篇,尤其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本题 三、四句诗,写了多种景物,当然也直接点明了“愁”情,从点明的“愁”来看写景,就会发现“景”语确实是情语,“阶下”长满“青苔”,是因平日很少人来往,显示寓所的冷寂。“红树”为暮秋特有景象,节士悲秋,不言自明。青苔与红树色调虽明丽,但在夜间,在雨中,在月下的时候,不免黯淡模糊,因而,那种无言的愁绪就自然流露出来了。雨中,月中,时空的扩展,实景与虚景的交织
20、,更表现出为愁所困之久长。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 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互文手法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 李 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诗题亦作晚泊润州闻角。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有铜角、画角等。海门: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 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怨思”的? 答: 抒情综合技
21、巧。抒情技巧是多样的。映衬、对比、渲染氛围等都可以用来为抒情服务,高考中有一类题要求分析一些诗句的具体抒情技巧,要求对某些诗句逐字逐词作具体分析。这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甚至于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引起重视。 【名题精选】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年湖南卷)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年)出使辽国前所作。当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22、。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答: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就王安石示长安君中间两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怆情”这种情感的,是对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综合鉴赏。解答这道题,切入点有两处,一是哪些地方能表达“怆情”,二是“如何”表达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当然,所谓鉴赏,应当有必要的分析。本题给的答案有点,但只要答对点,分析合理,表达准确,就可得满分。点以内,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答题不在参考答案之内的,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人均分分,得分率为。 【参考答案】颔联:()“供笑
23、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意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发生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概。()“湖海”之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
24、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离愁的? 答: 命题热点9:分析结构 古诗词的结构常有情景分写,即先写景,后抒情,或先抒情后写景,有按时间叙写的,有起句统领全篇的,有设“诗眼”亮出主旨的,有卒章显志的,有承上启下的,有前后转折形成对照的,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有设置线索、串联全篇的,等等。高考中有要求划分层次的,如年全国卷;有要求分析某句诗在结构上的作用的,如年安徽卷;有要求分析某一联或另一联起什么作用的,如年全国卷,等等
25、。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解题思路】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诗词的结构,先必须通读全诗,把握大体内容,弄清属于哪一类诗,再根据诗类,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一些体现结构的关键词、领起语、归结语、过渡句等。本题要求分析某一句的作用,就先要分清它是领起语、归结语、还是过渡语。此句属过渡语。抓住这点,其作用也就
26、不难回答了。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陵庙 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状自俨然。 野庙身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对照的;在结构上,又是以什么为线索布局,从而步步深入地表现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苦情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束熙之雨后 王 令 猎猎风吹雨气醒注,谁翻碧海蹋
27、天倾? 如何农亩三时望?只得官蛙一饷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雷车改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注醒:,此处读平声,通“腥”。 本诗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首尾联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亭 许 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舆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汴河亭:在汴河之滨筑的行宫。汴河,即运河的东段。广陵:即扬州。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诗中“百二
28、禁兵”,指炀帝的卫兵。迷楼:炀帝晚年,尤沉迷女色,浙人项升为其造迷楼。景阳楼:南朝陈后主所建。 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简析之。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 孙 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结构严密,行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简析。 答: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花的娇艳乃至精神都写出来了。“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9、,写出了日暮落花无奈而又悲惨的结局,含有惋惜之情。 2.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同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3.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方法,一是对偶,主要用在 一、二句中,“江岭”对“洛阳”,“才子”对“流人”,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二是对比,先是用人的对比,“才子”本应重用,然而却作“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一强
30、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再是地域对比,尽管“江岭”梅花开得早,北地梅花开得迟,但一是岭外,一是故乡,从而显示出作者的伤感。 4.本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望江亭的春色,觉其无赖,见花开而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而嫌其过叮咛,这样以乐景写哀情,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5.诗的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抒情。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6.林和靖种梅,爱梅,人们称他“梅妻鹤子”。他还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这就是 三、四句涉及的典故。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
31、反言见意”的特点。本是林和靖喜欢梅花,咏梅有佳句,其他诗人也纷纷描写梅花;却说成梅花“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跟着说。这种写法风趣幽默,有利于表达对梅花的深情赞赏。 7.诗的第三句为整首诗的画面染上了一层幽寂的色彩。全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池中鸳鸯浴水,弄花池中是一派动态之景,再有蔷薇丛中莺鸟的叫声,以动表静,以声显寂,相反相成,整个园林反而显得更为静寂。因无人看,环境寂静,鸳鸯才可以尽情戏水,黄莺才可以自由地歌唱。 8.本诗前二句写静景,“凉月”静挂柳湾,光华铺满兰溪,溪水如“镜”,平静清澈,夹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后二句写动景,连天春雨,溪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
32、,拨鳍摆尾,啪啪蹦蹦。诗篇动静结合,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9.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10.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 一、二句直抒胸臆,用的是虚笔; 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抒写离情的调子,实笔景中含情,具体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凄凉的砧杵声激起
33、了作者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离去之愁情犹如郡中迷漫荆榛丛生的寒雨,茫茫无边。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11.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清清的白云间的泉水,你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诗句采用了象征手法,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 12.本诗写雪,没有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正面写雪,而是从人的感觉出发,侧面描写雪的。起句着一“冷”字,点出有雪,且暗示雪大;第二句用一“明”字,进一步写雪大而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从听觉写出,从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推知雪势不断增大,因“时闻”,既显冬夜之寂静,又写诗人彻底无眠
34、,从而透露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3.诗人即景抒情。 一、二句借助于边角声的幽怨和江流的悠长,从声、形两方面着笔,将抽象的思归之情,作了具体形象的刻画。 三、四句写暮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受惊南飞。家居润州西北洛阳的诗人羁旅在外,别说归里,就连借鸿雁传家书的指望都没有了,可见哀怨之深重。 14.“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细细之风,撩拨着诗人的愁绪。“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残阳的斜辉,又给人添上了一层感伤色彩。“草色烟光”之景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
35、凭栏,希望成空。 15.结构上,本诗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首联第一句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位置,“浦云边”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所感,尾联再写步入庙中疑望神像所感。 16.本诗是按阵雨乍来乍止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尾联与首联一写忽然出现纤云尽敛,晴空万里的场面,一写风声猎猎而起,大雨沛然而至的情景,形成尖锐的对照,流露出诗人对暑热继续抬头的不满与怅惘,也表现了诗人对倾盆阵雨的喜悦与好感。 17.本诗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卒章显志”。诗的前三联属客观的写景叙事,到尾联才忽转笔锋,把对事件的批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但作者的批判并不直接,只是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招致的亡国后果作出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虽不直言指斥,但两楼相比,发人深思。 18.诗人以时间为线索行文,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了“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了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教案)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