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古诗教学浅谈.docx
《2023年小学古诗教学浅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古诗教学浅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
2、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
3、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
4、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
5、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二、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小学 古诗 教学 浅谈
限制150内